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路谋发展,实干精神办教育

张爱文
2025-07-25


职业教育的根本是对人的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竞争力。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指明职业教育是一体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突破口。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科技人型才,我校从1983年建校至今,学校始终坚持“德技并修、知行合一、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坚持产教融合,助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专业与行业同频共振,人才与企业精准匹配,为民族复兴贡献技术人才支撑。

一、坚持党建引领,强化思政渗透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关键所在。

我校将党的建设与职教事业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打通“三全育人”全要素、全链条,实现课堂思政化、思政课堂化,切实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学校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推进教育党建的首要任务,确保把党的教育方针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强化思想政治学习,夯实党建工作思想基础,进一步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学校管理;熔炼党员精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教学中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党员老教师同青年教师进行帮扶结对,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为教学的中坚力量。

师德师风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纽带,好的师德、师风、教风会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给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具有良好师德师风的教师,不仅能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能指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致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强化学校队伍建设,涵养师德师风。我校组建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教师师德档案。通过开展“变思想、变作风、强师德、铸师魂”主题演讲;新入职教师进行岗前培训;组织党员干部、教职工开展主题教育学习;评选学习身边榜样、最美教师等。

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我校依托本土红色资源,深耕八路军文化内涵特质,以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对青少年的精神引领,奏响红色育人“最强音”。学校提出以红色浸润为主导思想,思政教育为抓手,红色活动为支撑,落实徳技并修的内涵实质,将之融入到治校办学和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牢牢抓住文化铸魂这个关键,把红色文化、八路军文化渗透在学生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

二、守好课堂阵地,落实三教改革

学校深入贯彻新的教育理念,认真落实“三教”改革任务,抢抓发展新机遇,严守课堂“主阵地”。其次,学校更新教材内容,推行“岗课赛证”育人模式。学校对标行业要求,链接职业技能大赛,把赛项标准作为教学标准,赛项任务设计为教学项目,赛项设备转化为教学设备,赛项评价转化为教学评价,充分发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作用,成功打造“同频共振”的课程体系。

提高教师素质,扩大“双师型”队伍。2023年,学校先后组织中层以上干部和部分教师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北京市外事学校、平遥现代职业高级中学、晋中职业中专、山东高唐等学校进行学习。在县教育局的组织引领下,学校60余名教师加入新网师学习,提交了很多优秀作品和精华作业、置顶作业。其中田健英、郭秀萍等11名学员被评为优秀学员,段春红、张敏被评为榜样学员。

改进教学方法,实操理论有效衔接。改变传统“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式的教学方法,引入更多的实操实训课和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三、规范管理制度,促进学校发展   

为提升学校育人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我校教代会每学年召开一次规章制度修订大讨论,及时建立和完善学校各类制度,教代会的规范运行大大促进了学校的民主管理,充分发扬广大教职员工“主人翁”精神,有效维护了教工合法权益。根据县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学校建立了严格的工作量化、绩效考评制度,充分发挥绩效工资与评模晋级的杠杆作用,促进了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提升。

为保障正常教学秩序,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制订并不断完善了《教学各环节质量要求与检查评价办法》《教师教学业务考核办法》《打造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实施方案》《教案导学案检查评比办法》《作业检查评比办法》《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以规范和引导各项工作的开展。

实行年级组聘任教师制度。重视发挥年级组作用,优化运行机制,实行年级组因事设岗、依岗定员制度,坚持教师书面申请、教师和年级组平等自愿双向选择的原则聘任教师。对于教师数量多于岗位的情况任人唯贤、择优聘任,有岗无人的情况由学校统筹兼顾,合理调配。

引进军事化管理,精细值班值守。为加强学校管理,在强化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同时,开展两操、就餐、内务等军事化管理,培养了学生的自律性、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形成协同育人机制,有力推动学校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四、完善产教融合,促进协同育人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本质要求,是彰显职教功能、提升育人质量的根本保证。我校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适应市场需求,推动产业设计,对接市场育人才。聚焦旅游、服装加工、网络直播等项目,助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江苏无锡健鼎电子有限公司、山西太行沃土农产品有限公司、武乡县全域旅游公司、武乡县乡村振兴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计划,聘请企业专业技术骨干人员到校任教,定期组织学生入企跟岗学习。学校和企业共同构建了“教、学、做”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使校企协同育人落到实处,让更多学生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

积极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实践教学质量有了重大提升。近年来对口升学专业技能实操考试合格率100%,“1+X”证书考试合格率80%以上,学校与山西一恒产教融合教育管理有限公司签订的产教融合项目“大数据标注产教实训基地建设”于2024年3月投入使用。

五、坚持文化育人,促进个性发展

习近平主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学校师生文明素养,我校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舞台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组织学生聆听有中煤科工组织的“奋斗的意义 大学的价值 当下的选择”“大国工匠”专题报告会,准时收看中央台《思政大讲堂》和《开学第一课》,走进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参观学习,与纪念馆合作开展红色思政课教育系列活动,到光荣院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看、听、思、悟”的过程中,坚守理想信念,增进爱国情怀,增强责任担当。

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体现时代特征、职教特点的校园文化。每年5月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活动,既为学生搭建了展示技能、才艺的平台,又增进社会了对职业教育的了解。彰显了“技能宝贵 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传承非遗文化,弘扬工匠精神。小花戏和剪纸等非遗文化进校园更是提升了学生的艺术修养,让非遗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做了有益补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和社团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搭建了不一样的舞台,发现不一样的自己。提升了学生的自信,使文化自信植根于心。

近年来。学校本着升学与就业并重的理念,帮助越来越多的职中学子成才,圆了大学梦,真正让职业教育“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2023年学校对口高本科达线共145人,本科上线率达40.1%,高出全省平均达线率24.6%。参考人数、达线人数、达线率全市名列前茅。实现了低进高出、中进优出,各项关键性指标再创历史新高!

新使命重任在肩,砥砺奋进扬新帆。我校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精神,以实际行动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民族复兴梦助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