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育桃李 “典”亮“百千万” ——澄海崇德小学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纪实

2025-07-16


汕头市澄海崇德小学位于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莲上镇涂城村,是一所历史悠久、倾向进步、富有革命传统并有着现实追求的学校。学校创建于1901年,至今已有123年的光辉历史,占地面积1995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304平方米,现有教学班级28个,学生1000多名,教职工约70人。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校训“学术阐明地,人材制造场”(杜国庠语)的办学宗旨,哺育成千上万的幼苗,为社会输送建设人材。

崇文尚德   蒙以养正

何谓“崇德”,我们把它定义为崇文尚德,这既是学校的历史关照,也是学校的现实写真。周易有“君子以厚德载物”之语,崇文尚德向来都是中华民族最为优秀的文化传统,从为学和做人两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也充分体现了学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

崇德吾母校,屹立于莲阳。

学术阐明地,人才制造场。

愿吾曹力学,亲爱聚一堂。

这是杜国庠为学校撰写的校训。

莲花山下风光好,熏风摇碧草。春秋代序如海潮,读书趁年少。学成为国争光耀,努力努力努力努力莫浮躁。

莲花山下好风光,净几又明窗。少年志趣要坚强,德业日就将。立身处世贵鹰扬,努力努力努力努力莫彷徨。

这是郭沫若作词、贺绿汀谱曲的学校校歌。

校训与校歌传承至今,是崇德小学极为珍视的文脉所在,也是这所乡村小学所为人津津乐道的文化现象。

学校始创于1901年秋,由莲阳杜氏乡贤杜作臣、杜道吾等倡议并筹划,设于莲阳杜氏宗祠,取杜氏大宗祠正堂堂匾《崇德堂》的崇德二字,校名定为“崇德初级小学堂”。

1906年,由于学生人数增加且年级递增,杜大宗祠所在地改办为“苏湾都高级小学堂”,崇德初级小学堂迁往涂城帝赉公祠,更名为 “崇德小学”。1932年(民国21年)定名为“崇德高级小学”。

建国后,于1950年改为“苏南区第二小学”,1954年改为“第二区涂城小学”。1969年公民办学校合办,1970年学校附设初中班,改名为“崇德学校”,著名书法家麦华三为学校亲笔题写校名。1993年学校附设初中班撤销,学校随又改名为“崇德小学”。2003改名为“汕头市澄海崇德小学”,隶属于汕头市澄海区教育局。

学校历史悠久,巨星交辉,国学大师杜国庠、郭沫若、作曲家贺绿汀、书法家麦华三、追踪导弹轨迹的共和国将军杜之明……这些当代中国的翘楚,都在崇德小学留下他们的故事。在革命前辈的熏陶下,学校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在解放战争时期已是革命的摇篮,当时学校老师不仅思想进步,善于向学生传播革命思想,而且文化知识、教学能力也较高。解放后,不少上山的老师依旧从事教育事业,但多是到中学去当领导或教员,他们的付出和努力铸就了自己,也铸就了学校的辉煌。

现在每年九月,学校总会利用校园里的景观故事举行校史专题教育活动,发动家长、学生一起解读校名、校训,一起演唱校歌。同时,通过开展经典诵读、读书节活动等“崇文尚德”特色创建,引导学生体悟校史底蕴,赓续百年初心,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人格品质,构建形成“全景式立体德育”工作格局。

“书田”助学   开创先河

莲上镇历史深厚、文脉绵长,尊师重教、崇文尚学的传统世代相传。据介绍,1919年在北大任教的著名学者杜国庠了解到崇德办学经费拮据,规模较小,设备简陋,同宗子弟因家贫不能入学,深感痛惜。于是,与众乡贤士绅一起研讨,制订了《杜氏子弟就学奖励办法》 。当时,莲阳杜氏宗祠拥有近千亩田园作为“公征”,每年收入甚丰,只用于祭祀、游神、宴请,未能造福子孙。在他们的倡导下,决定从中划出一定数量的公田作为“书田”。一方面,将此收入作为族内教育基金,分别拨给杜氏所属的崇德、崇本、崇正三所小学作为办学经费;另一方面,赞助族内子弟入学,读小学免费,读中学赞助稻谷6石等,读大学生更多。杜氏“书田制”很快就被毗邻乡村仿效,这对普及农村教育起到很大的作用。原复旦大学教授、上海《文化报》原副主编杜绍文对此举予以高度评价,认为这在旧中国的农村中,是一桩伟大创举。

此外,先后还有杜之绅、陈礼逊、杜式璜、杜式玺、杜颂芬、杜之杰、杜乔木、杜联瑾、杜浩喆等多位能人志士、华侨乡贤出资出力,为涂城村普及教育、提高教育发展水平作出不懈的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澄海有办苏湾中学兴学育才之念。杜君侠与当时地方名人李鉴渊、李少如、杜伯渊、许乙豫、陈君弼、杜周南等人组成筹建苏中委员会。校址选择在涂城李氏大宗祠,于1942年秋正式开学,招收学员百余人。这所刚萌芽的中学,竟有三位老师留学日本、两位老师留学法国。

两所学校,百年乡村教育史,涂城村崇文重教领社会风气之先,并延续至今,为国家社会培养了大批可供造就的幼苗,可谓桃李芬芳,人才辈出。近日,村刚组织对7名高考成绩600分及以上的2024年考生给予现金奖励,其中包括一名被清华大学录取的优秀学子。

书香人生   灼灼桃李

作为一所乡村小学,崇德小学既秉承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在立德树人教育宗旨的引领下,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以成就学生的书香人生为目标,着力营造时时可读、处处可读的校园环境,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溢满校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近年来,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整合校内外各种有利因素,以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乡村学校少年宫、占地近400平方米的“读书吧”等为阵地,以好书阅读、经典诵读、小记者活动为切入点和抓手,让学生在书海中遨游,汲取知识、拓宽视野、启智明理、锤炼品质,为孩子未来的多元发展、温馨人生奠定了坚实基础。“书香校园”的创建成绩斐然,学校连续15年参加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 30多人次学生获奖,30多人次教师获奖,还有4人次教师获“ 书香校长 ”称号,2人次教师获“ 先进个人”称号,学校连续13年被教育厅授予“优秀组织奖”和“先进单位”奖励。

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小记者站”这一校园文化平台的创设。崇德小学小记者站成立于2006年,多次获得全国十佳小记者站、全国优秀小记者站等荣誉称号。

近20年来,小记者站在学校优秀队员中招募了18批小记者,近900人。目前,小记者站有自己的班级网络、活动室、宣传栏、小记者公约、小记者章程、小记者作品集以及实践基地等,在《中国少年报》《广东第二课堂》等刊物上发表作品1000多篇,参加区级以上比赛获奖的有500余篇,并自办刊物《雏鹰展翅飞》,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除“小记者站”外,崇德小学还有书法、美术、合唱、舞蹈、机器人、篮球、足球、围棋、乒乓球等社团,它们同样深受学生欢迎,这些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共同充实着崇德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展示的舞台和广阔的成长空间。

百年赋新生生不息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莲上镇坚持党政齐抓共管、学校主动作为、家庭尽力尽责、社会共同参与,积极凝聚各方力量,动员广大干部群众争当“百千万工程”的参与者、建设者、传播者。崇德小学积极响应号召,紧扣“百千万工程”等中心工作,举办“我的美丽家乡”征文、摄影比赛等活动,发动少年以“小”见“大”,通过文字、相片、视频、绘画、手工等多种形式,展现丰富的特色民俗以及农村人居环境、绿美建设、基础设施各方面的新变化、新气象。结合绿美生态建设,开展“认养一棵树·共建成长林”亲子植树、“绿美班级”、“绿色科技小发明”等活动,打造绿美“阅读区”、“植物角”,制作绿美宣传牌、宣传画、微景观、微模型,充分激发守护绿水青山的少年活力。

同时,持续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创新美好”和美乡村建设专项行动,带动广大家庭积极参与、主动融入、共建共享和美乡村,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为推进“百千万工程”持续赋能。

事业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发展决胜未来。新形势下,我们将聚焦基础教育改革、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高质量教育为“百千万工程”取得良好成效提供坚实支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