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生本课堂模式,让教室变成“学堂”

塔贵臣 李旭
2025-07-29


长春市九台区第二实验小学创办于2015年,建校之初,教师来源复杂,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城区教师,也有还没进入课堂的新毕业大学生,有省、市级骨干教师,也有从薄弱校分流学到学校来的未进入过课堂的农村教师,每位教师都带着自己原有的教学习惯和知识底蕴来到二实验小学,导致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能力水平极不均衡。

唤醒教师使之站稳课堂不是以时间和精力,而应是凭启思与导疑、智慧与方法赢得课堂。为了统一教师思想,规范教师行为,我们把探索研究生本课堂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进行落实,采取边培训、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的形式,为教师们解读生本教育理念内涵,明确生本课堂实施要求,搭建生本课堂认识框架,构建生本课堂“三构+X”教学模式,让生本理念落地生根,转化为课堂实践行动,真正让学生体悟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让教师体验到教学的乐趣和职业的幸福。

一、立足生本理念,构建“三构+X”框架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我们通过学习、调研、实践、研论、反思、总结,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以“预构、导构、自构”三环节九项任务为主要内容,重构以“三构+x”为主要模型的课堂教学组织框架,推动课堂教学向课堂指导转变、教学机制向学习机制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时效性和有效性,力求实现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效率、高质量的目标。

预构环节中有“学案设疑、自探生疑、互学答疑”三项任务,对应三项任务规定的教与学方式为导学——自学——互学。此环节达成学生的充分自主预学,带着预学成果和问题走进课堂,做到先学后教,此环节用时不能超过8分钟。学案设疑,就是教师围绕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三个层面的问题导学,如数学学科的温故知新、尝试预学、课堂检测,语文学科的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查阅相关资料、初步总结文章大意、质疑问题等,把这些内容打印好下发给学生;自探生疑,就是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来解答学案,于温故知新中解决老师设计的问题和自学教材相关内容,尝试解决预学中老师设计的问题,同时针对自学的内容提出不懂或想学的问题,便于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课上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交流后还不懂的问题小组汇报给老师,老师梳理出共性问题进行导学;互学答疑,是在课堂40分钟的前5分钟内完成,也就是课堂上第一次小组互相交流学案,对完成情况进行汇报或尝试预学题小组内交流汇报,旨在解决没有养成预习习惯或不同层次的学生预习效果不好的问题,通过组长检查组员、教会学困组员,达成全组成员互相分享自主预学成果,解决小组成员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梳理出共性急需解决的问题。

导构环节有“合作研学、交流分享、方法点拨”三项任务,对应三项任务规定的教与学方式为共学——研学——导学。此环节实现学习目标和任务的自主建构,做到以学定教,用时20分钟。合作研学,就是教师梳理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在组内研学解决问题,小组内互研互学,实现组内“兵带兵”,还课堂于学生;交流分享,就是教师有效组织,学生各小组汇报交流分享学习成果,各组间相互交流分享学习成果,实现班内“兵教兵”,还课堂于学生;方法点拨,就是教师适当启发、点拨、引领,学生再分享、倾听、争辩、评价中完成学习任务与目标的构建。

自构环节有“巩固应用、能力提升、拓展延伸”三项任务,对应此环节规定的教、学方式为会学——测学——延学。此环节,完成知识应用和能力提升,做到多学少教,用时10分钟。巩固应用,就是老师为学生设计的本节课知识的巩固与应用性训练题;能力提升,就是老师为学生设计的横向联系,纵向发展的综合能力提升的训练题;拓展延伸,就是对新知识的延伸性训练或拓展性的读写性训练,有些阅读资料查询可延伸到课后进行。

以上是对三环九项任务的解读。

X,是要求各学科教师在基本“三构”框架下,结合师情、学情、科情、生情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完善。我们不固化教师的具体教学,提倡教学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达到各具特色、各领风骚。

二、选树实践典型,落实“三构+X”教学模式

为了将模式的框架落地升格,我们先从语文、数学中各选一名省、市骨干教师进行实验,跟踪指导,让他们先行先试,发挥带动作用。

观察:组织其他老师观察典型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看一看他们如何落实体现生本理念的,这样的活动一周至少两次,边看边学。

研思:看完典型课后,就地组织看课的老师进行讨论反思,通过一节一节的看课,一次一次的研思,生本理念渐渐被老师接受并在课堂中有了很好的落实。

仿学:要求教师们看、研、思后,仿照典型课进行教学,先学后教,一点一点的把大家带入“模式”。

帮带:选择经验丰富的教师每个人带2-3名老师组成帮带小组,从备课到上课全程进行帮带。

提炼:在指导教师开展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及时对老师课堂中好的做法进行总结、论证、塑型,并通过典型课进行推广。

创新:在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提倡老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做到教无定法,但要得法。同时,通过开展推门课、展示课、邀请课、示范课、过关课、共研课等“六课”活动,在教师中进行生本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和推广。

几年来,通过这样反复的滚动式的培训、研究、指导、反思、提炼,我们逐渐形成了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追求教学目标和谐美、教学内容形象美、教学结构组织美、教学过程创造美、教学效果真善美的慧美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三、打造慧美课堂,夯实“三构”实施策略

课堂是实施学校美好教育的主要途径,近年来,我们以“以生为本,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学定教”作为教师设计慧美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以“简单、根本、开放”作为教师处理和使用教材的基本原则;以“引发兴趣、养成习惯、扎实基础、注重过程、强化实践、培养能力、健全人格、启迪智慧”作为实施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以“体现成长性的生命课堂、突出主体性的生本课堂、提倡平等性的生态课堂、注重实践性的生活课堂、强调增值性的生长课堂、营造活力性的生动课堂”作为慧美课堂的目标达成的基本原则,全面构建了课堂组织结构三环联动策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1.前置学案促教学:课前共研共享前置学案是教师常规工作,是落实好预构环节的关键,也为课堂导构环节打下坚实基础。强调教师要树立“为了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学理念,认真备教材、备学生、备学法,科学、合理、精心设计前置学案和导学案,做好前置学案的下发和课件所有辅助工作。

2.课中导学促会学:教师适当引领与点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通过“导学案”教学策略,引领学生组内交流前置学案中提出的问题,课上带着有价值的问题主动探究解决,课后自构应用问题,使学生拥有充足的自学时间和空间,真正成为认知知识、理解知识、感悟知识、体验获取知识乐趣。

3.合作交流促互学:小组合作学习是生本课堂的常态。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约束保障机制,科学分组,照顾差异。既有“兵带兵”的小组成员互相检查预学效果,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充分预学的基础上开始新课学习;又有“兵教兵”的组内共学研学、班级交流互学,实现在合作交流、互动评价中完成思维的碰撞、知识的建构、能力的提升。

4.“三环”联动促质量:坚持课前、课中、课后“三环”联动是生本课堂的质量保证。“三环”联动把课堂做大、把教学做活、把教师做优、把学生做亮、把质量做实,倡导学生先学多学、教师少教,且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重在培养学生全程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彰显慧美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慧美课堂“三构”模式教学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这种关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他们更深入地思考,主动地探究所学知识。

1.慧美课堂师生角色要求:教师主导,尊重、赞赏、引导;学生主体,自主、合作、探究。慧美课堂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上,要求教师在“低年级做到变教为引,中年级变引为扶,高年级变扶为放”,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习从问题开始,在问题中深化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慧美课堂彰显出的课堂氛围要求:以生为本的慧美课堂营造出的课堂氛围是平等、和谐、互动;达成的学习效果是收获、成长、快乐;呈现出的课堂文化是以学为本,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和生活实践,不但体现了自主性、探究性、生成性,也彰显了欢笑声、读书声、讨论声、质疑声。更追求主动探究美、交往对话美、情感体验美、生动活泼美、习惯养成美。

在生本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收获了一批批肯于钻研、善于反思的教师,收获了勤学善思、主动乐学的学生。从2021年建校以来的第一届毕业生开始,学校连续四年毕业成绩在全区名列前茅,今年第一批毕业生参加中考,全区第一名和第三名均出在我校,大批学生成绩都处在全区前列。我们坚信,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定会成为学校教学的基本样态,我们将在改进和优化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实践、反思创新,为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高质量育人模式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