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启迪 让非遗文化在教育中熠熠生辉

肖亮英 李沅凌
2025-07-25


在当今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不仅是民族历史的瑰宝,更是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找准非遗文化与教育教学的融合衔接,摸索出一条提升教育品质的新路径,将对教育全面、特色、多元发展大有助益。在中国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龙自古以来便是民族的象征,文化的灵魂。它翱翔于九天之上,深植于亿万人心中,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智慧。我校准确把握“龙”文化对于促进学校发展的深远意义,以独特的教育实践,把非遗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教育潜能,开设精品特色课程,将龙的精神与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教育的血脉之中,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传承者。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央视的镜头特别对准了我校开展的非遗龙头龙尾制作课程,侧面凸显了学校非遗文化教育的成效,极大鼓舞了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发展的信心。

一、以课程为载体,构建非遗文化教育体系

对学校而言,传承非遗文化要以校本课程为载体。我校专门开设非遗龙头龙尾制作课程,以独特的教育方式,为学生们搭建接触非遗、传承文化、全面发展的平台。从“龙”文化的历史背景到龙头龙尾的制作技艺,课程内容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们深入探索和学习。让学生们不仅学习到传统技艺,更在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的核心素养,为他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

龙头龙尾制作技艺非遗课程的课程以深化对非遗文化认识,提高民族自豪感为出发点,通过带领学生学习雕刻守法,亲身参与创作劳动,使学生深入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从而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情感。在龙头龙尾制作技艺非遗文化的学校中,经过探究和实践,我校先后提炼总结出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实践锻炼法等多种学习方法。其中讲授法是邀请龙头龙尾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连贯地向学生传授有关龙头龙尾的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非遗文化课程的了解,让学生们充分认识龙头制作的智慧和需要注入的感情和心力,拓宽学习层面,唤起学习热情。例如通过讲授法,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龙头龙尾制作材料是香樟木,学习了解香樟木的特性、种类、作用以及应用领域等各种知识。演示法的合理使用则有利于学生获得并巩固知识,通过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更直观地掌握龙头龙尾制作技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如教师组织学生观看龙头嘴巴部位的雕刻。通过直观的演示让学生掌握雕刻龙头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认识雕刻龙头的道具常用的有斜刀,平刀,铲线刀。不同种类的刀具使用的位置各不相同,如平刀可以用来敲击,雕刻大形状。斜刀刀头前端是尖的,因此可以修一些平刀进不去的夹角细节。铲线刀就可以在做好的面上进行铲线,增加线条,让龙头的一些地方更有流动感。练习法即学生在教师教导下运用知识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作业,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加深理解,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实践锻炼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形成良好的品德秉性,培养学生言行一致的作风,形成坚强的意志和刚毅的性格。

在龙头龙尾制作技艺社团课中,为了使课程设置多样化,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深入地了解龙舟文化,龙头龙尾制作技艺社团课组织学生体验划龙舟,培养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社团课的兴趣,促进课程更好开展。

二、以实践为支撑,厚植非遗文化教育情怀

除此之外,基于新课标背景下,美育是小学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五育并举”育人模式中的关键内容,而美术学科是小学艺术课程的重要内容,具有美育的功能和作用。将美育思想和理念渗透在龙头龙尾非遗教学中,不仅有助于落实课程目标,还能够推动小学育人工作的开展。从研读课标理念、巧创直观情境、借助绘画教学等角度出发,在社团课程教学中渗透美育思想和理念,可以打造新型的美育模式。因此,我校的龙头龙尾非遗教学内容除了在课堂上传授雕刻技艺、带学生体验划龙舟外,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加入了龙舟文化的相关元素——龙船桨。在龙船桨进行绘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课程体验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增加民族自豪感。

在日积月累的学习和实践下,学生们通过对龙舟龙尾制作技艺的学习,对龙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有了深刻的理解,知晓理清了龙舟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表达能,提升了自信和勇气。学校也抓住机会,加大力度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游戏和互动的形式,带动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兴趣,丰富提升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龙尾制作技艺非遗课程在各方面都取得斐然成绩、反应良好。2024年5月,中央电视台到校拍摄龙头龙尾制作技艺镜头,并在2024年6月10日端午节当天在CCTV5电视台播放。这一举动不仅能强化国人对传统龙舟文化的认识,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传统非遗文化在社会上的地位,引起人们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同时也能使我校获得荣誉感、教师获得幸福感、学生获得参与感、家长获得喜悦感,大大提高了多方的积极性,为今后的社团课的开展提供便利。

三、以学校为阵地,促进非遗文化教育传承发展

非遗文化不仅仅是传统技艺的展示,更是一种深厚的文化传承和教育载体。它将历史的智慧、艺术的精妙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的脉络,理解文化的演变过程。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比教科书更生动,有助于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在过去的几年中,我校还把传承非遗文化、探索特色课程作为目标,不断完善非遗文化教学课程体系,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把非遗文化更直观、立体、多面呈现在学生们面前,破解课堂教学难点,同时全力发挥家校协同作用,让学生家长也参与到非遗文化传承教育当中,鼓励、监督、带头把学习非遗文化融入到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营造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

总而言之,非遗龙头龙尾制作课程的开设,是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一次有益尝试。它不仅丰富了学校的课程内容,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通过这样的教育实践,相信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在年轻一代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永远流淌在中华民族的心田,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深厚的文化土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