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色课程培育时代新人

金日东 武金凤
2025-07-24


进入新时代,教育的目标是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时代背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共同精神支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思想、文化和人才支撑。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我校将“以红色课程培育时代新人”作为转变办学方式的原则和出发点。

一、铸红魂,承前启后,以英雄之名蓄势

以红色课程培育时代新人,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教育任务,旨在通过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新时代青年。这一定位是基于我校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磐石市红光中学,其前身是磐石朝鲜族中学,创建于1948年。1987年,为了纪念写入《毛泽东选集》里的抗日民族英雄李红光将军,更名为红光中学。1988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同志题写了“红光中学”校名,并为李红光将军塑像题词。时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霍明光同志为红光中学题写校训:“发扬红光精神,振兴民族教育”。“红光精神”在历史中孕育,在发展中传承。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依照磐石市教育局“强红基,育红认”工作部署,学校开发了“红色育人系列课程”、制定了“五育融合”有机关联的“红色七字育人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为了传承红色基因,学英雄,做英雄,学校建成了300m2的李红光纪念馆。场馆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民族骄子,名垂青史。介绍李红光家事以及渡江之前的战斗事迹。第二部分,抗击日寇,血洒南满。介绍李红光渡江之后的抗日斗争史实。第三部分,红光精神,铸造军魂。介绍李红光支队与日寇斗争的壮丽诗篇。第四部分,不忘初心,传承红色基因。

2021年中央民族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学校先后被中国关系下一代委员会、省政府、省民委、吉林市委、吉林市教育局、磐石市委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吉林省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吉林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吉林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吉林市普通高中优秀教学成果奖”“磐石市党史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等。

二、育红人,春风化雨,以有形之文融“心”

(一)实现顶层设计,驱动内涵发展。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红色育人课程建设为实现路径,深入推进以英雄之名进行师生交往、交流和交融。学校开展“英雄班”文化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从政策、理论和实践等角度回答和破解师生思想行为融合的四大瓶颈问题,即“为什么要‘融’、怎么‘融’、‘融’得怎么样、下一步怎么深‘融’”等,提出“五育融合”的红色载体——-“红色七字育人法”,其文化理念是:贯彻“勇于担当,勤于求索,善于创新,忠于信仰”的校风营造红色育人环境,贯彻“仁爱施教、博学多能、合作共事、开放包容”的教风探索红色育人规律,贯彻“自主学习、自律为人、自信做事、自强不息”的学风构建师生红色成长共同体,弘扬教育家精神,积极创造“红色成长”的学校文化。在进行顶层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团队受到红色精神的鼓舞和影响,红色榜样的建立,成为师德师风建设的起航点,学生成长路上的偶像更加具象化。

(二)做细科研支持,营建红色氛围。学校以省级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提升民族完全中学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策略》为项目引领,着手实施“红色育人课程建设”文化品牌创建工程:开发一套“红色成长”视觉标识,应用于校徽、校旗、校服、校园网和微信公众号;研发一张“红色育人”课程图谱;新建一座“李红光纪念馆”地标景观;建成一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红色”文化墙和宣传栏;培养一批又一批“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红色文化”宣讲团;开设“英雄”文化班级;举办一系列“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红色成长”文化节。在红色活动中,教师的心灵和行动率先得到净化与升华,师德师风的强化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悄然进行着;学生的成长处处有红色在领航。

三、大思政,明辨笃行,以有感之举融“爱”

(一)重视思政课内涵建设。以“红色育人课程建设”为抓手,抓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推广情境化体验教学,推进“班级思政小课堂”与“李红光纪念馆宣讲大课堂”协同育人,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领教师在领航中明辨方向。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把教师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纳入评优评先和年终考核体系,着力建设勇于担当,勤于求索,善于创新,忠于信仰的思政教师队伍。二是树立“人人都是红色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育人理念,优化“文化养德、榜样树德、实践悟德、阵地育德、学科融德、家校赋德”六大育德模式,推行“红色成长”导师制,引导全体教师做学生“生活上的慈母、学习上的良师、思想上的益友”。三是开展“听党话、跟党走”主题党日活动、以抗联英雄为载体的民族团结进步等主题活动,增进教师团队的凝聚力创造力。四是各学科深度参与课程思政融合建设,与吉林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大思政课教研。

(三)课程载体上好大思政课。

开发开设思政校本课程,即红色育人课程。横向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为主题引领,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传统礼仪、心理健康教育、家长学校、研学旅行、生涯规划等课程;纵向以德育学期主题月为贯穿,系统开展德育主题月、红色文化艺术节以及特色典礼仪式等活动,促进师生深度交往交流。

上好大思政精品课。以升旗仪式、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校园节日为契机,统筹开展主题思政课、国旗下思政课;搭建红色育人传承基地、红光艺术团等社团平台,通过项目化学习,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红色育人教育转化为可编、可读、可唱、可写、可画、可演、可讲的具象化实践活动,增进师生深度交融。

四、大美育,美美与共,以有情之美润“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学校积极推进“大美育”研究与探索,将“大美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师德师风的重要载体,将美学原则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增强师生文化自信。

(一)优化美育环境,打造红色文化。从硬件建设到空间设计再到文化场域,校园环境时时彰显师生“勇于担当”的主人翁地位,处处体现学校红色文化底蕴;李红光纪念馆、红色文化墙、筑基墙等文化建筑,在红色文脉传承与展望中彰显大美情怀;“育红人”党建基地、文化长廊等红色基地,凸显“美美与共”的育人氛围。以红色为主题,设计英雄班级文化园地,以创意为蓝本,布置师生作品展区,随时随地浸润师生心灵。

(二)美育实践模式,全面发展探索

开足开好美育课;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探索“五育”融合的美育模式,开展馆校合作等跨学科跨场域美育教研和实践活动;以 “艺术节”为平台,展示师生美育的硕果和风采,不断增进“五个认同”。这样的教育模式,给美育教师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学校将美育教师承担的红色艺术社团指导、课外活动、课后服务等指导任务计入工作量,从各个层面关心关爱美育教师成长,为师德师风建设筑牢根基。

五、同携手,检校共建,以有效之法融“情”

(一)提升执教能力。携手磐石市人民检察院,共同打造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未检工作室走进磐石市红光中学,携手共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提升未成年人法治意识,培育法治理念,预防违法犯罪,用法治为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有效地引导教师知法懂法,提升教师的法律素养和依法执教能力,为构建和谐平安的校园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二)增强法律意识。检察官进入校园,结合近年来教师因违反师德师风引发的违法犯罪案件,重点讲解了危险驾驶、赌博、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猥亵等易发案件及强制报告制度。深刻剖析了案件背后存在的法律意识淡薄、侥幸心理、言行不端等问题,提醒教职员工算清违法犯罪的“七笔账”。

通过红色课程的熏陶与培育,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更加坚定地拥护党的领导。以红色课程培育时代新人,是对历史的回望与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展望与期许。我们有理由相信,以红色课程为纽带,以培育时代新人为导向,我们学校的教育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专属于磐石的红色基因必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