“双减”背景下优化作业设计的淮安实践

耿怀青
2025-08-01


孩子的世界不应该是被永远写不完的作业所包裹着的,他们的世界应该是能够自由享受生命的世界,能够纵情释放天性的世界,应该是充满欢声笑语的世界。作为教育人,我们不能眼里紧盯着分数不放,人为的以“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好”而关闭孩子们享受天性的大门。当“双减”政策出台后,我校更加坚定地实施作业优化和作业精简政策,力求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将闲暇的时间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建章立制,加强作业管理

制定具体细则,规范考试关。从严控制考试次数和内容,考试内容严禁超出课程标准,考试命题应当由学校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要求,科学把握试题的难度不出偏题、怪题。严格考试结果运用,突出考试的激励、反馈、调整和改进功能,要求教师重视对考试结果的分析,从中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提出科学对策。考试成绩实行等级评价,严禁以任何形式、方式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及排名。

建立报备制度,严把质量关。建立作业和考试报备制度,把握作业和命题的量与质。书面作业一周报备一次,考试需提前两周报备,作业由教师报备课组长审核、汇总后报教务处备查,命题考试由备课组长报教务处,教务处报校长室;实践性等“软性”作业一学期报备一次,教师在学期初制订实施方案,报备课组长审核、汇总后报教务处备查。同时,坚决杜绝教师个人随意布置作业和对作业加量。组织备课组长、骨干教师进行作业管理,提高教师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反馈能力;定期对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如作业的数量、难度和教师批阅、辅导、落实等;对各学科之间在作业的数量进行调控,按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作业数量和难度。

健全考核制度,强化监管关。出台公示制度,严把监管关,以年级为单位公示作业内容构成、完成时长等,促进教、练、考一致。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且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从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其它学科一学期安排一次期末考试。健全作业考试考核制度,在对书面作业进行量化考核的同时要突出阶段性、探究性、实践性等“软性”作业的考评,做到定性定量相结合,过程结果相结合。学校要把作业管理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把作业评价纳入教师的业务考核体系,定期对作业实施情况进行督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改革设计,加强反馈指导

设计理念,以学定教。众所周知,作业是育人的重要环节,所以我校的作业设计理念特别注重育人功能,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习惯的基础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我校的作业注重导学与训练相结合,切实做到以学定教,难度7:2:1,一张16K作业纸,正面是导学案,重在导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批改过导学案后进行课堂的设计和调整,反面是训练案,是对所学重难点内容的巩固和突破。

设计栏目,因科制宜。根据学科需要精炼简洁,操作性强,如基础导航、拓展链结、生活找米、中考在线等。

设计时间,适切合理。以初一年级为例,语文、数学、外语每学科作业每天不超过30分钟,其它学科课后不留任何作业。

设计数量,精选精练。以初一年级为例,语文、数学、外语每学科每天一张作业纸,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作业课内完成。教师跳进“题海”精选题目,学校特别为教师选购学科书籍,推介相关学科网站,给教师提供充足的资料源,为作业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源。

设计质量,聚焦分层。作业设计要立足双基、适度提升,体现诊断,分层设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初中生的学习的基础和起点,主要在课堂和作业这两个环节去落实和巩固,学校要求所有学科的作业要基于这个原点进行设计。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作业对日常教学效果的诊断和学情分析功能,及时发现、分析学生与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改进教学和提高质量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学校要求各学科作业设计有梯度性,同样的知识点要求可以设计一组题目,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具有选择性,通常分为A、B、C三个能级要求,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

设计反馈,四有四必。优化作业流程,形成良性作业闭环流向,形成“四有四必”的作业反馈制度,即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

设计形式,不拘一格。大力提倡自主作业,精准减负,让学生学会学习,最大程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启迪学生不断反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作业与自己发现的问题之间首先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当时间上有冲突时,允许学习优秀的学生作业可以放一边,研究自己问题的痕迹可以充当作业。允许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选择性完成作业或完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作业。鼓励教师尝试布置菜单式作业,指导各个层次的学生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所有教师都要保护学生自主作业的积极性,反对以完成作业为目的的被动学习态度,反对教师对作业要求的“大一统一刀切”,禁止教师以自主作业名义统一购买教辅资料。在节假日减少文化科作业,增加劳动型作业、实践型作业和体育锻炼型作业,让学生在内容丰富的体验型作业中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

设计检查,用好用足。注重作业过程性管理,教务处、年级部定期检查老师作业批改和学生作业订正情况,并开展“最美作业设计”“最美作业书写”“最美作业装订”等评比、展览活动,有效地促进师生对作业过程的重视。

作业监督,公示透明。建立每日作业情况调查制度,由值班教师对班级各学科作业进行情况调查登记,上报当日值班行政领导,行政领导汇总后在工作群通报,并记入学科教师的日常教学常规考核中。

访谈抽查,全员监督。校长室、教务处定期随机对家长和学生进行作业情况访谈抽查,及时反馈结果,形成全员监督的机制,有效地促进作业管理的规范化。

家校协力,推进作业改革

建立两个层级家委会,即校级家委会和班级家委会,共同参与到作业内容、形式、数量、质量等方面的评价中来。

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会期间学校发放作业意见征询表,了解家长对于学校作业的意见和建议。

每周学校进行家长抽样访谈,了解学生在家的作业情况,以及对于学校作业改革的意见,打通监督绿色通道,建立作业家长反馈邮箱、电话、信箱等。

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家长监督、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作业习惯,着力关注孩子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主动督促孩子按时完成“基础作业”,有能力的同学积极完成“鼓励性作业”,优秀的学生积极完成“拓展作业”,避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

加强家长学校的培训,指导家长走出“题海战术”等误区,协助学校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自主管理闲暇时间的能力,养成阅读、思考的好习惯。

开放校园,开展“校访日”活动,把家长请进校园,让他们走进课堂,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作业等情况。

研教相辅,提升作业品质

加强校本研修,进行专题培训。学校开展以作业、命题为主题的校本研修活动,指导帮助教师掌握作业和命题设计、批改、分析、讲评等技术,提高运用作业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能力。

细实集体备课,突出个性设计。落实作业设计集体备课制度,组织教师研读课程标准,梳理教材,明确学科知识体系和认知要求,理清学期目标、单元重点,做到备课组内作业布置一致性,并在学校进行备案,严格教、学、评一致。作业纸设计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教师个体结合本班的学生实际进行个性化修改和创编,讲评时可作调整和拓展。

聚焦课堂和作业,“主备试教”研讨。“减”在课后,“加”进课堂,将部分质量较高的作业进行“位移”,落实在课堂。学校每周举行“主备试教”研讨活动,专门有一节有关作业课内消化和运用的设计和研讨。主备人开课,同组内全体教师深入课堂听课,大家就作业处理的时间、方式、效果等方面进行深度研讨。如语文学科古文学习,教师在课堂内就要求学生把文章背诵到位;如英语学科的单词、短语记忆任务,基本在课堂都能较好的处理到位。

转变评价方式,提升作业兴趣。我校要求各学科作业一律采用等级制评价法,即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或A、B、C、D。我们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是采用评语进行作业评价。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优点,运用赏识性评语评价;不足之处,运用建议性评语评价;作业质量进步的学生,运用鼓励性评语评价。二是采用面批式评价。对作业完成习惯不好、态度不端正、屡教不改的学生,采用面批式评价。当面指出错误,给出正确的习惯、态度和方法,并同类型题目训练,进行强化,便于增强学生完成作业的信心。三是备课组教师评价。备课组教师及时交流本班作业完成情况,给出整体评价,明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出弥补的办法或改正的措施。

“请进来”“走出去”,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开学以来,我校立足“双减”,以“请进来”“走出去”为载体,通过专项督导、外出学习、主题教研等方式,提升教师对专业成长,尤其是作业、活动的设计能力,最终实现了提质增效。

作业是撬动教学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支点,作业改革的方向和策略关乎“双减”是否落地。我校作业改革尝试和运行,既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较好的保证了质量。期中检测大数据显示,学生的学业水平处于高位状态,家长和社会满意度高。改革之路,道阻且长,我校将不断创新形式,优化策略,寻找路径,在高质高效中让师生过轻松愉快、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