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对于我和我的团队来说,是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一年。那一年,“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业委员会”在郑州经开区举办年会,我们有幸结识了唐云增老师和吴盘生老师。在专委会的鼓励与支持下,我们勇敢地踏上了艺术创作的征途,接下了首个创作挑战——《爱心与教育组歌》系列面塑作品。这不仅是对我们艺术能力的一次考验,更是对“使情成体”美育理念的一次深刻探索。
一、《爱心与教育组歌》系列面塑作品创作历程
回想起那段时光,仿佛就在昨天。2018年11月,吴盘生老师与唐云增老师莅临郑州经开区实验小学,看到黏土社团孩子们创作的“班级的故事”,他们眼中闪烁着赞许与期待。他们希望学校能以此为基础,创作一系列“爱心与教育”组歌的黏土作品,以此讴歌中国班主任的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
学校对此高度重视,迅速行动起来。2019年6月,班主任们开始共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从中汲取灵感与力量。同时,我们选拔出优秀的教师与学生,组成了“爱心与教育组歌”创作团队。那个暑假,对于参与创作的师生来说,是充实而难忘的。我们开启了暑期集训模式,无论是烈日当空,还是风雨交加,孩子们都如约而至,投入到黏土创作的世界中。
培训期间,我们共同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刻。一起共读《爱心与教育》,感受书中的情感与智慧;一起共进午餐,分享生活的点滴;一起做游戏,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与默契。这些经历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爱心与教育”的内涵,也让我们之间的情感更加深厚。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修改,《“爱心与教育”组歌》系列面塑作品终于呈现在了大家面前。这组作品凝聚了经开实小大家庭的团结与奋进,孩子的努力创作、班主任的文字斟酌、美术老师的专业指导、音乐老师的精心配乐、体育老师的后勤保障……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我们的心血与汗水。如今,这组作品已经成为我们情感教育与班集体建设的生动教材,让爱的故事感染着更多的人。
二、《当代情感女神——朱小蔓学术人生剪影》系列面塑作品创作历程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到了2020年。8月10日,我们收到了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朱小蔓老师离开了我们。这个消息如同一记重锤,砸在了我们的心上。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情感教育家,我们决定创作朱小蔓老师的面塑系列作品。
创作之初,我们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如何准确地捕捉朱小蔓老师的精神风貌?如何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故事进行呈现?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幸运的是,唐云增老师委托杨一鸣博士对文字创作进行指导,班主任杂志主编姜珊也寄来了《朱小蔓专刊》一书。这些宝贵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创作的灵感与方向。
从专刊中提炼出八组故事后,我们与河南省面塑传承人刘玉伟老师及其徒弟赵丽、张铭荟老师开始了紧张的创作工作。我们辗转于新乡与郑州两地,进行了多达二十余次的交流与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北京的杨一鸣博士、苏州的唐云增老师始终与我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从创作背景的选择到道具制作的色彩,从文字的字斟句酌到后期图片的修改,他们都给予了悉心的指导与帮助。
历时半年,通过多方努力,“当代情感女神——朱小蔓学术人生剪影”系列面塑作品终于顺利完成。这组作品不仅是对朱小蔓老师学术人生的生动再现,更是对她情感教育理念的一次深刻诠释。我们希望通过这组作品,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朱小蔓老师的故事,感受她的情感魅力与学术精神。
三、《班集体建设中国红》系列面塑作品创作历程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经调入了郑州经开区肖庄小学任校长。在这里,我与面塑艺术导师刘玉伟、团队成员陈雅娟、王爱科以及新加入的雒萌萌、陈扬老师一起,继续深化“使情成体”的艺术实践。我们创作了《班集体建设中国红》系列面塑作品,力求在艺术表达上达到新的高度。
尤为感人的是,这组作品的丰富文字素材皆源自88岁高龄的唐云增老师。2024年3月20日,唐老师不幸病重入院,即便在身体极度虚弱、连言语都显艰难的情况下,他仍坚持一点一滴地向我传输这组作品的相关资料。在病榻上,他仍坚持向我们传输这组作品的相关资料。每当唐老师病情稍有好转,就传一些资料,好一点,传一点……这份信任与奉献让我深受触动,也倍感责任重大。2024年7月26日,当我与刘玉伟老师前往探望时,才得知这一背后的故事。唐老师的这份信任,让我深受触动的同时也倍感责任重大,常感自身努力与进展不足以回报其厚望。还记得看望唐老师时,唐老师给我们讲了电影《第八个是铜像》和千佛洞的故事,告诉我们这些都是教人不要做坏事,要做好事。当你去做一件好事的时候,在你身上所有的细胞上面都刻下了做好事的信心,久而久之,你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好人。当听到这里的时候,我深深感受到,使情成体的面塑作品创作过程,其实就是塑造自己的过程。
六年来,我经历了三所学校,从实验小学非遗中心主任到经开区肖庄小学的校长,我的成长要衷心感谢“苏专会”的培养与支持,还要感谢所有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感谢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业委员会吴盘生理事长、李镇西理事长、唐云增理事长、朱小蔓教授、吴惠强秘书长、杨一鸣博士的指导,感谢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各位领导与专家,感谢江苏教育电视台吴姗女士和《中小学班主任》杂志主编姜珊为我们提供创作资料,感谢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列子小学、航空港区护航路小学的大力支持,感谢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传承人刘玉伟老师的悉心指导,更要感谢参与创作的所有师生和家长们。是你们的陪伴与努力,让我们在情感教育班集体美育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