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十月,格外美丽。香山红叶惹人醉,“一带一路”向未来。世间一切都是遇见,美好的季节里,遇见了北师大。让我们对话教授,分享学者的人生智慧;让我们走近卓越,感悟智者的思想理念;让我们交流分享,体会学习的辛劳和快乐。
二十天的培训学习生活,先后听取了21位专家教授导师的授课,这是一场又一场教育思想的洗礼,这是一次又一次教育的反思顿悟,这是一遍又一遍教育的理念更新,这是关于教育的一段痛并快乐着的蜕变。
为什么痛?因为这是一次触及心灵的反思、内省。我们的教育直接奔分数去了,只追求分数,用分数来证明我们的价值,为此,我们不停地考考考,不停地讲讲讲,布置无穷无尽的作业,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感受,学生睡眠足不足不在乎,学生饭吃得香不香不重视,学生快不快乐也没有人在意,在意的只有分数,从市局到领导,从领导到老师,从老师到家长,都被分数蒙蔽了双眼,没有谁静下心来,去认真思考,我们的教育,到底要给学生一些什么?其实,大家都知道,除了分数,还有更重要的东西,比如好品德,比如好习惯。我们,除了教书,更应该育人。
为什么痛?因为一直以来引以自豪的努力,原来只是在做着无用的甚至是害人的拼搏,弱化了学生长远的发展需求,缺失了培养学生自信自尊阳光向善的品德,忽视了培养学生爱劳动讲卫生讲秩序会节俭的好习惯。当然,我并不是说分数不重要,不需要分数,而是说不能只要分数,直奔分数,而缺失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品德培养和习惯养成教育。
为什么快乐?因为我们终于找到了一束光,用这束光点亮教育,点亮学生,引领着求学者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立德树人”,就是树立品德,培养人才,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让我们怀揣着良知,陪伴学生一起向着光生长。
一、分享专家视频
鲍鹏山: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上海电视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上海电视台《东方大讲坛》、上海教育电视台《世纪大讲坛》、山东教育卫视《新杏坛》等栏目的主讲嘉宾。----“老师只教知识没有价值”
尹建莉:教育专家,教育学硕士,从事中学语文教育多年,熟悉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颇有研究,现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及咨询工作。尹建莉自己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著作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016年入选“2015年度影响力作家”榜。---面对未来的教育,到底应该拼什么?
二、思考几个问题
我们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要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除了分数,我们还能给学生一些什么?学生离开学校之后,能够从这里带走哪些终身受用的东西?如何让学校成为学生和教师成长的福地?
在鹏程中学工作时,有一回,我(当时担任学生处主任))和一位同事一起在街上走过,一位被我们处分过的学生走过来,用手强行搭在我俩的肩膀上,以此作为“挑衅”,发泄对我们的不满。直到我们严词警告,他才放下手恨恨地离开。
我由此开始反思:作为教师,我们抱着善意出发去教育学生、惩罚学生,希望他们接受教训变得更好,可为何适得其反?多年后我才明白,我们当时所谓的“教育”,其实更多只是管理甚至是“管制”。其实,这不是“教育”,只是管理,只是由外而内、自上而下的命令、约束和规范。
真正的教育,应该像对待校园里的树木、山上的花草、田野里的庄稼一样,给他们一方土地,让他们尽情地生长,长成自己该有的样子、最好的样子。好的教育是唤醒,是解放,是成全和成长,是自内而外、自下而上的生长——如果我们多做一些真正可以称之为教育的东西,学生还会不会如此反感?从此,我无论在语文教学还是学生管理中,不是把重点放在限制学生行动、防止学生犯错上,而是放在如何更好地读懂学生的内在需要,勉励学生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的努力上。不再热衷于出台约束性的规则,而是更喜欢采用引导性的激励措施和方式开展教育;不再热衷于扣分,而是更多地推出加分措施和机会;不再喜欢居高临下的灌输和说教,而是喜欢平等的协商和交流。比如,我和学生实行师生教学承诺制,我们师生彼此提希望和要求,然后共同讨论达成契约,制定相应的师生交往、教学等方面的公约及奖惩办法,一旦老师或学生违反公约,就自觉接受处理。这个做法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师生关系开始从对立走向亲密与和谐,学生也非常喜欢我的课堂,学生开始称呼我为栋哥,同学们喜欢我的语文课。我也开始感受到了为人师做教育的快乐。教育就像谈恋爱,真的是需要双向奔赴的。
三、形成一个共识
身心健康比考大学重要,好品行好习惯比知识重要!拥有了身心健康,拥有了好品行好习惯,掌握知识肯定轻松,考大学也不是问题。
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细细回想往事,如果让我做一个总结,我觉得,那就是老老实实地按照教育规律和教育方针去做事,认认真真地夯实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做一个虔诚的教育人。
义务教育阶段,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该培养学生包括自信、自律、自强、包容、友善、感恩、负责、仁爱等基本品质,培养学生那一份正气、那一种朝气、那一张笑脸、那一颗良心、那一腔对生命对他人的热忱和关爱。我想,这才是基础教育的根,才是教育的魂。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培根铸魂”的工作,而我们往往只注重赏“花”和摘“果”去了,没有用心去做“培根”的工作,忘了立德树人!这个根养护好了,分数绝对不会差。
四、共筑一个梦想
期待着我们学校干群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更和谐,教师更自律,学生更自觉,家长更自信,教风、学风、干部作风和学校各方面工作得到不断改善,社会对学校的信任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教育与其他众多行业最大的不同是,教育是以促进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使命和宗旨的。
我希望我们的学校,每一个师生都能够完成从追求成绩向实现生命成长的转变,这个成长不仅包括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更应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品行、习惯等方面的不断提升,是师生心智、道德和精神上的可持续发展。我希望学校给予学生的,更多的应是让他们终生难忘、终身受益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千方百计让每个学生、教师在学校的每一天都获得成长,努力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拔节生长的声音。
五、推荐一个办法
学子成长路,最美在激励。让激励教育陪伴学生一路向阳,健康生长!
1、教育的困境与困惑。
近年来,媒体报道的一系列令人扼腕的校园悲剧,既不断吸引着世人的眼球,又在反复撩拨着人们的神经,让人不禁追问:当下的学生究竟怎么啦?
就在我们的校园,在我们的教室,每天有多少学生在混日子,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体会不到一丝丝快乐,有多少学生厌学,甚至逃学,不来学校,有多少学生怀着怨气、甚至怀着敌意在校园里无可奈何地生活着?有多少学生在饱受着精神的、心理的煎熬,无力又无助地在校园里消耗着青春年少的生命?
悲剧的发生难道仅仅是偶然的?我们的学生混日子、厌学、逃学、充满怨气、倍受煎熬,我们的老师有没有责任?我们的学校有没有办法?我们的教育有没有策略?教育的隐患已经埋下,何时引爆只是时间问题。我们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一定要反思这种现象。只顾教书,忘了育人,最是遗憾!教育的本质是三分教七分育,育人在先,教书在后。
救救孩子,救救教育!实施激励教育是教育自救自赎的好途径。实施激励教育是践行“赏识教育”理念,帮学生找到尊严和自尊的需要,激励教育使人自强、自信、自尊;实施激励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需要,即树立品德,培养人才的需求,激励的是好品德好习惯,让学生在好品行好习惯中成长、成人、成才;实施激励教育是实现德育从“外控”走向“内生”的需要,激励而不是控制,激励教育的是学生由内而外的自觉喷发。
2、激励教育。
人之初,性本善。学生“善”的本性,如果得不到学校和家庭科学正确的激发和引导,很可能就显现不出来,甚至被泯灭。
激励教育就是要通过鼓励、引导、呼唤、赞赏、互赏、激发等方式不停地将学生的闪光点、优点、长处、向善心、孝心、活力、上进心等一大批人性的正德、正气、正能量激发出来,得到认可、肯定、赞美,言于声、立于行,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激励教育是注重激励方式的赏识教育,重视将人性中的“善”,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措施给一路激发出来,强调将人的优点长处通过同伴的正面暗示、不断提醒的方式,给予日常化的巩固和生活化的打造。
激励教育的特质具体表现为:
向善性:激励教育的培养一定是善良的、积极的、正能量的品质和习惯,具有向善特征,符合人类社会普遍价值观和审美观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激励性:激励教育的方式一定是以鼓励、表扬、赏识为主要教育方式的,可以通过语言、行动、一定的物质进行肯定和奖励。
长效性:激励教育着眼于一个人道德素养的终身,并期待影响孩子的一生。它指向长远,不仅仅是为了当下的改变,它指向内在,绝不是为了装点门面,绝不是肤浅的做样子,而是从骨子里塑造品格。
3、激励教育的途径。
我们的教育往往急功近利,每天仅仅盯着学生的分数,除了分数没有其他,导致只有分数优秀的学生受到了表扬和肯定,分数不行的学生,在学校体会到只有挫败感、失败感、失落感,享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和愉悦,体会不到老师的关心、温暖、爱心、肯定,整天像一个做错事的人,抬不起头来,高兴不起来。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如果我们的老师,把格局打开,把眼界放大,着眼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从不同的维度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优点和长处,这时就会发现,我们的孩子,每一个学生都是人才,每一个孩子都是宝贝。
因此,激励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而是注重“五育并举”的系统工程,解决的问题有明确的指向,旨在消除学生的厌学、不自信、不快乐、不上进和不喜欢交流等负面情绪与行为,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学习和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绽放光彩。
基于此,推荐以下实施途径。
第一步:从“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列举出新时代青少年的优秀品质、好习惯,我们可以看到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其中不仅涵盖了广泛的知识技能,更蕴含了深厚的品德修养。
在德育方面,新时代青少年展现出了诚实、自信、正直的高尚品质;在智育方面,勤学好问是他们的显著特点;在体育方面,新时代青少年注重锻炼,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美育方面,他们欣赏美、创造美,具备较高的审美素养;在劳育方面,他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
把全班同学关注的、喜欢的好品质、好习惯、一技之长等一一列举出来。
第二步:每一位学生从这些闪光点中,选择出属于自己的(可以是自己认定的,可以是同学公认的)好品行好习惯5条以上。
第三步:把班级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和好习惯列出来,做成精美的海报张贴到班级的文化墙上,让大家看得见,像招牌一样时时昭示着自己,像向日葵一样处处提醒着自己去闪光,去践行自己的好品行、好习惯。
第四步:在班级日常活动中融入闪光点分享环节,使之成为连接心与心的桥梁。
(1)设定每日一位同学作为“闪光点使者”,登上讲台,分享自己的独特光芒。
(2)轮流安排,每日由一名同学发掘并赞颂班级中另一位同学的闪光点。
(3)在每周的班会课上,精选1至3名班干部作为引领者,他们将从过去一周的班级生活中,挑选出1至3名同学的具体生活案例,生动讲述这些同学如何在不同场景下展现出了非凡的闪光点。
每一天、每一周基于正能量闪光点的发现、赞美、肯定、认可,通过同伴的不断发现和真诚互动,不断地强化闪光点和优点,令这些闪光点逐步形成,不断地引导学生将闪光点和优点走向成熟,让学生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体会到被认可、被肯定、被喜欢、被赏识、被尊重的情感愉悦,从而找到自信、找到快乐、找到上进,真真切切体会到存在感、幸福感和自豪感,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激励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并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高度融合,同步进行,及时激励,让学生的闪光点真正放光出彩,让大家看得见,让学生自己体会得到自己的不断成长,注重学生的同伴评价与同伴教育,将激励教育日常化(每天每周在做)、生活化(所有的闪光点都来源于践行于自己的生活)、同伴化(所有的发现和评价绝大多数来自于同伴)。
让我们的学生在成长的路上遇见最美的激励教育,在这条路上体会到温暖和力量,找到自信,找到自尊,找到快乐,收获成长!
牵头负责处室:政教处负责制订学校激励教育实施方案。
先行先试年级:六、七、八年级每天安排专门时间(午读10分钟)实施激励教育,例如:我说说我的闪光点,我说说我同学的闪光点等,建立班级成长日记,对接学期学生成长手册。
激励教育必须与活动同行,没有活动就没有班集体,没有活动就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没有活动就没有鲜活的生命,没有活动就不可能有成功的激励教育,所以激励教育必须长脚能走,激励教育必须长嘴会说,激励教育必须活起来,动起来。践行激励教育必须做到“四个相结合”,鼓励与压力相结合,奖励与惩戒相结合,精神与物质相结合,表扬与批评相结合。
践行激励教育是每一个教育人的骄傲。让“激励每一个生命健康成长”的理念深植在教育人的心中,流淌在教育人的血液里,在我们的校园里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