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民成俗,其先必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是人类永恒而光辉的事业。教师,则是这个璀璨星河中最耀眼的星群。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的发展,基础在人才,关键在教师。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强国的伟大征程中,锻造一支具有中国精神、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大国良师队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基业。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首次提出并深刻阐释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人民教育家)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并勉励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根植于数千年中华传统师道文化沃土,蕴含着鲜明时代内涵与文化特质,是对中国教育家精神特质的高度凝练和价值升华,为广大人民教师提供了精神航标和行动指南,为建设支撑教育强国的教师队伍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全国各地宣讲学习二十大精神的时代背景中,用“接地气”的方式学习弘扬“教育家精神”成为各地教育工作者教育实践的落脚点和生长点。
一、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内在需要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在新时代教育征程上,学习和弘扬教育家精神不仅仅只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外在表现,也是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更符合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成人成才的客观需求。
弘扬教育家精神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之举。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理想构建、专业自我形成、专业能力提升、专业动机完善共同提升的系统工程,也是教师个体从普通教师发展为骨干教师再到专家型教师的培育过程。无论是县市区的教坛新秀、教学能手,亦或是学科(学术)带头人、苏教名家,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强大的精神引领和信念支撑。自觉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教师,也一定能实现从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的职业人生三部曲。深度挖掘“教育家精神”这个精神富矿,可以成为引领教师发展的宝贵财富。
弘扬教育家精神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客观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总书记也多次勉励青年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教育是一辈人影响下一辈人的事业,教育家精神中蕴含的家国情怀、进取态度、担当意识契合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六大素养的培养需要,能自觉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教师,必将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引领学生素养提升的鲜活教材。
二、弘扬教育家精神的现实表述
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每名教师都成长为教育家,但是每一位教师都要把教育家精神的六个方面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从教育日常的细微处践行教育家精神,主动做心中有责、手上有活、眼中有生的领路人,逐渐成长为具有教育家情怀、教育家智慧、教育家品质的优秀教师。
心中有责,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大先生”。教师个人是渺小的,虽不敢说教师能为万世开太平,但从教师的作用对象来看,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承担着教育青年一代成长的时代重任,而“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新时代的教师,把学生的发展、民族的未来自觉地与个人的平凡工作想结合,主动把“小我”融入民族复兴的“大我”之中,知责于心、担责于身、报国力行,做学生为学、为人、为事的“大先生”。
手中有活,做业务精湛的“大行家”。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业技术人员,教育教学永远是教师的看家本领。作为新时代教师,既要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性素养,也要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条件性素养,在实践和思考中增进教育智慧,深耕教坛,本领过硬,做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在朴实而平凡的三尺讲台上展示平凡教育家的超凡实力。如遵循教书育人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坚持“启智”与“润心”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相统一,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活力,采用适应不同学段、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特点的育人方法进行知识传授、思想引领及价值塑造,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奔跑的赛道,赢得人生出彩的机会。
眼中有生,做关爱学生的“大爱者”。爱,乃教育之魂、师德之魂,教育是塑造心灵和灵魂的伟大事业,热爱学生是教师厚重的职业底色。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到“人民教育家精神”,两者都把“爱”做为师德的核心要义。广大教师要始终秉承仁爱之心,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以真诚、广博、深沉且持久的大爱情怀滋润学生心田,以红烛品质、伯乐精神塑造时代新人,充分尊重、理解、关怀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拥有出彩人生。如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我们的教室中也许坐着“华罗庚”、“钱钟书”、“钱伟长”、季羡林”,他们可能在某个学科发展上存在不足,但是教师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全局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以平等的姿态、负责的态度和鼓励的话语去启智润心,在关爱中焕发平凡教育家的人格魅力。
三、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校园实践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精神动力,让教育家精神薪火相传、落地生根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要求。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到2035年,培养造就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全国成千上万的校园中开展基层实践,通过骨干引领、树立典型、以生为本等多种途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教育强国路上的“梦之队”。
骨干引领,打造校园教育家队伍的“头雁工程”。要在基层校园造就万千教育家型教师,既要靠领导抓,更要靠领导干。各级领导既要表态,更要表率。教育领导干部要自加压力,精心办学,努力向“教育家办学”的目标看齐。充分发挥“两长一骨干”队伍的示范引领作用和传帮带作用,以事业为重,以服务学生为中心,自然就会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生态。
树立典型,增强校园教育名家的“教育磁场”。每个校园中有不同类型的教师,但是每个校园中总不缺乏默默无闻、乐教爱生、勤学创新的孺子牛教师,他们虽不是名满天下的“教育大家”、“教育名家”,却是我们身边最朴实的教育专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英雄模范们用行动再次证明,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用好用活我们身边的榜样资源,挖掘身边的真人真事,放大身边教育名家的朋辈效应,让全校教师在感受榜样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追求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群体素质。
以生为本,营造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教育生态”。教育始终以学生为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弘扬教育家精神与发展学生能力深度融合,是可行的尝试。比如,小学低阶段开展“我绘我师”(手绘漫画等形式),中阶段开展“我唱我师”(原创歌曲等形式),高阶段开展“我写我师”(三行诗等形式),通过契合不同学段学生兴趣的方式,歌颂的是老师,最终受益的是学生。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教育家精神是崇高的,但绝非高不可攀,需要竭力向上、方可登临绝顶;教育家精神是深刻的,但绝非深不可测,需要不断向下、追溯精神之源;教育家精神是丰厚的,但是绝非“彼岸之花”,需要绵绵用力、构建完整精神生命。在新的教育征程中,我们要不断研究、挖掘、弘扬、学习教育家精神,把崇高的精神渗入日常教育工作中,把深刻的教育家精神融入个人职业追求中,把丰厚的教育家精神纳入学校师资建设的顶层设计中,学思力行、同心合力,奋力打造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梦之队”,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