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递进教学 赋能乡村振兴

贺自祥 潘海洋
2025-07-14


乡村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支点。实施分层递进教学策略则是有效激发乡村学校办学活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的关键。

分层递进教学,即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或分类,实施班内区别教学,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好的发展的教学组织形式。这要求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遵循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一、逻辑起点:推行分层递进教学是大势所趋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面对一个由个体差异悬殊的学生组成的群体。我县各校都面临留守儿童较多、生源复杂且参差不齐的情况,学生中虽有一些基础扎实、习惯较好的优生,但更多的则是基础知识薄弱、家庭教育与行为养成教育严重滞后的待转生。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增多以及教学难度的增加,便会出现严重的“多极分化”现象。故而,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质量难见起色。打乱跟班就读的现状,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分层递进教学势在必行。

二、理论基础:推行分层递进教学的学理支撑

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古已有之。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他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注重查漏补缺,促进各类学生的正常发展。在国外,也有一些研究分层递进教学的代表性学者,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主张“不同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系统辩证的方法对教学教育过程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需要建立在教师与学生的“教育共振”的基础上等。

分层教学正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全班学生区分为若干层次,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更符合所有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从而确保教学活动与各层次学生相适应,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向前推进。

三、实施路径:落实分层递进教学的“六分六重”策略

分层递进教学需坚持以生为本,面向全体、尊重差异,严格做到“六分六重”,既照顾优秀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又解决一般学生“吃不了”和“不吃了”的问题,同时也为学生个性发展与选择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其最佳水平。

学生分层,进步为重。一是标准多元,分层细致。由于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因此分层施教不能简单地依据班级学生的成绩,而要综合考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智力情况等因素,再对学生进行分层:A班(培翠层):基础扎实,成绩优秀,智力水平高,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好,发展潜力大;B班(优秀层):基础均衡,成绩中上,智力水平一般,接受能力尚可,学习习惯好,有一定的上进心, C班(发展层):多数学科基础一般,存在少数学科偏科,接受能力一般,学习积极性不太高;D班(提高层):基础薄弱,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存在问题,在学习上有困难。二是进步为重,动态管理。分层教学不仅重视学生的优秀,更追求学生的进步,因而设置了多种“上进台阶”,如B等级学生综合成绩连续3次超过A等次50%的学生,可升为A等次班级,C等次学生薄弱科目有较大进步,综合科成绩连续3次超过B等次50%的学生可升为B等次班级,D等次的学生学科综合成绩连续3次超过C等次50%的学生,即可调到C等次班级。反之,若各等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有偏科现象,则根据偏科实际情况调入其余层次班级进行查漏补缺。

备课分层,全体为重。分层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前提和关键环节。在备课时,要求教师在透彻理解掌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突出备课的层次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接受能力,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突出重点。对于D层学生,教师应尽可能设计一些简单的、易于模仿的问题,只需教师加以指导或小组内通过简单讨论就能解决的基础知识;对于C层学生,教师应尽可能设计一些有梯度、易于提高偏科的问题,并且需教师加以个别指导或在小组内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来能提升的问题;对于B层学生,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中等难度,兼顾一些培养思维能力方面的问题,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注重设计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问题;对于A层同学,要设计灵活性和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要求他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注重设计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和发展个性特长的问题。另外,备课设计要根据情况设置“全体”“提优”“补差”三条线索,针对学生智能的差异,在课堂提问、例题讲解、巩固练习上有所区别,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培优”“补差”。

授课分层,转化为重。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目标分层、课内练习分层,通过对不同层次学生认知目标的分层、情意目标的分层、能力目标的分层进行分层施教。一是质疑问难,凸现层情。课堂教学的开场即让学生质疑问难,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一种自主的思维启动状态,有助于教师以学定教,逐步引向知识的“内里”,从而“牵领”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精髓”。二是小组研讨,层际互动。小组讨论学习给了所有学生一个开口的好机会,他们可以毫无保留地提出心中大小“疑团”,与同学交流,以此获取同学那里的相关信息,同时谈出自己的看法、见地,以达到互相研讨的作用,而教师也可根据研讨情况展开教学。三是分层训练,各层达标。课堂分层训练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这就要求在当堂训练时,教师要注意设计适合各层次学生的当堂练习,A等生可适当加大容量、难度练,B、C等生则在偏科科目上设计相对简单的当堂训练,D等生则各科均设计基础型当堂训练,同时多进行个别指导,有的放矢,查漏补缺,不急不躁。总之,有效地实施分层训练,能使这各层学生“吃得好”“吃得饱”“吃得了”,达到各自的递进目标。

作业分层,有效为重。为了在教学里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学生作业在设计、布置、批改等方面均要做到分层优化。作业的数量和难度设置应该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知识实际水平,科学的作业量=承受力×(1+10%),才有可能培养继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作业题的设计应按基础题、变式练习题和综合题,由易到难组成阶梯式的题组,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批改的要求也不一样,对于C、D层学生作业尽可能面批面改,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并掌握基本知识,而对于A、B层学生批改作业时要及时点拨,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各层次学生的作业,都应有恰当的激励性评语,及时鼓励、肯定,树立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辅导分层,提高为重。教学之后的个别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为了普遍提高后进生的全面素质。首先,制定辅导计划,个别辅导采用三定,即定时,每天集中答疑,处理学生的共性问题;定人,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能力安排有针对性的辅导,让其有成功喜悦,给其自信;定内容,主要督促检查、订正最近的练习卷、作业,尤其是学习中的疑难和困惑。其次,教师还要抓好“培优”和“补弱”这一课外辅导环节。对于D层学生,主要是注重习惯养成和指导学习方法,可以成立学习小组,搞好“一帮一”的帮扶对子,帮助他们消化课堂上的基础知识,纠正作业中的错误等;B、C层学生是课外辅导的重点对象,可以进行3至5人的群体性辅导,点拨知识掌握上的共性的错误,也可以请教A层学生帮助解决,同时注重能力和信心的培养;对于A层学生,注重个别点拨,对课堂内容加以拓宽,培养探索、创新、综合运用的能力。

评价分层,激励为重。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很重要,但由于学生的习惯、智力、兴趣和性格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因此对学生的评价要进行分层:对于D层学生,要用赏识评价法,教师要经常跟家长沟通,学生一有进步就要共同对他们的进步加以肯定与鼓励;对于B、C层学生则是要求激励评价,可以加些评语,如“要是再努力些一定会更棒!”“你觉得这次背诵怎样?进步了吧?”等;对于A层学生,不但要激励,而且更要严格要求,使之在优秀之中更优秀。

四、成效推广:彰显分层递进教学的最大化价值

如何建立分层递进教学成效推广机制,最大化彰显其学术价值和实践智慧?我们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整体设计、系统推进:

学校层面,学校可针对校情生情,有针对性、创造性地实施分层,做到一校一案、一校一创新,以打造出属于各校自己的专属品牌。

教师层面,有利于塑造高素质的教师。分层次教学给教师增加了不少的工作强度和难度,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同一教学目的、同一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教学模式,要在因材施教上下功夫,从备课、上课到辅导作业都要有针对性。同时,分层次教学让学生可以选层次上课、选教师听课,这无疑对教师的授课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使教师产生了危机感,更增强了责任心。

学生层面,使各层次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毅力以及兴趣、动机、情感等多种心理素质的都得到提高。优等生能得到很好的培养;中等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查漏补缺不断缩小其与优等生的差距;后进生由于表述自己观点的机会和受到师生鼓励的机会增加,大大增强了学习兴趣,充满了信心。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学校应针对自己的不同的校情、教情、考情、学情,有针对性、创造性地实施分层教学。我们愿与大家一道,以分层递进教学为教研引爆点,共同探索乡村教育振兴的新质态、新路径和新策略,走出一条适合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