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示范做实践 实践创新促发展

甄雅菊
2025-07-29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教师培养必须从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信息素养转变,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教师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师培养新路径。阿城区始终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建设教育强区的突破口,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我校按照全区工作思路,探索教师校本研修新路径、新模式,对教师校本研修进行新的信息化、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以新的技术、平台支持教师校本研修,走出一条符合我校实际的教育信息化之路。

一、实践研究的示范与分析

阿城区在全省率先承担并开启了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 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实验区工作,成为全省两家实验区之一。我校作为一所不断谋求发展,始终将学校发展视为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素养发展两者之和,着力进行校本研修新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必然会推动学校的持续高效发展。作为示范校,我校校本研修新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成果还将为区域学校甚至更广泛地区的教师发展提供借鉴。首先,我校让教师清楚能力提升工程2.0不仅仅在于技术掌握,更在于改革教与学方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及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与综合能力等目标。然后,带领管理团队重点从决策层---推进层---执行层三个层面抓好顶层设计、硬件建设、人才发展与绩效评估等方面工作。理清工作思路之后,将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纳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使其与我校整体发展规划共同实现愿景,收获成果。我校紧紧围绕“以学校为主体,以培训为主线,以融合为核心,以应用为目的,以评价为驱动”这一思路,加强校本研修,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最终实现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三力”提升及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通过省规划重点课题《基于数据的精准教研的研究与实践》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与专业引领相结合的研究制度,构建学习型学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实践研究的目标与方法

明确目标,加强领导。我校根据前期测评与分析,准确把握学校的优势和劣势、学校实际与教师基础,深入思考,明确方向,清晰任务,梳理流程,确定模式,拟定考核机制,凸显特色做法,完成了阶段性目标。在培训前期,我带领管理团队重点从决策层---推进层---执行层三个层面抓好顶层设计、硬件建设、人才发展与绩效评估等方面工作。学校管理团队将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纳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使其与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共同实现愿景,收获成果。学校先后召开启动大会、确定“3+N+T”能力点落实会、先导团队引领会、培训会、推进会、阶段总结会等十余次,分层传达精神,分步落实工作。我校从全局视角对学校培训的发展方向、目标与途径进行总体规划与设计,制定“一划两案”。一划是《和平小学信息化三年发展规划》,两案是《和平小学混合式校本研修方案》与《和平小学校本应用考核方案》。我校根据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明确学情分析、教学分析、学法分析、学业评价等能力目标及30项微能力点,确定学校“3+N+T”的学习模式。我校把工作重点放在三支队伍的建设上。学校成立了三支队伍,即:信息化管理团队、信息化培训团队、信息化先导团队。信息化管理团队是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指挥部。职责任务是学习各级关于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文件、领会精神,整校推进培训工作,负责各项培训制度的制定与落实;负责研修活动的监督与考核工作。信息化培训团队是具体培训指导的队伍,校长靠前指挥。职责任务是线上课程学习和线下实践的指导与督促,解读学校“3+N+T”微能力点研究模式,帮助教师选择能力点。信息化先导团队是学校信息化实践的先遣部队,这也是我校的特色团队,由名优骨干教师组成。职责任务是提前一步学习、提交作业、完成校内研修活动,在实操中总结先进做法,成功经验提供给其它小组复制学习。三支队伍形成合力,协同配合,实现整校推进目标。

健全机制,量化考核。我校校本应用考核重在细化教师研修应用的过程,重视增值评价和奖励评价。形成“学校有方案,团队有计划,教师有清单”的整校推进新机制。我校细化研修方案,推进精准教学,以信息化教学核心能力点测评活动为牵动,我校探索精准研修模式,组织全校教师每人完成不少于50学时的培训任务 (即线上课程学习和线下实践应用分别是25学时),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在整体达到混合型环境教学基础上,实现青年教师及有需求的教师向智慧型发展,达到个性化精准教学。我校制定了量化考核任务清单。任务清单体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线上选择能力点完成课程学习,提交学习能力点相关作业、互相点评;线下完成3个校本研修活动、1个信息化教学展示活动;在规定培训学习任务外,学校增加了落实能力点教学设计、体现能力点课例、教研组展示三个实践性任务。依据任务清单,我校制定了考核细则。我校结合校情制定了《能力提升工程2.0 “整校推进”工作制度》、《能力提升工程2.0线下作业完成上交制度》、《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考核制度》、《能力提升工程2.0课堂教学评价奖惩制度》等十项制度。落实经费保障为能力提升工程2.0助力,我校落实经费保障制度,每年度用于此项的公用经费都是最多的,专项资金的投入,为教师学习和培训提供了根本性保障。

技术支持,助推发展。在三支团队的助推下,我校实现了“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利用“协同备课平台”线上集体备课,共同探究微能力点的落实,形成个性化教学设计。借助“希沃智慧黑板”,在课堂教学中反复实践,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希沃智慧纳米黑板使用竞赛活动。我校引进中庆智课系统,利用这套系统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开展技术支持下的能力点落实。

三、实践研究的设计和创新

组建团队,形成合力。通过混合式校本研修的实践研究,我校打造了功能不同的三支队伍。每支队伍各负其责又协同配合,最终形成合力,实现整校推进的目标。研修过程中形成了“学校有方案,团队有计划,教师有清单”的整校推进新机制。各实践学校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每个教研组都形成了本组特色。体育课往往在室外进行,很难与信息技术联系上,但我校却突破了这一传统模式。体育组在组长的领导下,打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让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深度融合,将体育教学信息化、智能化。我校积极探索混合式校本研修新路径,对校本研修进行信息化、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以新的技术与平台支持校本研修,走出了一条符合学校实际的教育信息化之路。目前,我校全面提升了教师信息化素养,促进了学校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发展,构建了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模式,并由混合型向智慧型环境迈进。

更新模式,创新发展。我校成立了“信息化管理团队”“培训团队”“先导团队”三支队伍。确定了“3+N+T”研修模式,制定了十项制度,出台了任务清单、考核细则及奖励机制,形成了学校办学特色。案例具有真实性、代表性、示范性。我校成果以信息化和师生发展、校本研修为主题,解析现有校本研修培养模式问题所在,更新设计理念,从问题出发,形成新的顶层设计,对校本培养管理方式和组织形式进行革新。我校确定种子教师团队,以种子教师为核心成员推动研修团队的建立,组织课题研究,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究等活动。我校各种教研活动都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与校本研修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并由此开展各类活动,这样的校本研修是全体受益的校本研修,教师人人要做,人人能做,人人得益。该案例研究把学校教研、科研、培训三者有机地进行整合。老师们通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修,与同伴合作探究、学习提升,并在平时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提高。学校再把教研、科研、培训统一纳入校本研修的范畴,统一规划,统一实施。我校以精准教研的开展为依托,把提升学校品质作为校本。研修的目的,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聘请专家,让教师外出学习,师徒结对,让学校中的研修骨干做示范,带动全体教师,促进学校校本研修新模式的稳步发展。

四、实践研究的成效与不足

我校通过混合式校本研修模式的实践研究,打造了一支综合素质强的“信息化管理团队”,一支业务过硬的“信息化培训团队”,在先导团队引领下形成了12支“信息化特色团队”。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典型案例成为全省唯一获奖案例在全国展播。目前,我校全面提升了教师信息化素养,促进了学校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发展,构建了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模式,并由混合型向智慧型环境迈进。就我们学校的现状而言,目前,硬件建设方面与发达学校还有较大差距,但这个差距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得以补充。在我校信息技术建设推进过程中,最大问题还在于技术操作层面。

未来,我校将以“智慧教育”为突破口,逐步实现智慧管理、智慧教学的新型教育,实现课堂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更深度的融合,构建绿色高效课堂,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教师智慧教,学生智慧学”的新型教学模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