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是促进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抓好职业教育工作既关系到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又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生就业,更关系到青年的职业方向和成功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紧扣“筑强国之基,育工匠之才”的教育目标,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思想道德教育、知识技能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探索“红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架构,努力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廊坊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走出了一条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路径。
一、科学定位,精心擘画“红专教育”整体架构
针对职院青年学生思想活跃、信息多元、容易引导等特点,廊坊职业技术学院秉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办学理念,在传授专业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形成了“红专教育”的整体架构。简单而言,“红”代表理想信念,指的是帮助师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具备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专”代表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指的是强化师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其深入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实践和创新能力。“红专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结合工作实际,学院党委又经过广泛调研与精心规划,科学定位“红专教育”的“11438”目标任务,力求让学生在三年的高职学习中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第一个“1”即确定一个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第二个“1”即制定一个方案,即“红专教育”人才培养方案;“4”即实现四个覆盖,即“红专教育”教职工思想全覆盖、教材全覆盖、校园文化全覆盖、学生头脑全覆盖;“3”即做到三个“纳入”,即把“红专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过程、纳入绩效考核内容、纳入校园文化;“8”即确定八项主要内容,包括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二、精准施策,深入推进“红专教育”创新实践
“红专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师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推进教师队伍“红专并进”;引导师生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长技术技能,促进师生身心健康成长。为完成这一任务,廊坊职业技术学院设计了高职三年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方法路径,并推出了典型案例。
实施“党建领航铸魂”工程。学院通过“红专教育”强党性、育新人,坚持党委、党总支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制度和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形成党委班子带头学、系部党总支持续学、基层支部跟进学、党员干部天天学、全校师生普及学的“五级联动”学习机制,不断提升党员干部和师生的政治素质。
实施“红专并进”工程。一是引导教师红专并进。学院将“红专教育”作为优秀教师团队、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培养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文化自信”大讲堂、外出参观学习、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等方式,邀请师德楷模、一线优秀教师现身说法,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使教师队伍呈现梯队式成长发展态势。开展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提高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比例。二是推动教材提质培优。学院突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主渠道作用,把教材建设作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律、工匠精神以及传授精湛知识技能的主要载体。三是推进教法改革创新。通过“三师协同”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专任教师亮“绝活”,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下定决心苦练本领、提高技术技能。辅导员教师通过为学生讲述党史故事、科学家故事、大国工匠故事,培养他们对党、对祖国和人民的感恩报国之情。企业工程师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尽早适应企业对口岗位,实现“零距离”就业。
培育“三种文化”。学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院积极开展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校园文化活动,凝练学院特色;加强“一训三风”建设,培养师生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坚持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二是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学院加强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与市博物馆等单位共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用伟大建党精神等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感染学生;开展“军事理论授课竞赛”“爱我国防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以及每周开展的“国旗下的五分钟”主题教育活动,鼓励青年学子投身国防、报效祖国。三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院把传统文化搬进课堂,开设书画、风筝等13门非遗课程,以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校园文化大讲堂”“经典诵读”“文明礼仪大 赛”“戏曲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力量,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开设“四类课程”。一是与时俱进,推进思政课程守正创新。学院科学规范设置并开齐开足思政课程,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坚持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通过“讲总书记的故事”、“讲新思想”、红色电影展播、红歌赛、辩论赛、参观先进文化展馆等多种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二是深挖元素,推进课程思政具象融合。学院明确“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优化课程育人的教学设计,通过开展集中培训、集体备课、教案展示、授课比赛、示范课堂等活动,深入发掘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三是全员参与,推进科研课程深度融合。学院以国家重大战略为导向,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由课题组教师带领学生科研团队定期研讨、设计实验、现场指导、分析结果,将科研课程渗透到教学、实训、实习等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员参与、深度融合。四是整合资源,推进实践课程提质增效。学院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园区支撑、行业促动、企业联动”的聚合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45个专业与龙头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学生与企业不间断“双选”机制,打造“永不落幕的双选会”;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通过实训课程、跟岗实习、顶岗实习、技能比赛、劳动教育、社会实践等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开放式学习,掌握更多技术技能。
三、多方共赢,初步彰显“红专教育”育人成效
高擎“国之大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争做“大国工匠”,勤奋好学,德技并修;培育“国之英才”,就业成才,报效祖国。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构建“红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能力,取得了显著育人成效。
学生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显著提升。三年来,学院成功争创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生在全国“云计算”技能大赛等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35个,省级奖项198个,实现了廊坊市高职国赛一等奖“零”的突破。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达95%以上,其中在京津冀就业的占比94.73%,参军入伍学生638人,就业创业工作受到了河北省委省政府的表彰。
教师职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显著提升。三年来,学院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典型。其中,侯桂森教授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被评为“燕赵楷模”“河北省道德模范”。成功培育了“河北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2名、省师德标兵5名、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2名,打造了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3个。
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近年来,学院获评河北省“双高”校、廊坊市产教联合体牵头院校、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突出贡献单位。领导班子于2023年度获省考核优秀等次。2024年,获市委综合考核优秀等次,连续3年荣获市委绩效考核“A”等次,连续10年获河北省文明单位称号。廊坊职业技术学院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