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农耕文化 共创美丽校园

庹勇
2025-07-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注意力开始聚焦到文化传承与发展上。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几千年来积累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生存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开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我校所辖区域世代为耕,积淀了丰富的农耕知识,因此,我校将农耕文化融入学校特色发展,立足农村实际,深耕本土文化,把劳动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进一步引导学生重温农耕记忆,增强爱国爱乡情怀,不断重构劳动教育生态,努力创建耕读校园,让孩子们融入自然,体验农耕教育,传承农耕乡土文化。

一、依托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主题

与传统习俗相结合。我校当地人民世代为耕,广大群众积淀了丰富的农耕知识,与此共存着许多的农耕习俗,因此我校借鉴老一辈的技艺、经验和知识,使得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得到当地群众的高度支持、认可、信服,甚至在创建过程中引入当地的能工巧匠入校教学,这为农耕文化融合校园特色发展的调研及校本教材的编写奠定良好的基础。

与学校长远发展相结合。一所学校特色的创建与发展,要着手考虑这个特色传承的历史性与长远性,关于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课程的开发及未来老师能否对这一个特色进行教育操作。农耕文化融合学校特色发展这一特色主题对于我校而言,这一特色发展传承的人才发展是比较久远的。

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我校着力打造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校园环境,通过在校园内建设农耕物品展示区、农耕墙绘、农耕记忆馆、农耕文化墙、二十四节气墙、师生农耕作品展区、种子与农作物标本展示、花卉种养体验等设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农耕文化的氛围,同时,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劳动精神以及促进他们更加努力学习。墙绘应用垮塌已经新建的围墙为依托;记忆馆将原处于杂草杂树生长区域进行开发利用;农耕文化墙将农耕老物件镶嵌于墙体对原不足0.5米的围墙改造加高,将环境育人、农耕特色、安全保障全面融合。

与教师特长特点相结合。要确定创建某一个特色,这需要很多人参与进来做这件事,比如创建的思路与思想、创建的设计与过程甚至创建成果的延续与教育价值。我校教师主要来源于农村,对农耕的了解有一定的基础,这为学校的特色主题发展提供了积极的生命活力。

二、深化课程建设,丰富教育形式

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在学校开设农耕文化相关课程,如农业历史、农具使用、农作物种植等,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农耕文化的基本知识。各学科教学中也有机融合农耕教育内容。比如语文学科的农耕主题作文、农耕文学作品阅读,数学则以农耕活动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美术课上,学生们以农耕场景为素材进行绘画创作,感受自然之美和劳动之美。老师们在参与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也转变了自己,不断完善知识储备,创新育人模式。学校着力打造了一支专兼职结合、具有专业素养,优势互补的教师队伍,涵盖各个学科。学校定时组织劳动课教师们集体学习农作物及果园管理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

开展农村农业活动实践。我校以农村农业活动为大课堂,组织学生参与农业劳动和实践,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坚持劳动习惯培养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直接体验农耕生活的辛勤和乐趣,加深对农耕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体会劳动的艰辛,懂得珍惜、节约、尊重、热爱。

建设丰富多彩的社团。目前,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好课后服务,紧扣农耕文化融合校园特色发展这一主题,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服务。无论是喜欢绘画、音乐还是体育的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我校开设了两个农耕舞蹈社团、二十四节气鼓社团、农耕绘画社团、农耕剪纸社团,同时进一步增设农耕方面的社团,即农耕编织社团、农耕小达人讲解社团。实现“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我校将学生兴趣爱好、农耕文化与校园建设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让传统文化在校园内得到了传承和发扬,还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多元化、富有内涵的学习环境,特色办学的种子在这里已生根发芽,绽放出了绚烂的文化之花。

建立校企合作。我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发适合学校教学的农业项目和产品,实现产教融合,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我校周边关于农耕发展的企业有养鸡、养牛、养猪、茶叶种植与加工、平菇种植等。

三、深耕农耕教育,教育前景凸显

教育改革趋势。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农耕文化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农耕文化作为乡村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学校作为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随着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农业和绿色发展。学校通过农耕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具有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新一代公民,为我国的绿色发展做出贡献。  

创新科技的应用。未来的农耕文化将更加注重创新科技的应用。例如、通过引入现代农业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可以创新农耕文化的发展方式和传承途径。学校通过开展科技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教育活动,可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科技素养的新一代农耕文化传承者。

农耕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基石,其精神内核如勤劳、奉献、谦逊、坚韧等,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校将继续探索和创新农耕文化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和新途径,从实际出发创建学校特色品牌,用劳动教育筑牢了立德树人基石,潜移默化中培植“勤劳、务实、创造、创新”的实干精神,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严格落实“双减”政策,为石阡持续打造“教育高地”贡献新的力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