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梦想之花 寻最“美”遇见

杨宠
2025-07-22


美育是感知美的教育,更是情动于心的教育,学生需要通过丰富的审美体验感知和审美创造活动实现美由外到内的转化。深化学生对美育内涵的理解,通过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丰富的审美体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阐释了美育活动的基本使命,深刻地揭示了美育对人的精神和灵魂所应达到的目标,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为学校做好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校基于地域和学生发展,打造建设以“明”为核心的学校文化。探索“明+美”全方育人途径。同时以明文化引领,优化校园艺术环境,让美育的种子植入每一位师生心中,开花结果。通过不断提升校园文化,营造出一种美育氛围,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陶冶心灵,润泽心田,这种美育作用是课堂教学所不可替代的。

一、以物载美,浸润心田

在我校文化建设中,我校文化核心取自校名中的“明”字,“明”分日月,本义为日月交辉而大放光明,因此本校建筑以蓝、白、黄、绿这种明动颜色为主色调,绿色是主色,寓意校园生机盎然,朝气满满;蓝色,宁静深邃致远,期许青出于蓝胜于蓝;白色圣洁,寓意童心纯净;黄色是热情,是师生挚爱的显现。四色相融,交相辉映,和谐共存。

我校校徽也采用同色系,中心图案为日和月,日象征学生,冉冉升起;月象征老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日出东方,日月同辉,寓意师生同心共进,共生共长的和谐关系。日月乘舟扬帆,象征学海无涯,寓意师生拼搏进取,向阳生长,未来可期。在校歌中,也通过欢快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词,展示了东明学子的风采和对美好明天的向往。

校园环境也是校园物质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环境创设既要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特点,又要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发展。因此,校园环境的创设应注重体现对学生审美心理规律的把握和教育功能的发挥。我校在环境文化建设中注重“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从学校建筑起,结合学校办学特色,通过校园文化墙、宣传栏、校园文化走廊等进行美育宣传,形成“点、线、路、面”结合的立体美育空间。在教学楼走廊、墙壁上悬挂学生美术作品、摄影作品、名人画像、名言警句等,在阅读角周围还布置了学科知识墙,如《小学生必读名著》《论语》《三字经》《历史故事》《数学公式》等。在操场旁,我校设置了美育作品展示栏,将学生的美术、书法、手工作品进行陈列,供学生欣赏,形成独具“明”文化风格的美育一角。走进校园的花园小径,精心布置的景观小品也蕴含着美育的元素,花草树木的搭配错落有致,仿佛一幅自然的画卷。而在校园的亭台楼阁处,刻有诗词歌赋的牌匾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教室里,老师们巧妙地利用黑板报这一角落,定期更新与美育相关的主题内容,从艺术鉴赏到创意表达,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环境中就能受到美的熏陶。

不仅如此,学校还会定期组织校园美育文化讲解活动,由老师或者学生担任讲解员,为大家解读校园中每一处美育景观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感悟。

在这样全方位、多层次的美育环境中,学生们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滋养,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和文化内涵,也让学校真正成为了一座充满魅力的美育殿堂。

学校还设立了校史馆,校史馆包含学校简介、理念文化、发展历程、党建思政、学校荣誉等几个板块,其中学校理念文化板块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包含三风一训、校歌、校赋等,能够全面的传达学校精神风貌。

二、以文化美,积淀内涵

学校精神文化是在学校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学校特色的理念和行为方式。学生在校园中不仅要欣赏美,还要体会美的内涵,美的内涵存在于内心的体会和感受,校园文化美的最高体现和概括就是学校精神。

我校校训“明德日新”,明德,出自《大学》,意指人要弘扬内心的善良、光明正大的品德。日新,出自《礼记》,劝告人要永不满足,与日俱新。人人知明,求真求美,才能熠熠发光,明亮未来。

依据政策要求,学校美育课程要与课程美育双轨发展,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格局。因此美育的实施,应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的美育功能,充分挖掘各学科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我校在此理念上开展了“明+艺术节”活动,举办了以“我爱你,中国”为主题的朗诵活动,学生们充分准备,积极参赛,在饱含激情的朗诵中,陶冶了爱国主义情怀。在艺术节中,学生还展示了自制课本剧《穷人》、舞台剧《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这些精彩的表演不仅展现了学生们的创意和才华,也让观众们感受到了文学经典的魅力。此外,美术作品展览也是本次艺术节的一大亮点。学生们用画笔描绘出心中的祖国山河,色彩斑斓的画卷展示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的独特理解。

音乐舞台上,学生们唱响了一首首爱国歌曲,激昂的旋律回荡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舞蹈表演同样令人瞩目,灵动的身姿传递着青春的活力与对祖国的深情。

通过这次“明+艺术节”,学校营造了浓厚的美育氛围,让学生们在艺术的海洋中畅游,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和综合能力。相信在未来,学校的美育工作将继续深入开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贡献更多力量。

我校按照《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设置要求,开展系列社团活动,一到二年级开设美术、音乐课程;三到六年级开设乐器、表演、手工、体育等社团课程。学校目前共有艺术类、管乐类、手工类、舞蹈类、运动类等社团二十余种,内容丰富,活动多样。学生可自行选择感兴趣或符合气质类型的活动内容,低学段学生以开发智力,培养兴趣为主,初步感受美育氛围;中高学段以表达创造为主,深入体会美、创造美,丰富审美感知。社团之间相互联结,相互融合,例如在六一文艺汇演中,学生将轮滑与舞蹈结合,呈现出视觉与美的双重享受;朗诵与乐器配合,达到艺术与文学的和谐统一。在学校的日常教学中,这些社团活动成为了学生们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到社团活动时间,校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和艺术的气息。

手工类社团里,学生们用一双双巧手制作出精美的手工艺品,从纸艺到陶艺,从刺绣到木雕,无不展现着他们的耐心和创造力。艺术类社团的学生则在画布上挥洒着色彩,用画笔描绘出心中的梦想和对世界的美好想象。

管乐类社团的演奏时而激昂澎湃,时而悠扬婉转,音符在校园上空飘荡。舞蹈类社团的排练室里,学生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用身体语言诠释着情感和故事。运动类社团的操场上,同学们尽情释放着活力,展现着青春的朝气。

学校还定期组织社团交流活动,让不同社团的学生分享经验和心得。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更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在一次次的合作与交流中,学生们不断突破自我,拓展着艺术的边界。

美育不仅在学校空间内,还应走出学校,走进社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我校带领学校积极参与校外美育实践类活动。在“青竹杯”画展中,我校学子在衡水市美育联盟的带领下,与联盟师生百余人共赴青竹公司,在老师的引领下,先后参观了青竹画材公司的博物馆、美术馆和研发中心。学生面对一张张画卷,感受到画家笔下或动或静、或明或暗的艺术世界,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而后,学生们来到了运河万亩花海,一片金黄色的油菜花,仿佛看到了课本中“儿童急走追蝴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美景,艺术是寄情于自然,又创造于自然,面对此美景,学生们即兴作画,用五彩画笔将所见所感绘于百米画卷上。

在桃城区经典诵读比赛活动中,学校选取20名学生成立参赛代表队,学生们在一次次排练,一次次朗诵中,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愈发深刻。比赛中,选手们身着汉服飘逸灵动,抑扬顿挫彰显爱国情怀,最终我校《大写的中国》在比赛中荣获三等奖。这次参赛,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也丰富了校园的人文底蕴,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此外,校园文化宣传片《以明引领 师生共育 幸福成长》在河北省中小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中展播,实现媒介传播与美育价值的融合,形成校内校外相互融通的美育体系。

从教育历史来看,美育象征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始终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美育与学校文化相结合,从物质到精神,从学校到社会,培养学生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事物,以温润的心灵体会美好,以创造的方式展望未来。因此,提升校园文化,营造美育氛围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应关注的重要问题。只有通过学校的共同关注和社会的支持,才能实现校园文化的提升和美育氛围的营造,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