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促进区域内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水磨沟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工委、教育局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2019年9月乌鲁木齐第四十一小学教育集团观园路校区正式招生并投入使用,2022年8月被命名为市首批集团化办学试点学校。2023年4月,经水磨沟区教育党委批准,教育集团采取“名校+新建校+薄弱校”方式,新增第115小学为教育集团委托管理成员校,共担品牌责任、共建品牌内核、共享品牌效应。目前,第四十一小学教育集团呈现出“一校三区一校一品”的办学格局, 成为水磨沟区集团化办学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领跑者。
一、融——建立三六八治理体系,优化集团管理模式
治理体系的全面融合,是41小教育集团的精神基石和发展基础。建立以共同进步为中心、以制度体系为框架、以规范程序为纽带的“三六八集团化办学治理体系”,为推动集团化办学的高效优质提供了坚实保障。
顶层设计三个同步。在横向上将凝聚“1教育”文化精髓的制度、管理、师资等输出到观园路校区,实现文化理念、管理创新、锻造团队三个同步。集团成立综合党委,集团综合党委班子成员定期到各成员校指导教育教学工作。集团管理中心陆续出台《教育集团章程》《教育集团党组织会议制度》《教育集团党支部书记职责》等45项制度,促进成员校高起点发展、高质量管理。
保障落实六个管理中心。教育集团面对办学中出现的各种挑战,创新管理方式,成立集团管理中心、集团思政中心、集团教师发展中心、集团课程研发中心、集团学生发展中心、集团服务保障中心,系统化构建41小教育集团管理体系,保障集团化办学工作顺利开展。
日常管理八个一体化。在日常管理中,以集团牵头校各项制度为执行标准,集团各个校区干部及教职工严格执行落实不走样,保证集团教育质量同步提升。全力保障“制度建设、财务管理、教师队伍、德育工作、课程开发、教学工作、教研培训、评价体系”八个一体化,促进集团化办学高效优质。
二、合——师资队伍深度融合,促进校区发展同质
因才而用的师资流动机制,促进了各校区师资力量的均衡。“合并流动都是集团人”的师资队伍发展思路,正成为集团化办学的有力保障。
中层交流轮岗。把牵头校的中层交流轮岗到两个成员校校区,同时将两个成员校拟提拔培养的管理干部调到牵头校进行提升和锻炼,形成每个人都是集团的人,每个人都不固定属于某一个校区的流动管理。在具体教育教学工作和教研上都是集团内一体化,工作也不会有陌生感。
名师辐射引领。成立以集团各校区骨干教师(班主任)任主持人的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10个,两个成员校共有教师38人次(班主任)成为工作室成员,通过深研理论、深耕课堂、深挖课程三大途径,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通过聚焦专业学习、专题活动、专注家校共育,提高班主任管理能力,保障各校区对管理人员及师资队伍的需求。
实施青蓝工程。集团各校区根据《41小学教育集团青蓝工程方案》共结成师徒22对,让老师们在交流分享中共同成长;构建各学科学习互助团队8个;轮岗交流15人,跟岗学习16人,占比33%,充分发挥了牵头校的引领作用,保证集团各校区的同质化发展。
三、实——形成教研共同体,促进集团资源共享
扎实、充实有实效的教科研工作与全方位资源共享是集团化办学质量提升的核心动力。教育集团以落实新方案、新课标为指导思想,以贯彻“双减”为行动依据,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六措施”为抓手,形成了“教学科研共融、教师培训同步、课程研发一体”的教学教研体系,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生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推动集团教学水平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进“三线双螺旋1+4+N”特色教研模式。根据教师人数多、生源群体差异大的现实,组成不同校区同一学科的11支教研共同体,每支教研共同体都由“主管领导+教研组长+ 学科骨干+技术达人+全体任教老师”组成,涵盖所有校区、所有学科、所有年级、所有课堂,逐步构建“双螺旋”特色教研模式,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职业赋能路径。
二是依托《新方案》《新课标》学习提升教师核心素养。 集团采用“11234”研修模式推进新课标的落实,即围绕“一案”(新课程方案)“一标”(新课标)“二单”(作业统筹单、大单元复习与梳理单)“三研”(个人自主研修、团队合作研修、学校集体研修)“四本”(备课本、听课记录本、业务学习笔记本、作业统筹记录本)展开新课标的学习与运用,要求教师日常教学活动要体现新课改精神,凸显“学为中心”,突出大单元整体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学习和活动设计,指向核心素养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能力提升。
三是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分层分类培养。从教师的年龄结构和业务发展水平角度,打造集团“带头人团队”“骨干团队”和“青年团队”三个梯队。通过“带头人团队”“骨干团队”的引领与示范,激发“青年团队”好学善学、自我提升的内驱力。
构建研究、培训、实践、评价“四位一体”的青年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主题研修、课题研究、专题培训、每月一课、跟踪听评课等措施,让青年教师在师德修养、教育理论、课堂教学、教育科研、学业管理等方面进步与发展,实现提升青年教师专业素养的目标。
构建骨干教师“三阶七环螺旋递进”培养模式。 “三阶”是“反思和规划”“实践和提升”和“展示与示范”构成的三个培养阶段。“七环”包含校级名师工作室学习、集中理论学习、现场课展示、教育名著研读、网络研修、课题研究、青年教师示范幅射等七个环节。最终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和指导青年教师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
四是构建集团“1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研发中心以2022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为载体,全面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理念与学校“1教育”相结合,逐步建立具有校区特色的“1教育”课程体系。
集团牵头校2019年挂牌成为乌鲁木齐市京剧特色校,围绕“以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主线,以礼仪教育为切入点”的德育工作思路研发了京剧校本课程,两个成员校分批成立“小石榴”京剧班,每班每周开设一节京剧课,校内人人听京剧、班班唱京剧。在此基础上,牵头校协助两个成员校结合校区特点共同研发了篮球、创意儿童画、书法、手风琴、编程、航模等特色课程,丰富学生学习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促进了两个成员校的课程建设。
四、效——培育校区个性特色,激发集团发展活力
通过文化的移植、合成、创生,构建一脉相承、求同存异的育人理念。几年来,41小教育集团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办学活力明显提升,两个成员校教学成效明显。
集团管理中心在考察、研究了学生实际情况之后,为观园路校区进行了个性化打造。
根据两个成员校各自办学条件,在牵头校“在校六年,受益终身”的工作理念的指导下,集团结合两个校区学生年龄特点、家庭情况及接受学前教育的情况,确定了以“抓常规,抓养成,抓细节,抓长效”的工作思路,贯彻落实“知礼仪、会学习、乐实践、悦身心”的培养目标。从课堂常规、课间常规、文明常规、卫生常规、学习常规入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实践活动与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坚持不懈抓基础,高标准、严要求,目前两个成员校的学生在行为常规、文明礼貌、卫生习惯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两个成员校对日常学习锻炼有需求学生开展专项辅导,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得到了驻区群众的认可,受到了区教育局的肯定。
星光不负赶路人,江河眷顾奋楫者。目前,所有集团三个校区共享品牌效应、共担品牌责任、共建品牌内核,凝心聚力建设“育人环境好、管理机制好、师资队伍好、学生发展好,社会评价好”的“五好”教育集团品牌,集团化办学的优势越来越显著。相信在每一位集团人的努力下,第四十一小学教育集团定将不负学生,不负师者,持续推动集团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