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塑造未来之基石。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按新课改、新高考的新形势、新要求,如何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高中教师必须回答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鉴于此,我校成立了课程思政研究项目组,积极探究其对高中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从教材内容入手,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同时申报省级课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社会责任意识、科学严谨态度及科学探究精神、创新及实践能力、绿色发展观、职业生涯教育、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等九个方面形成基本内容。
一、筑牢思想根基,立志笃行报国
实现课程思政的铸“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我们的教育教学,引导青年学生,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理论认识与现实体会,将课程思政的政治属性建立在具有严密科学逻辑基础上,为学生筑牢思想的根基,教育 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实现课程思政的有“趣”。课程思政是源自于伟大的社会实践,目的是让学生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这就需要我们将理论的宏大叙事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使理论话语能够满足教育对象的社会生活需要,做到小课堂和大社会相结合,让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厚植家国情怀。
实现课程思政的善“导”。在当今网络时代,青年学生接触的各类信息量比较大,思维活跃,但社会阅历少,辨别能力不足,对社会感知敏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甚至,极个别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误导。因此,教师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用真理的力量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学生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
实现课程思政的塑“形”。课程思政要有生机和活力,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结合。创新课堂教学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有机会展示,坚持灌输和启发相结合,因事而化,因势利导,在不断思想启发和释疑解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各学科的教学要以重大社会时政新闻为背景,融入学科知识分析,内容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启发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充分表达新时代青年学子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二、转变育人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构建学校课程思政融合体系,完善教学评价。为了满足立德树人的实际需要,我校构建起系统的高中课程思政课程体系,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加强课程之间的联动,共同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以及班团活动同行。同时建设围绕高中生的全面发展的高中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从思政素材库建设、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到学生思想发展建设等方面制定科学精细的评价标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转变教师育人观念,提升思政意识。教师是实施高中课程思政的主体力量,教师精湛的育人能力是改进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强劲动力,每一位教师要深入思考怎样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传授融合,要加强课程思政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自身在专业知识教学中融合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同时还要拥有良好的个人修养与人格魅力,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受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思政教育。
由“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实现“小思政”到“大思政”的转变。基于“高中政治学科陕西省向英名师工作室”与市直高中思政学科基地等教研平台,充分发挥我校思政学科在学生思想政治领域的带动辐射作用,引导各学科教师深入思考怎样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传授融合,实现“小思政”到“大思政”的转变。
融合思政元素,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分析教学内容,明确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能够为后续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在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体验,了解当前教学难点、课程思政内涵,分析学生学情、教学内容,将教学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整合,确定科学、可行的思政教学目标,以便后续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综合发展需求。
以实验为载体,创新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是高中教学必不可缺少的方法,“重演”和“亲历”科学家的科学实验探究过程,理解科学家发现规律的艰苦曲折,体验经历无数失败,最终收获成功的喜悦之情,以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思想品质。我校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有效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社会责任意识、科学探究精神、创新实践能力、绿色发展观、职业生涯、文化自信、社会热点、前沿科技、人文环境等方面融入其中,提高学生的情怀素养,升华其思想境界。
利用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探索五育并举的培养模式。主题班会、主题艺术周、主题诗歌朗诵、主题学生作品展览、主题理论知识竞赛等形式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让学生感受到青春的活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有效延伸。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问题和挑战,培养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关爱他人的情感,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受到课程思政的魅力。
三、“大思政”启迪心智,五育并举彰显办学特色
启智润心,培根铸魂,大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我校将思政学科建设作为重要抓手,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将具有“家国情怀,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生活自理、行为自律、学业自觉”的“三自两健一情怀”作为学生培养目标,提炼德育工作“11336”模式,搭建德育工作网络实现全员全程育人,把核心素养教育融合、立德树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教育引导全体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其爱党、爱国、爱人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将个人学业发展及人生规划融入学校的高质量发展进程和“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在人生重要的阶段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的综合素质、打好高中底色,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成就出彩人生。
以思政课“大练兵”助推“大思政”活动蓬勃开展并取得丰硕成果。近年来,我校积极开展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有5名青年教师经层层选拔和比赛角逐,先后荣获省级思政课大练兵“比武”的标兵和先进个人。在日常教学中,认真落实领导听思政课制度,每年推门听课评课不少于20余次,与思政课老师探讨、交流不少于5次,助力思政课建设。学校先后邀请两名中国科学院院士来为学生作科普报告,自2017年起聘请中国科学院大学原纪委书记、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马石庄教授为我校首席客座教授,每年到校为师生作《志向·使命·成就》的专题报告,该报告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已成为汉中中学每一届学生的特色必修课。
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研究成果不断凸显。2023年5月,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中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正式启动,吸纳14个学科的72名教师,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深化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功能作用;经过项目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各学科梳理了教材中与思想政治相关的内容,研讨整理了融合路径、手段和方法,在各种校园活动中融合思政育人理念。《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体育教学与思政融合探究》论文被评为省级二等奖,《立德树人思想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融合》在教师报发表。在此基础上,我校打造“挖掘思政元素,践行学科育人”为主题的“天汉好课堂”28节,基于市教研室组织的“天汉好课堂”面向全市师生直播汇报,将课程思政到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接受全市师生的检验,督促提升我校教师用于探索,加强实践的能力。
五育并举,多元融合,逐步彰显“一校多品”的办学特色。我校以“学生社团”为载体,配齐配足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美术、音乐、舞蹈和体操等专职教师,按要求开足课程课时,以学生课后服务为依托,常态化开展“飞扬的色彩”美术社团、“舞动青春”舞蹈社团、学生心理团辅等29个社团活动,造就了一批 “明星社团”和“精品社团”,使“第二课堂”活力焕发。以“校园艺术周”为载体,开展“赓续红色血脉,致敬百年风华”为主题的艺术周活动、“雅言送经典,时代蕴芳华”为主体的诗文朗诵、“保护环境、爱我家园”为主题的手抄报展览等活动,展现汉中中学学子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活动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阳光大课间”为载体,按年级分时开展学生体、音、美等活动。近年来,学校在省市举办的篮球赛、足球赛、中小学运动会、各级各类文艺汇演、机器人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省市奖项273人次,省市优秀组织奖21个,彰显了“一校多品”的特色。
“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者的殷殷嘱托。我校定当以此共勉,始终树牢“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助力汉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上,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课程内容,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