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学前教育发展仍呈现出区域间教育资源不均衡,保教质量差距大的问题,为了提升教育效率,合理配置学前教育资源,科学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幼儿园课程的建设与辐射是重要途径。为深入贯彻落实《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精神,促进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发挥教师队伍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我园建立学习共同体,将具有共同目标的教师集合一起研究学习,促进教师个体和团体的专业双发展,并且能将教育资源进行共享利用,实现优质资源的融通,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园基于学习共同体视域,以幼儿园劳动实践课程推广为媒介,提出课程示范与辐射的路径,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发展和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全面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
一、顶层架构共同愿景,以点带面进行区域辐射
共同的愿景对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创立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园劳动实践课程的推广首先要建立在共同的愿景之上,才能有力保障与推动课程成果的示范与应用。因此,课程辐射首先从源头上整合各高校联盟园的课程资源,保障课程体系的全面性和严谨性;其次,幼儿园劳动实践课程经过一线实践,提炼成教育教学经验,形成课程体系,随后在联盟园进行多轮实践,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内容,保障课程体系的普适性。建立高校园与学前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园的教育帮扶、共促发展的双向互动机制,优化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有效的辐射机制,从顶层开始架构,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共同目标。
联合专家、学前教育行政部门协同规划。共同的愿景对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创立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园劳动实践课程的推广首先要建立在共同的愿景之上,才能有力保障与推动课程成果的示范与应用。我园联合潮州市潮安区教师发展中心,组成教师学习共同团队,由行政部门的相关专业人员开展理论培训的专题讲座,自上而下帮助顶层指导教师以全新的视角认识,理解幼儿园劳动教育,明晰课程推广最终的目标和指向。教师学习共同体基于共同愿景,着手实践。
联合行政部门,重点打造领衔园。在领衔园对综合课程理念、框架、活动、机制理解落实的基础上,变模仿为融通,提升课程质量,并能以示范应用综合课程的经验带领区域内一批园所共同提升课程建构能力。在幼儿园劳动实践课程推广与应用中期,组织区域内幼儿园对我园晨间劳动环节、种植地环境、生活化劳动场景创设进行观摩与指导,随后,组织专题培训,结合课程实践,对教师进行观念性转变,从全新整合的视角看待劳动实践课程,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同时,我园在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结合自身综合课程实践经历,引领与带动整个区域的应用园共同成长,全面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实现课程推广与应用的最大效益。
二、环境改造幼儿为本,各园协同开展课程实践
在劳动实践课程的示范推广过程中,我园以具体的课程实践为抓手,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共同协作活动从环境入手。环境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环境的创设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和积极的发展意义,利用环境无声地影响和浸润幼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共同协作的课程实践活动不仅基于环境,更重要的是基于幼儿,以幼儿为本位,充分关注幼儿的学习和体验。因此我园以“日常生活劳动和种植劳动”为切入点,对户外种植场地和课室周围的场地进行规划改造。首先,将已有的水泥平底改为草地和土坡,洞,加入植物和饲养角,低结构游戏设施。这不仅能丰富园内整体环境,给入园的幼儿一定的感官刺激,拓宽了游戏和学习的场所。而且植物和饲养角的引入,能滋生丰富的生活劳动实践活动,例如,捡落叶、除杂草、照顾动物等。其次是种植地的改造,在已有的种植地基础上,完善划分班级小块种植区域,投放和丰富劳动工具,提高幼儿对种植的兴趣,增强幼儿在种植过程对种植环境的关注和责任感。再次,充分利用教室门口的走廊,打造班级劳动计划墙,劳动计划墙成为幼儿劳动的一个重要指引牌。劳动计划墙的打造,一方面使教师观察和指导幼儿劳动实践活动的方向更明确,不再是依赖书本来教学,而是基于环境,将目标渗透到环境中,通过环境与幼儿的直接互动,促进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幼儿开始自主选择劳动,做计划,总结,幼儿的劳动意识明显增强,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明显提升。环境创设是最利于幼儿园一线教师实施课程的抓手,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特长,共同协作,取长补短。这时候的教师在课程中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教师不再是说教式教学,不再是仅以教材为标准设计活动,而是逐渐关注并利用身边的环境和资源,关注环境与幼儿的链接和幼儿的个性化表现。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变化最终也会体现于教育教学行为之中,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素养。
三、课程资源精准投放,定期分享教育教学实践
在课程推广与应用的过程中,经过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协同活动后,组织教师对于实践过程及结果的分享和研讨是重要的环节。我园的基础环境形成后,给劳动实践课程的开展奠定了前期基础,具体的实践还需要活动的推动,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反馈需要有明确的抓手。因此,我园以课程资源包投放和实施为媒介,组织教师的知识经验共享。课程资源包的框架是灵活的,留有一定的调整空间,教师需要在此基础上利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创造性地组织与实施劳动实践课程。在课程资源包应用后,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共同体进行教研,一方面是就课程实施情况进行验收和调整,收集已有优质案例,入课程资源库,对课程方向偏颇的内容,继续调整和实施,在多轮实践后,逐步生成具有园本特色的课程实施方案和课程成果集。更重要的是,教师群体之间能分享个人的实践和知识经验,与群体成员进行共同研讨,实现成员间的互相成长,促进团队成员共同进步。例如,劳动实践课程在推广与应用过程中,注重投放劳动场景、主题式劳动活动、生活化劳动活动、劳动工具等课程资源包,根据辐射园实施的课程重点和方向,有针对性有差异性地投放不同种类的资源包,教师基于此设计与组织课程,整理课程资源,梳理劳动主题实践活动,创设劳动场景、整合各年龄段劳动工具清单。随后将资源包收集汇总,课程推广与应用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以获得资源为载体,进行分享和审议,就遇到的实际问题组织研讨,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及时调整,进而在实践中逐步优化课程资源,提升自身课程实践能力。课程资源包在实践的过程中配套定期的分享活动,在分享实践时,学习共同体采用成员轮流主持的策略,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分享的主动性,体现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平等和尊重。团队成员利用自身优势,提前准备和反思,分别主持探讨不同的案例,能最大化程度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也更有利于多角度分析、理解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
四.教研模式立体建立,重视教师的反思性对话
反思性对话对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起着决定性的阶段,如果缺少了教师的反思性对话,学习共同体将失去核心灵魂,所建设的成果更有可能是表面化,流于形式。在反思中交流是指以专业性、反思性的交流推动学习活动的开展,在对话中分享、反思、重构经验。因此,我园在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打造过程中,重视反思性对话的阶段,组织教师开展反思研讨,总结已有不足,巩固已有优势,继续推进实践活动。因此,幼儿园劳动实践课程的推广着力建立多维度的立体教研模式,组织教师进行反思性对话。课程推广充分依据辐射地区园所的发展水平及需求,开展分阶段、分层次、多途径的线上、线下培训,打破地域空间的限制,发挥不同推广方式的组合效益。例如,在实地调研期间,组织线下教研,以专家引领、方案学习、实践园与辐射园教师面对面教学和研讨等方式,帮助教师反思疑惑与突破,了解教师的瓶颈点,聚集教师专业力量解决问题,深化实践。基于实践的反思性对话,能将教师的实践经验逐渐提炼成为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案或者策略,不仅能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并且对于新教师的指导和培养,能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引。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反思性对话常用“头脑风暴式”讨论法进行,将群体成员集中,教师公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反思性的对话不同于一般的教研对话,目的是引起教师对自身或他人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和交流,改善教育教学行为,在反思对话中拓展知识,实现群体成员的共同成长。
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其在重构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丰富教师教学智慧,提升教师专业专业能力和素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构建不同区域间的教师共同体,还能有助于地区和区域间优质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在幼儿园劳动实践课程的推广与应用中,更多是以课程推广为媒介,打造具有共同愿景的区域教师学习共同体,以环境改造为抓手,协同开展课程实践活动,同时在实践中组织多类型的交流分享、反思对话活动,不断改善实践中的教育教学活动,将实践经验经过思维重构,提炼成为教育教学方案。最后以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革新教育教学方法,优化课程体系,优质课程资源的融通、全面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