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市第二小学创建于1951年,坐落在风景秀美的清水江畔,至今已有70余年历史,学校占地面积18633平方米。现有教职工74人,在岗教师67人,学生1326人,新市民子女约占总人数85%,少数民族学生约占总人数82%,其中有苗族、侗族、仫佬族、布依族、土家族、壮族、彝族、水族、瑶族、畲族、回族、景颇族、仡佬族等14个民族。
在当今这个多元共融的时代,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时代青少年,是每一所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我校作为教育阵地的先锋,深知肩上重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理念深深植根于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承载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我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积极开展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活动,并有机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以实际行动推进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共同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团结画卷育新苗 铸牢民魂谱华章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成立了以校长为核心领导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旨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理念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深度融合,共同绘制一幅民族团结、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领导小组的成立,不仅为学校的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学校通过周密部署、统筹协调、狠抓落实,确保每月研究、定期跟踪、实时督办,层层传导压力、逐级落实责任,形成了全校上下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学校始终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工作纳入党支部和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列入重点工作计划。通过问题有研究、情况有摸排、部署有落实、结果有反馈的工作机制,确保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在制度建设方面,学校更是下足了功夫。先后出台了《凯里市第二小学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凯里市第二小学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考评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这些制度的出台,不仅规范了学校的教育行为,更促进了民族团结、开放融合、感恩向上、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的形成。
如今,学校正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决心,不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工作,为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时代青少年贡献自己的力量。
视听并举扬特色 宣教同行促团结
学校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宣传阵地,全方位、多角度地推进宣传教育工作,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在“理论”层面,学校下足功夫,积极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法律法规教育以及民族常识的宣传教育。这些教育内容被纳入党员干部学习教育活动和支部学习计划,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党员干部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认识和能力水平,为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在“视觉”层面,学校通过打造多样化的宣传阵地,营造浓厚的宣传教育氛围。制作以“礼德忠孝智乐”为主题的礼仪文化墙,展示丰富多彩的民风、民情和民俗;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宣传长廊,宣传“五个认同”、“五旗”、“五徽”、“五十六个民族”等知识,以及“五育并举”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理念;建设“绿水青山、民族文化传承”浮雕墙,彰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利用黑板报、LED显示屏等媒介,广泛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让宣传教育无处不在。
在“听觉”层面,学校利用校园广播站、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等形式,大力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就以及各族人民的先进事迹。通过讲述民族故事,传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师生们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和力量。
通过视听并举、宣教同行的宣传教育方式,学校成功营造了良好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氛围,为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时代青少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体实践育全才 扎根民族淬精华
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教育目标,依托党支部、工会、少先队、学生社团等多元化组织,精心策划并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各民族学生共同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共同绘制民族团结的美好画卷。
在创意比拼中,学校每学期都会举办黑板报、手抄报、民族绘画、手工等比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民族自豪感。同时,结合地区民族特色和学生年龄特征,学校创编了适合学生身心健康的民族课间操,并举行民族课间操比赛,让学生在欢快的节奏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团结与进步。
在社团活动方面,学校开设了“芦笙芒筒”“民族舞”“民族歌”等20余个社团活动班,涵盖了艺术、体育、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发展特长的广阔舞台。这些社团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促进了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在大型活动中,学校充分利用六一艺术节、国庆节等契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果展示活动,通过文艺表演、作品展览等形式,展示学生的才艺和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果。
此外,学校还高度重视送温暖慰问活动,特别是针对家庭困难学生和留守儿童。每学期,党支部、行政、工会等组织都会精心筹备慰问活动,为他们送去关爱与温暖,缓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怀与温暖。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不仅增进了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更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为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时代青少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育并举展风采 迎头奋进育新人
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一,承载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我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积极开展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活动,并有机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全力推进民族团结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德育方面,我校努力抓好养成教育,凸显德育特色。将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固定设为“德育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安全教育及应急演练等。近年来,我校在德育管理上已初步形成管理特色,养成教育初见成效。我们重点从学生的好习惯养成入手,树立“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理念,做好全方位、全过程的养成教育。同时,我校还将德育教育作为课题研究,申报并完成了贵州省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专项课题,积极拍摄和制作每周德育小视频,从小事抓起,从身边的人和事抓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在智育方面,我校大力发展智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展晨读、午读活动,建设各种书吧,打造围墙文化、礼仪文化版雕、民族文化传承浮雕等,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孩子们在文化气息中爱上学习。
在体育方面,我校打造体育特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开齐开足体育课时,教授民族体育运动;开设专门的体育社团,成立足球梯队和校足球队,引进足球俱乐部,开展大课间活动等,丰富了学生的体育生活。
在劳动教育方面,我校狠抓劳动教育,打造劳动特色。结合综合实践课程,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课程形式,在校内打造三至六年级劳动实践基地,并开发了多门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资源,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增长技能,感受快乐。
在民族团结教育方面,我校扎实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活动。在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等国家课程中积极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借助每周一研进行课题研究;借助公开课推进民族团结创建;在高年级开设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课,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教育典型经验。
通过这些举措,我校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为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时代青少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贵州省青少年校园足球布点学校”“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黔东南州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黔东南州文明校园”“黔东南州优秀少先队集体”“凯里市文明校园”“凯里市健康促进校” “贵州省幼小衔接试点学校” “贵州省公办强校计划培育学校” “贵州省劳动教育示范学校” 等荣誉称号
展望未来,凯里市第二小学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决心,深耕五育并举的沃土,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绚丽绽放。我们相信,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时代青少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出我们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