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工作是一个爱的工程,是一个启迪心灵,传递智慧,塑造下一代的事业。我校地处苏北腹地,是一所全封闭寄宿制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父母离异、特困家庭的孩子占学生总数近一半。我校为了善待这个群体,进一步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工作体系,切实关心青少年生命健康,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引导党员教师切实践行“关爱工程”,让这些孩子充分感受到与其他人一样“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的温暖,学校切实开辟“导师育人”立德树人新路径。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继续充分发挥学校党建带动作用、党员在学校全员育人中引领与示范功能,构建和谐温馨的校园,我校持续实施“党员导师培根育魂,让每一个孩子都闪亮”党建文化品牌项目。
一、聚焦党建引领,描画全员育人新蓝图
习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亦为“双减”政策保驾护航,加强党建统领,引导教师凝聚思想共识,我校力求党员在学校全员育人中引领与示范功能,构建和谐温馨的校园,让校园真正成为生命舒适生长的家园。
强化组织保障。开学初,我校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建立工作机制、健全学校组织、构建导育关系、印发了《德育导师工作手册》。会议表示将组建班级导师团队伍,建立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导师关注到人人的制度体系,让老师精力更集中、更及时地了解学生在思想、学习、情绪、心理、生活方面的情况,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会上还明确了各位导师的工作职责,部署了重点工作,确保导师们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提升实效。
创建党建品牌。我校特色之一的“党员导师培根育魂,让每一个孩子都闪亮”党建品牌,通过设立以支部书记为组长的学校党建文化品牌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和以党小组负责人为核心、任课党员老师为成员的党员导师小组,每个党员导师分包2-3名孩子,负责对他们知识、生活、人格、心灵以及家庭教育等领域进行全面、人性化的引导与支持。
开展党建活动。学校党支部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全面育人观,涵养“让校园成为生命舒适生长的家园”的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目标,积极开展生命健康教育实践探索。我校的每一位共产党员导师都深知自身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因此党员导师都提高了责任心和使命感,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增加工作的有效性,增加教学实效性。开展党建活动以来,党员教师冒着严寒酷暑,利用工作间隙、节假日,走村串户,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点滴,始终牢记教育初心,不忘育人使命。项目实施后,彻底改变了以往任课老师只管教、顾不上导的现状,任课党员教师的育人责任更加明晰,真正实现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正是在这种良好氛围的感召下,广大教师坚持做爱的守望者,传递正能量,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从而实现自我情怀的厚植,人生价值的实现。
培养党员教师。我校的每一位共产党员导师都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因此每位共产党员导师都应该提高责任心和使命感,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增加工作的有效性,增加教学实效性。实践中做到“四个一”,即每天一导、每周一会诊、每月一总结、每学期一表彰,努力实现党员导师真正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生活中更接近孩子,让孩子在受到智慧启发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生命启示,奏出了为人处世和做学问的双丰收美妙乐章。
二、找准工作抓手,打造教书育人新方式
我校开展以“爱、和、乐”为主线的教学活动,践行“让每一个孩子都闪亮”的教育理念,引导党员教师以“家”的温暖去温暖每一个孩子,以“家”的担当去担起孩子成长的重任,追求校园真正成为生命舒适成长的地方的美好境界。建立了导师队伍,导师们遵循全员性、全面性、对应性、发展性、保密性、协同性原则,通过课堂观察、谈心谈话、操场散步聊天交流等方式,全面深入掌握学生情况,适时寻找合适的教育契机,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引领、“三观”培育、学业指导、心理辅导、亲子沟通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问题和生活中的挫折、烦恼、困难。具体来说,就是党员导师实施“行为上指导、心灵上疏导、家教上指导、学业上引导、情感上引导、生活上指导”的“六导”策略,从而达到“吃饭好、睡觉好、运动好、心情好、品行好、成绩好”的“六好”目标。
行为上指导。重点是对被导学生的不良行为和不良习惯作出诊断分类,并进行教育矫治,以教导学生遵纪守法,训练学生的主动、自律意识,培育学生优秀品质。
心理上疏导。重点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与引导,以有效帮助学生消除并战胜心理缺陷,从而改善学生对受挫、失败的心态承载能力,并指导学生学会与人正常相处。
家教上指导。我校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管理缺失,尤其是双休日学生处于一种散放的状态。作为老师不仅和家长多沟通,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更要成为代理家长,让家庭的温暖不因家长不在身边而缺失,特别是双休日的管理不会因为家长在外打工而缺失。
学业上引导。重点要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端正其求学心态,努力完成既定目标。党员导师通过了解受导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对动机、兴趣、方法、行为等方面的指导,使学生“想学、愿学、能学、会学”。
情感上引导。指导督促学生养成体育健康习惯,坚持锻炼身体,每天阳光运动一小时,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生活上指导。重视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他们适应学习生活,确定人生目标,端正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存方法,从而懂得过有价值的人生。
三、坚持家校同心,谱写立德树人新篇章
学校努力实现让党员导师真正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生活中更接近孩子,让孩子在受到智慧启发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生命启示,从而奏出了为人处事和做学问的双丰收美妙乐章。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家学习、生活情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导师们将学生当作自己的家人一样真情付出,学生在导师制中实现了“快成长”,导师在工作中享受获得感。全员德育导师制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导师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水漫灌改为精准滴灌,导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精细引导、辩证施教,学生因为“亲其师”进而“信其道”,师生双方平等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
我校还组织党员教师利用节假日、周末等时段“走进学生家庭”,与家长进行面对面交流。家长们也通过这次机会,详细介绍了孩子在家庭中的情况,包括生活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与孩子的相处之道。新学期来,党员导师团队实施学业辅导100余人次、心灵疏导120余人次、家庭走访70余人次等;有效地改善了师生关系,加深了师生友谊,提高家长对学生和老师的信心。更是开辟了家校协同育人新模式,为外出打工创业的家长解决了孩子学业无人辅导、周末无人督导的后顾之忧。
这一创新的教育模式不仅加强了家校联系,也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通过与家长的深入交流,老师们对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家长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这种家校合作的新模式,使教育更加全面、立体,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成长质量。
四、继续不忘初心,擘画品牌名校新蓝图
我校品牌项目建设以来,在构建校园文化、加强师生家校联系、促进学风建设上成效显著,取得了学生教育管理的丰硕成果。从区域内的素质调研与质量监测看,学生无论是人格素养提升还是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是显而易见的。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产生了一大批优秀先进集体和个人。我校先后获得淮安市标准化管理先进单位、淮安市初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淮安区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就是最好的回应。
一朝为导师,终身绘桃李;一朝拜导师,追梦续兼程。全员导师制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项新探索,将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今后,我校将继续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认真恪守“立德树人不动摇,守正创新不懈怠,遵循规律不折腾”的原则,紧紧围绕“撬动每一名老师、教好每一位学生、幸福每一个家庭”目标,拓宽渠道,突破瓶颈,放大“党员导师培根育魂,让每一个孩子都闪亮”党建文化品牌的辐射效应,真正使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关怀,绝不落下一个;不断提升办学的活力和社会美誉度,为“学在淮安”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