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实力“圈粉” 靠质量“出圈”

阳家德
2025-07-14

师与生,共成长,构建和谐校园;行春风,沐秋雨,收获灿烂阳光。教育不应该是一个淘汰,而应该是一种赋能和滋养。在云南砚山县,就有这么一所温馨舒适、美观大方的学校,它就是坐落于文山机场旁,离砚山城区仅有15分钟车程,处于文砚同城核心区的砚山县盘龙乡中心小学。

漫步校园,这里并没有高楼大厦的压迫感,任何一处都给人一种“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清爽感,更有着独特的气质和优雅的风采,其“颜值”无疑是让人心动的存在;立足长远,聚焦重点,实化举措,教学质量综合评价连续9年保持全县乡镇第一名的好成绩,凭实力“圈粉”,靠质量“出圈”。作为这所学校一路崭露头角、成长进步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它有其非同寻常的“门窍”。

“亮”成绩,咬定青山不放松,教学质量是生命线

教育是过程的艺术,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在我校,凝心聚力抓质量,一刻不停、一刻不松提质量已然成为共识。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经过多年实践,我们探索出“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即让学生先做而不是老师先讲,学生先预习发现问题,老师带着问题去讲,讲完再练,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没有掌握的内容,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和反思,切实实现了从“传统课堂”到“翻转课堂”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式学习,大大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学校教学成绩常居全县乡镇学校前列的重要“诀窍”,也与学校“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极为契合。

强大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取得亮眼成绩的关键因素。在我校,充分发挥名师和骨干教师“传、帮、带、领”的作用,抓好新教师过关课、骨干教师的示范课、薄弱教师的公开课等,全力补齐短板,让学校年级、班级、学科、教师均衡发展;建立一支思想稳定、结构合理、业务过硬的青年教师队伍,组织实施“青蓝工程”结对帮扶制度,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业务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培训力度,仅2023年度就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1600余人次,有效激活了师资素养的整体提升。学校先后有18人被评为州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40人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精细化的管理举措是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保证。学校从严落实党政班子成员挂钩联系学校和驻校蹲点制度,要求党政班子成员每周至少到挂钩学校检查指导工作1次,每月驻校蹲点不少于2天;实行党政班子成员挂钩联系年级班级制度,每月推门听课不少于10节,将落实教育工作责任、提升教学质量纳入年度党政班子成员履职考核,促进质量提升。

2016年至2024年7月间,学校教学质量综合评价连续9年获全县乡镇第一名;学校连续5年被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荣誉;连续5年被县教育体育局评为“教学工作先进集体”;被州委、州人民政府评为“先进集体”,并因教学质量突出被通报表扬……一系列“数字”和“荣誉”背后,不难窥见,一所环境好、师资强、质量高的乡村学校正在七乡大地建立。

“亮”活动,大珠小珠落玉盘,五育并举是主旋律

“落实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不是招牌,更不是口号。我校始终将学生和老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坚守“铸品行、养性格、炼意志、健体魄、启智慧、拓视野”的培养思路,全面落实五育并举,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加强养成教育、开展“课前3分钟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各种活动有序“上阵”,背后是学校抓实抓牢德育教育的缩影。经过德育教育的加强,育人“叠加效应”有效凸显,学生在课堂、课间、生活、学习、安全等各个方面得到规范,为立德树人埋下良好“伏笔”。砚山县有王建川事迹陈列馆、王有德故居、阿猛会址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教育意义非凡,更是不可多得的“红色教材”。我校没有让这些资源“闲下来”,讲红色经典故事、开展“追寻烈士足迹 传承革命精神”红色研学活动等,师生爱国爱党、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怀正在厚植。

育人决不能故步自封,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学会创新。依托盘龙乡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且民族文化富集的优势,我校坚持把优秀民族文化引进课堂和课后延时服务中,彝族弦子舞、苗族芦笙舞、壮族棒棒灯等各类富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等让学校更具活力,一批批学子更是把少数民族坚韧不拔、勇于拼搏的精神面貌展现得淋漓尽致。全乡各学校都结合实际打造了寓思想教育于体育活动中的特色大课间,各学校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就能接到学校活动创新的“大礼包”,“微笑率”一直在“爬升”。在2024年砚山县第一届教体系统师生篮球同赛中,我校男女学生代表队突出重围,一路迎难而上,男队荣获学生组冠军、女队荣获亚军,在砚山县第一届中小学生游泳比赛中,男、女队分别荣获团体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此外,在今年5月,我校男队还代表文山州到开远市体育中心,参加云南省“勤锻炼”小学生U12篮球联赛总决赛暨中国小学生篮球联赛云南区预选赛。

劳动教育也不遑多让,“一米耕读园”、劳动实践基地“人满为患”,蔬菜、花卉、中草药等种植走进校园,学生挥汗如雨但收获了农耕知识和丰收的喜悦。

五育并举有效落实,惠及了广大师生。近年来,先后有126名师生在各级各类艺术展演和竞技竞赛中获奖。“我就喜欢学校这么‘捣鼓’,我们的孩子回家后经常给我们讲学校活动中的趣事,孩子学得认真、玩得开心,我们更放心。”许多家长给出这样的正向评价。

“亮”关爱,俯首甘为孺子牛,健康成长是导航仪

教育的灵魂是爱,有爱才有教育。盘龙乡中心小学共有学生2878人,其中留守儿童934人,占比达32.46%,较多的留守儿童,怎么帮?守护留守儿童是国家的良心和底线,学校亦然,让孩子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真实感受到关怀和温暖,对于孩子的人格和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亲情的呼唤总是能触动人们的心弦。父母不在身边,尽管不能见面,但要努力让孩子听到远方父母的声音。我校在门卫室、办公室设立了亲情电话,每一位老师的手机都为留守儿童提供无偿使用,保持与父母的沟通交流,一根电话线,把异地的两颗心紧紧“拉拢”在一起。实施教师结对帮扶制度,建立心语小屋,深入孩子群体,如和孩子在课余时间交心谈心,时不时还和孩子一起玩游戏,此外还定期进行家访,以“临时监护人”“爱心妈妈”的角色关心孩子生活和学习情况。

留守儿童因家庭原因,虽能吃饱,但距离“吃好”还有一定差距。我校坚持把办好营养餐改善计划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各校成立“膳食委员会”,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组成,每2周召开一次会议,听取学生、家长、教师意见建议,制定科学合理的食谱,提高伙食质量。举办食堂工作人员厨艺大赛,邀请家长代表、教师、学生参加评比,提高厨艺水平,改善伙食质量。“孩子回家后反而不喜欢吃家里人做的饭菜,更喜欢学校里的‘伙食’。”在家长会和家访中,常听到家长有这样的评价。

对于外出务工的家长而言,最让其担心的不是孩子在校时间,而是孩子假期的“真空管理”。盘龙乡盘龙社区的“少年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开设集娱乐、学习、管护等为一体的假期“托管”服务,实现了“家长放心,孩子愿意来”的目标。针对学生爱玩水的天性,我校遵循“堵”不如“疏”的原则,依托建立在新民小学的露天游泳池,实施游泳进课堂,把游泳课程纳入乡村学校少年宫课程开展,有专兼职教练专业授课,一批批孩子“跃”进泳池,不仅学得游泳技能,还获得难得的“童年水花记忆”。

实实在在的举措,把社会各界的点滴关爱汇聚成陪伴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暖流,为其创设温馨的港湾、温暖的环境,为他们撑起一片天,源源不断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春华秋实,三“亮”举措初见成效;征途漫漫,唯有奋斗才能再续华章。向未来,我校将继续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强校,坚持改革创新、高位发展,搭建师生成长的阶梯,志存高远,精益求精,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践行、在践行中积淀、在积淀中实现突破、在发展中提升办学品质,护航每一名教师、每一名学生高质发展、精彩绽放!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