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锡剧这片的浩瀚星空中,姚澄如一颗璀璨的明星,散发着独特而耀眼的光芒。她以坚韧的毅力、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坚定的信仰,谱写了一部令人赞叹的人生传奇。
艺术启明星
1926 年 11 月 26 日,在江苏省江阴东门外高新区山观金童桥的姚家埭,一个新生命降临人间,她便是姚澄。姚家埭风景秀丽,这里的村民们在闲暇之时,对当地的滩簧戏 —— 锡剧的前身,有着浓厚的喜爱之情。姚澄的父亲姚根宝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滩簧艺人。襁褓中的姚澄粉雕玉琢,那清脆的啼哭之声,让以滩簧戏为生的姚根宝仿佛看到了上天赐予的珍贵礼物。他心中暗暗决定,要将自己的一身技艺传授给这个可爱的女儿。
时光飞逝,转眼间,10岁的姚澄活泼聪慧,天不怕地不怕,唯独对父亲充满敬畏。一日,正在田间劳作的她,听到父亲呼唤自己的小名,胆怯地走到父亲面前。让她意想不到的是,父亲竟提出要教她唱戏。姚根宝先教了一些江南流行小曲,如《花红姐》《梳妆台》《湘江浪》《手扶栏杆》等。姚澄展现出了过人的聪慧,仅仅几遍就学会了这些小曲。那时的她,或许还不知道,自己未来会成为著名的锡剧表演艺术家。
从艺路艰难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年仅 11 岁的姚澄遭遇了艰难的岁月。天气干旱,农田受灾,村里外出谋生的人越来越多。1938 年,姚澄毅然跟随山观顾家班戏班的小船溯流而上,踏上了充满挑战的从艺之路。
凭借着天资聪颖以及父亲前期的悉心指导,学戏第二年,姚澄就登上了舞台。然而,初次登台的她,面对台下黑压压的观众,紧张得大脑一片空白,平时信手拈来的台词全都忘得一干二净。尽管状况百出,但谢幕时观众经久不息的喝彩声,却让这个吓得浑身发抖的小女孩,对舞台产生了深深的眷恋。
在锡剧的舞台上,正场花旦是众人羡慕的对象。有一次在太仓开乡班,由于当时的正场花旦是常州人,太仓的观众对她的口音难以理解,导致上座率逐渐下降。班主顾嘉生决定让姚澄试一试。姚澄主演的《昭君出塞》成为了她从艺生涯中的一次重要机遇。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她赢得了一片叫好声,首场领衔便一炮而红。此后,姚澄虽然有时会退到二三路花旦的位置,但她深知,要坐稳“正场花旦” 乃至 “头牌花旦” 的位置,必须刻苦练习。14 岁的姚澄在戏班子里逐渐站稳了脚跟,她主攻花旦和青衣,念白和唱腔深受观众喜爱,在苏南地区演出时常常一票难求。
信仰光闪耀
1944 年,战火纷飞,兵荒马乱。姚澄的师傅顾嘉生思想进步,积极参加共产党活动,后来还成为了包厚昌司令员身边的通讯员。在此期间,顾嘉生两次派人接姚澄去新四军驻地参观,这让姚澄对共产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9 年,解放的炮声响彻苏南上空。在早已投身革命的班主顾嘉生的指引下,姚澄辞别戏班,加入了苏南文工团。这是她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她登上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
在太仓双凤区的一次演出中,寒冷的冬季里,姚澄突然肚子剧痛。领导考虑停演,但观众已从四面八方陆续赶来。姚澄深知农民们赶来不易,便坚持要演出。在演出过程中,她强忍着疼痛,丝毫没有让观众看出自己身体不适。回到后台,她却痛得打滚、呕吐。演出结束后,她被紧急送到医院,确诊为阑尾炎,若再晚一会儿就会有生命危险。在医院里,团领导和同志们纷纷前来探望,这让姚澄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和幸福。这次经历让她深刻地认识到新旧社会的巨大差异,也更加坚定了她对党的向往。
姚澄一直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工作和学习中,她认真负责。在松江地区巡回演出期间,她和男同志们一样扛布景、扛服装道具箱,从不言苦。1952 年 7 月 20 日,苏南文联的党支部大会讨论了她的入党申请报告,一致同意吸收她为共产党员。那一刻,姚澄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她深知自己将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为锡剧事业、为人民群众奉献自己的一切。
艺术绽华彩
入党后的姚澄,自我要求更为严格。尽管没有科班背景和名师指导,但她凭借一颗求知若渴的心,在戏曲世界里不懈探索。从十岁初涉戏坛,直至成名后的三十多岁,她始终保持着下腰踢腿的学习热情,无论是在舞台边缘还是幕后,都是她汲取知识的场所。她广泛学习,不仅向锡剧同行求教,还跨越剧种,向旦角、生行乃至其他剧种的艺术家如红线女、马师曾等交流切磋,从陈伯华等大师处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底蕴。20世纪50年代的文化艺术大交流,为她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契机,她积极参与,与各路名家深入交流,使自己的艺术造诣达
到了新的高度。
面对文化知识的短板,姚澄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从一个文盲到能够阅读剧本,她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每天学习五个字,坚持写日记,主动写信练习,逐步克服了这一难关。与文学世家叶圣陶之子的结合,更是为她打开了文学的大门,从识字到博览群书,她的文学素养不断提升,为表演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使角色塑造更加立体饱满。
转型饰演小生,对姚澄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但她勇于接受,通过深入研究与揣摩,成功塑造了贾宝玉这一角色,展现了书生意气与翩翩风采,荣获江苏省首届戏曲会演一等奖,演艺事业由此达到新的高峰。她的多部作品如《庵堂认母》、《双珠凤》被搬上大银幕,其中《庵堂认母》的剧照更登上了《大众电影》
封面,广受赞誉。
1958年,全国大跃进期间,姚澄因频繁演出而积劳成疾,嗓子受损。面对医生的改行建议,她对舞台的热爱让她选择了坚持。经过四年的艰苦发声训练,在上海声乐研究所凌俊卿教授的指导下,她不仅恢复了嗓音,还创作了代表作《红色的种子》。1961年秋,在江苏戏剧流派会演中,姚澄凭借《拔兰花》赢得了满堂彩,其表演被画家捕捉并刊登于《新华日报》,后来更成为江苏省戏剧学校
锡剧班的教学素材,见证了她在锡剧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这一颗生命的种子,充满着破茧重生的力量。
传承责在肩
经过数十载的不懈追求与精心磨砺,姚澄在坚守传统精髓的同时,勇于开拓,逐步塑造出独树一帜的唱腔韵味与舞台风貌,开创了自己的艺术流派。
姚澄以其甜美柔和的嗓音,与王兰英的激昂悠扬、沈佩华的细腻柔美、梅兰珍的绚烂多彩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锡剧界风格鲜明的“四大名旦”,引领锡剧女声唱腔迈向个性化、多元化与成熟化的崭新阶段。
当姚澄的锡剧艺术生涯达到辉煌顶点时,她开始深刻思考锡剧艺术的延续与未来,逐渐将重心转向培育锡剧新苗。从江苏省戏剧学校到上海市锡剧团,再到常州市锡剧团等多个单位,只要学生有排练需求,姚澄总是不辞辛劳,克服万难亲临现场指导。
在锡剧后继人才的培养上,姚澄倾注了全部心血——即便年至耄耋,她依然心系锡剧发展,坚持亲临排练现场,为学生们指点迷津。有一次,她因病住院,恰逢央视欲录制其学生许美霞与袁菊芬的表演,她不顾病体孱弱,在病房内搭建起临时排练场,亲自为两位弟子把关。
半个多世纪的舞台生涯里,姚澄塑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她的作品深深植根于时代土壤,其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和坚韧不拔的艺术追求,激励着无数锡剧后来者。
“姚派”艺术繁花似锦,姚澄的学生们从这位技艺精湛、品德高尚的老艺术家、老党员身上,不仅汲取了深厚的锡剧艺术养分,更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虽远离故乡江阴多年,姚澄对这片土地和乡音的情感却从未淡去。每当江阴有锡剧演出,她总是优先安排,积极参与推广。1980年,她重返江阴,与江阴县锡剧团共创大型古装锡剧《天要落雨娘要嫁》,饰演的吴氏角色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赞誉,连演一月,场场座无虚席。一句“江阴好,我是最高兴了”,道出了她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姚澄作为共产党员,其身上流淌着对党和家乡的热爱。如今,在她的家乡高新区山观实验小学,戏剧文化得以延续,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颗颗戏剧的种子正在萌芽、绽放、结果。学校建立了姚澄艺术馆,开设了姚澄锡剧班,学生们不仅在学校舞台上展现风采,更登上了央视的舞台,续写着锡剧艺术的辉煌篇章。
姚澄,以细腻表现人物内在活动著称,其唱腔甜糯柔美,运腔华丽典雅,独具苏南民间小调特色。数十年不懈努力,创立独树一帜的姚派唱腔艺术,为锡剧艺术作出巨大贡献。其艺术正由众多学生传承发展。多位戏曲界人士高度评价姚澄对锡剧的影响与贡献。姚澄荣获多项荣誉,包括江苏省先进工作者、非物质文化遗产锡剧代表性传承人、新中国文艺工作六十周年荣誉证书等。
“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这是毛泽东主席关于党群关系的生动描述,它启发并鼓舞了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奋斗与贡献。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索姚澄如何解读“红色种子”的深刻含义:“我是一颗革命的种子,群众就是我的土壤,水分就是共产主义的信仰,阳光就是我亲爱的党。我要在此播下种子,我要发芽,我要生长,我要开花,我要结果,献给人民献给党。”
希望新时代的每位共产党员都能如同“一粒炽热的红色火种”,在人民这片肥沃而充满热情的土地上扎根、萌发、绽放、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