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心力”远离“玻璃心”

梅宗雨
2025-07-15


【摘要】

当前,很多青少年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敏感、自卑、易挫等“玻璃心”情况,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也阻碍了个人的健康发展。作为家长要善于从学会接纳、善于赞赏、真情关爱、高质量陪伴开始,培养和激发孩子的强大内心力量,远离“玻璃心”。

【关键词】

    玻璃心接纳赞赏关爱陪伴

【正文】

“玻璃心”这一名词我们经常听说,是指一些人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经不起批评和指责、敏感、脆弱、自我、无助、消极、多愁善感、自卑、善妒的心理现象。当前,很多青少年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玻璃心”的表现,不仅影响了学习和生活质量,也阻碍了个人的健康发展。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避免和减少这种不良的心理现象,让孩子远离“玻璃心”呢?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和激发孩子强大的心理社会能力——心力。因为心力强大了,孩子才能及时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乱发脾气、和谐与人沟通相处不敏感嫉妒、清晰自我认知不消极自卑、更好适应社会不脆弱自我。

一、学会接纳,直面问题

很多家长在遇到孩子出现一些“问题”后,不愿不敢面对和接纳,表现出“我家孩子没问题,这些情况很普遍;***还不如我家孩子,孩子还小慢慢管”等想法。这些想法体现出的是逃避,长此下去孩子的“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还会愈发严重。我们要认清客观现实,转变思想认识,要承认和接纳才能转变孩子改正问题。

(一)接纳自己

要秉持“救人先救己 渡人先自度”的态度,敢于面对问题学会接纳自己,不能总是自己跟自己较劲、不允许自己犯错误,不能总是沉浸在悲伤、愤怒、自责的情绪中,要学会放下和清除,让我们自己的内心力量足够强大才能培养孩子心力,使他们远离“玻璃心”。

(二)接纳孩子

1.接纳孩子的情绪。当孩子乱发脾气情绪不稳定时,要认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有情绪的时候先让他们发泄,不能自己也带着情绪和孩子吵,往往有时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就是孩子过不去的坎。学会共情,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孩子。

2.接纳孩子的“缺点”。人无完人,不能总盯着孩子“缺点”不放,不然就是在放大“缺点”,要转换角度思考,把“缺点”当成特点。我们可以尝试先承认和接纳这一“缺点”,然后正面引导转移到结果或其他情境中,发挥“缺点”的优势。如有的孩子在学习或写作业时手里总爱拿着玩具玩或搞小动作,家长们通常是采取提醒、批评甚者抢夺、打手等方法但收效甚微。可以让孩子体验到写作业时不玩玩具对提高写作业速度和作业正确率有很大帮助,引导孩子可以写完作业后再一心一意的玩玩具,并给孩子买更多的玩具进行奖励。同时,鼓励孩子参加动手性强的手工小组和社团,发挥爱动手操作的优势,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

3.加强指导。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不当的时候,不要只顾愤怒的批评,应该给孩子一些方法指导怎么做,对合理的做法进行正强化。少采取“不能这样、那样不对”等禁止性的要求,多“这样做更好、可以那这样”等指导性的指点。如对于孩子整理书包这件事,家长要指导孩子书本摆放的顺序是什么、铅笔盒放哪、水杯放哪等具体细节,不只是要求孩子“要把书包收拾好”、“书本不能乱放”等禁止性的要求。

二、学会赞赏,具体明确

对于当前的“赏识”教育很多教师和家长的看法不一,但是我想跟大家说要学会辩证的看待,不会像小松鼠说的那么深,也不会像老黄牛说得那么浅,不能极左极右走极端。但是我们身边确实有不少“赏识”教育的成功案例,要看到优势,要有信心。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是很好的证明,通过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孩子,给予他们由衷的赞赏,从而调动其积极性,促使其朝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这份期待或许就会成真。持续的赞美赞扬,鼓励激励孩子,的确能够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内心,赢得自信获得成功,但是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一定要注意三点,避免走向极端。

第一,赞赏要适度。当一些家长认识到赏识教育能够激发孩子的潜能获得成功时,就采取了大赞、超赞,时时都是赞美之时,处处都是赞美之处,但是到后来却发现效果并不理想,这就是忽略了赞赏要有度的原则。

第二,赞赏要具体。在赞赏孩子时不能太泛化,如果只是“你真棒、你真好”的赞赏,那么孩子就不会知道自己到底哪棒、哪好,不知道该怎么做了。因此,在赞赏孩子时要明确具体到底哪一点好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好处。例如,在孩子读完课文或文章后,可以对孩子说:“你读的非常有感情,把人物高兴的心情通过语调和语气全展现出来了,能够让你对人物了解的更深刻。”这样的表扬和赞赏目标就非常明确,为孩子该如何读好课文做了具体指导。

第三,赞赏要真诚。是发自内心的表扬,不是为了以操纵孩子为目的。例如,为了让孩子做家务对孩子赞赏:“宝贝你真棒,是个勤快的孩子,不仅把地扫的很干净,而且把碗也洗了,希望你明天有更好的表现,加油呀!”孩子不傻,能听不出想让他做家务吗?这种操纵性的赞赏就容易让孩子逆反。

总之,在赞赏孩子时要具体明确,语言不能太空、太假,不能以操控为主,一味的、廉价的赞赏会起反作用!

三、学会关爱,真情有度

关心和爱护孩子是每一个家长的本能,但是怎么爱?爱什么?很多家长没有深入思考过,如果不懂爱,那么就会让爱成为害。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不少,由于家长长期一味的满足孩子需求,就容易让孩子产生自我、虚荣的“玻璃心”现象,一但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有很小的不顺意时就会引起强烈的不满或反抗,甚至酿成更严重的后果,这样的例子在生活屡见不鲜。我们也要深入思考,关爱孩子是爱孩子的好成绩,还是爱成绩好的孩子,还是单纯的爱孩子?答案会不同,但是要思考问题背后的目的是什么。那么如何更好的去关爱孩子呢?要注意什么呢?

第一,要真情真意。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能够体会和辨别出关爱的情感,不能以回报为目的的去关爱。例如,带孩子买件她喜欢的衣服,不能对孩子说考试要考多少分才能买,要不然孩子会认为你关心的只是他的学习成绩不是真情的关爱孩子。

第二,关爱要有度。不停的提醒、重复的要求不会让孩子感到关爱而是负担,从而产生逆反。另外,对于孩子的要求不能无限制的满足,要有甄别和判断,可以选择“延迟满足”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当拒绝孩子时一定要讲清理由。

第三,对事不对人。当孩子犯错批评教育时要针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不是否定孩子个人,要让孩子感受到是因为某件事做的不对才被批评,家长是爱你的。

四、学会陪伴,引领示范

多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很多家长的重视和认可,但是在实际中发现一些家长没有做到高质量的陪伴,只是陪着。如陪孩子写作业时,孩子写自己的作业,家长玩自己的手机,这不是陪伴是陪着。这种“陪伴”在孩子眼中是多余的、甚至认为是家长的监督。孩子需要的是高质量的陪伴,这种陪伴是基于与孩子建立情感、促进孩子身心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增强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的初衷的。

第一,要主动参与。在陪伴孩子时要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感受和需求,关注他们的行为表现,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和理解。主动与孩子一起参与各种活动,如户外活动、体育运动、分享体会和感受等,从而增强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互动体验。在陪伴时要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给予真诚的肯定和鼓励,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一定要保持耐心,积极引导。

第二,要榜样示范。家长在跟孩子相处过程中,要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言行,展现向善、向上、向好的价值观,传递正能量,不能做反面事例。例如在跟一位一年级学生聊几天中,询问:“你爸爸在家都干什么活呀?”孩子骄傲的回答:“喝酒!”又问道:“还干啥呀?”孩子说:“还撸串!”,听了这样的回答我感觉有些尴尬,引申的问道:“你爸爸平时干什么工作呀?”孩子的回答是:“打麻将!”虽然童言无忌,但是我们能了解到这位“爸爸”平时的表现给孩子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第三,要学会放手。在陪伴孩子时,有的家长急于求成,过多的干预孩子的行为,大包大揽,由陪伴变成了“伺候”,这种陪伴下的孩子自主、自立、自强的意识就不容易形成。因此,家长们一定要学会放手,适时的进、勇敢的退,分清责任不越界,不能把孩子的事变成自己的事,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要学会自己面对。

总之,我们要善于思考,从实际出发寻找孩子成长的特点和规律;要善于行动,从激励、陪伴、引导的行为做起反复说坚持做;要善于总结,从一点一滴积累开始,常回顾多创新。努力培养和激发孩子内心力量,远离“玻璃心”才能使孩子健康、阳光的生活和学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