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市乍浦天妃小学位于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千年古镇——乍浦。这是一座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古城,同时又是一座屹立在杭州湾北岸“显山、露海、见绿;灵气、秀气、大气”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境内现存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有南湾炮台、天妃宫炮台、国家级森林公园、九龙山海滨浴场、金海洋度假村、小普陀寺等景点,每年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面对如此良好的教育资源,我校遵循学生天性,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积极践行五育融合的理念,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以“泥”为介,以《渔乡陶艺》课程为抓手,向“美”向“劳”而行,积极探索艺术与劳动教育的实施新路径,让学生开展艺术创作,体验劳动创造美,感受劳动价值。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的陶艺教学成为了学校品牌特色、全国陶艺研学理事单位、浙江省陶艺特色项目学校、教育部国培计划浙江师范大学的实践基地学校、嘉兴市陶艺联盟副理事单位。沈中良老师带领的课程组开发的《渔乡陶艺》获得了浙江省第六届精品课程,《美术报》《嘉兴日报》《南湖晚报》等媒体也都纷纷以《泥巴堆里找快乐》《渔文化、好玩意》、《在陶艺特色熏陶下快乐成长》等为题对学校的陶艺特色作了报道。
顺势而为,启动创建学校陶艺特色缘由
基于地域文化特色,我校以乍浦渔村文化、渔民风俗为主要内容,打造符合本地儿童需求的陶艺童玩课程,以“陶”育人,以“劳”育德,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来书写火与土的艺术,使之完全融入陶艺世界,体验劳动创作带来的快乐。
源于孩子的天性。农村孩子天生好动,在玩得时候从来都是不怕累、不怕脏、不怕苦。这一点如果用在自己的学习上,那肯定是非常有效的,因此,陶泥这种材质就是顺应了孩子的这种天性,陶艺劳动也符合孩子的这种爱玩的心理需要。
源于文化的传承。乍浦渔村地域文化资源丰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渔村文化、风俗正在渐渐消失。我校开展陶艺教育也意在挖掘和传承渔村文化,让现代的孩子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并通过陶泥这种质朴的材料来创作出自己眼中的渔村形象。
源于特色的创建。在2005年办学初我校就开始陶艺教学,通过多年的陶艺教学积累和课题研究形成了很多的案例,也编写了属于自己的乡土陶艺校本教材。学校在陶艺教学展示、活动推广、科研提升、课程推进以及陶艺环境建设等方面打造全方位的陶艺教学氛围,逐渐形成了学校陶艺特色品牌。
以点带面,整体架构学校陶艺发展规划
在“陶艺启迪孩子智慧”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我校以乍浦滨海小镇为载体,以陶艺教学为抓手,以省市级美术活动为契机,通过陶艺教学展示、活动推广、科研提升、课程推进以及陶艺环境建设等方面,采用启发式、体验式、案例式、带动式等实践教学模式,打造全方位的陶艺教学氛围,重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习与自我发展能力等,促使他们自觉传承和挖掘家乡渔民文化,努力践行渔民精神,形成学校陶艺特色品牌。
紧紧围绕陶艺这个点,我校以学生为中心,理清陶艺教学、陶艺活动、陶艺课程、陶艺文化四条线主线,通过四条线汇聚一个面,即启迪学生智慧、成就教师专业发展,形成学校陶艺特色。
分层实施,统整实施学校陶艺教学路径
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以及学校实际情况,我校以“渔乡”为内容,以“陶艺”为载体,开展全员化劳动实践活动,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逐步推进,不仅启迪了孩子的智慧,促成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是让学校走上了陶艺特色发展的道路,深受学生、家长的喜爱。
陶艺教学层层推进。我校充分挖掘课程资源,通过边实践边开发的策略和过程,从四个层面展开陶艺教学。第一层面是美术课中的陶艺教学,由美术老师承担。我们的老师先后在2011教育部国培计划培训班、2014浙江省特级教师年会、浙江省课程整合活动以及2018全国“千课万人”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承担陶艺课的教学展示,提高了学校陶艺课堂教学的站位。第二层面是拓展选修课,这里我们培养出了一大批热爱陶艺创作的孩子,多件作品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发表、展出;第三层面是学校每月开展一次的陶艺大课堂,要求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实行“1+2+2+N”的模式,即1位美术老师年级走班指导,班主任和配班老师两位驻班现场辅导、操作实施,每个年级配两名行政领导巡视督查,并进行竞赛评比,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在活动中感受陶泥所带来的魅力与快乐。第四层面是每学年一次的学校陶艺节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书写出火与土的艺术,师生共写《我和陶艺的故事》,编陶报、摄陶影、绘瓷画、展陶技、评陶星等都成为我校的一项传统性的特色活动。从2007年开始,学校已经举行陶艺节16届,每一届都会有不同的主题,成为了开展美术综合学习的有效载体。
陶艺活动精彩纷呈。为进一步拓宽拓深学校陶艺教育的社会影响力,我校积极承办有关活动,让师生的陶艺作品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先后承办了走向综合——浙江省美术名师研修班活动、浙江省领雁工程教师培训班活动;喜迎奥运-环东湖陶艺作品展,两次展览均获得金奖;华东师范大学钱初熹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朱敬东教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肯定;大型陶艺作品《同舟共济》远赴浙师大美术学院展出并被其收藏,这是基础教育走向高校的一次积极尝试和探索;师生多件作品入展嘉兴市民间手工艺作品展;平湖市图书馆陶艺书法作品展;平湖市博物馆流芳岁月-乡土美术作品展和2019、2020年平湖市非遗文化陶艺现场成果展;2019师生创造的《渔船之作》再次赴浙师大参加国际非遗传承作品展,得到了专家和老师们的肯定;2022年参加了在景德镇举行的全国陶艺展。与此同时,我校积极与澳门、四川九寨沟、上海、江苏宜兴、江西景德镇等地的学校、老师积极互动,建立互学互助模式,极大地推进了学校陶艺的发展。2023年和平湖博物馆共同成功承办了陶艺教育论坛暨陶艺教育教学工作年会和“天妃杯”各省市师生非遗文化传承陶艺教学成果巡展,由全国86家中小学幼儿园参见展出,评选了出了一批热爱陶艺教育,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学校和个人。
陶艺课程立足乡土。乍浦,依山傍海,是杭州湾北岸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浙北最后的渔村就坐落在这里。我校全力开发与利用本土资源,从2014年开始进行渔乡陶艺课程,将乍浦的地方乡土文化融入陶艺的课程,分为渔民生活、渔乡古迹、渔民习俗三个单元,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明、热爱家乡的信念和历史责任感。本课程也获得了浙江省第六届精品课程,建构了我校陶艺校本课程的基本结构与体系。在陶艺教材的编写上,我校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自行编著的教材《泥性土情》,激活了孩子思维,联动了孩子生活,突显了孩子个性。
陶艺文化寻真寻慧。我校积极打造校园陶艺文化,现有校级陶艺展览馆、陶乐园、陶艺长廊、1-6年级陶艺优秀作品展示墙、室外24节气陶艺展示架以及陶艺教室、沈中良陶艺名师工作室等,学校乐娃陶艺坊也是浙江省首批新型教学空间,同时设立校外陶艺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陶艺教育基地开展陶艺训练和活动,如江西景德镇造物空间、宜兴丁职职业技术学校、越窑青瓷工厂等,丰富学生的陶艺学习体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操,也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一件又一件陶艺大事,逐渐构成了学校特色教学的主要内容,一批又一批领导和来宾对我们陈列的老师和同学们的陶艺作品总是赞不绝口,学校多次受邀到别的学校展出陶艺作品。2023年陶艺教育论坛暨陶艺教育教学工作年会,“天妃杯”各省市师生非遗文化传承陶艺教学成果巡展在浙江省平湖市天妃小学、平湖博物馆隆重举行。2024年学校在中国教育学会劳动教育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经验交流。
从一个工作室社团起步,我校的陶艺教学探索实践之路已走过了20载。每一年我们都以科研为导向,以陶艺为主线,积极活动、努力探索,孩子们用智慧的大脑、灵动的双手创造了学校陶艺教育教学发展历程中一个个精彩的瞬间,陶艺已经成为了学校一张靓丽的名片。学校成果经验也在福建、四川、上海、江苏、江西等地交流,与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共研共生,目前我们正在努力打造陶艺教育教学2.0版本,开创学校陶艺教育教学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