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和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域,家校教育共同体的构建对于良好教育环境的打造和教育支持系统的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充分认识家校沟通的意义价值,厘清家校沟通的当前困境,找准当前困境的破解之路,才能有效地提升家校沟通效果、切实形成教育合力。我校结合工作实际,设计构建“家校携手 让七彩之花绽放”家校共育课程体系,增进家校协同育人实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征集多方意见,探索科学道路
我校用“以生为本,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文化理念为引领,围绕“办一所学生喜爱、家长满意的学校”这一办学目标,以“自主创新”为核心,构建富有学校特色的家校共育课程体系,让课程建设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发展,助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我校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家校协作教育,定期召开不同形式的家委会活动,对学校重点工作内容进行沟通和意见征集,对班级学生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交流,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同时在每年在教师考核评价工作中学校也会开展家长问卷调研,收集家长对任课教师的评价意见,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各项工作之中。同时,我校充分发挥校园特色节日文化的活动契机,邀请家长参与其中,提升家校互动、互融、互信的教育合力作用发挥。随着家校协作内容和形式的不断丰富,学校也在逐步将散点式的家校共育活动进行梳理,充分挖掘和发挥学校、家庭的教育资源和优势,结合学生发展需要,探索提升家校共育实效的途径和模式,设计构建学校家校共育课程体系,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为学生建立和谐共融的教育成长环境,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于以上分析,学校挖掘自身特色、发挥教师队伍优势,推进家校共育课程内容的丰富和实践,构建家校共育课程体系,是家校共育工作更加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
二、依托教育资源,开发特色课程
我校“以生为本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的文化教育理念,结合不同年级段学生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和学校特色活动建设,进行家校共育课程内容和形式的设计,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发挥家庭教育效能,让家校共育实现1+1>2的育人合力。利用我校特色活动资源,挖掘家庭教育实践途径和方式,设计开展家校双向共育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生活技能、劳动素养、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夯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家庭教育发展需要,设计开展家校专题共育课程,邀请专家和借助市区教育资源,对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培训和辅导,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进而提高家校共育实效。通过我校家校共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培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培养“自信进取 七彩绽放”的七彩好少年,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开展劳动实践,掌握生活技能
重视劳动教育。我校开展了“以劳育人”家校劳动教育课程,依托我校种植实践园地,学校设计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感受收获的喜悦。在此基础上学校设计了家校植育实践内容,让学生在掌握种植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热爱生活、有爱互助、敬畏生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能力,结合家庭教育优势,设计开展“家务劳动体验”实践内容。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基本生活能力。教师鼓励学生在班级中分享家庭劳动体验成果与收获,高年级班级还开展“美食中的诗情画意”活动,将自己喜欢的古代诗词佳句,用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感受诗的意境和现实生活的美好。同时教师引导学生领悟劳动背后的意义,家校携手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感悟生活的价值。
关注身心健康。家校合作防控近视是保护学生视力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我校通过对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展开近视防控的宣讲、家校护眼活动、倡议等内容,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向教师和家长开展“爱眼护眼”专题培训,引起家校对孩子视力健康的重视,我校任课教师结合学科教学特点,组织学生开展“保护视力健康”宣讲,班级组织召开“爱眼护眼从我做起”主题班会课,掌握科学用眼的方法,每月开展“爱眼护眼小标兵”评选活动等等,家校携手关注细节,形成共育氛围,共同为学生视力健康护航。为贯彻“五育并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我校依据不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精心设计每月主题体育活动内容安排,保证学生每日在校体育锻炼质量。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工作背景,我校体育老师还结合每个年级的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丰富的居家运动项目,营造家庭运动氛围。结合我校武术学科特色,设计录制学生家庭武术操,让学生在加强身体锻炼的同时,一招一式展现中华武术精神。
加强文化塑造。我校结合家校共育的教育目标,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育特点,设计开展主题班级文化探究活动。结合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围绕“中华传统技艺”“优秀文学典籍”、“非遗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教育”等等方面,设计研究主题,各个年级和班级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在征求学生意见后制定本班级的文化探究内容,发挥家校社教育合力,在校内开展学习分享、实践探究,在家中和家人一起进行资料搜集、亲子体验,假期和爸爸妈妈一起走进实践基地和学习场馆进行拓展学习,在家校共育活动中,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传承中华文化和传统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健全育人机制,提升教学质量
加强沟通交流。我校建立健全三级家委会制定,结合学校的各项重点工作,定期开展家委会会议,交流互通、携手共育、助力成长。同时根据学校整体工作安排,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融合度,增强家校共育的育人实效。同时,积极开展家长调研,学期初通过调研了解家长的教育需求和家校协作的活动内容与形式,夯实学校家校共育工作效果。学期末结合学校教师评价开展家长测评,收集家长对学科教师的工作状态和工作能力的评价意见,引导教师进行工作反思和调整,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提升。家校携手,交流互鉴,共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实现科学教育。我校借助《家校共育课程手册》,使家长了解学生培养要素,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为班主任老师提供育人途径和抓手。《手册》让家校共育的内容更具体,目标更明确,实践更统一。家长、学生、教师在推进《家校共育课程手册》实践过程中,促进家校共育的科学化、系统化,进而促进家校共育的水平和效果,三方共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五、丰富育人途径,提高育人水平
进行教育培训。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关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家长的教育和引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学生的成长需要,学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学生积极心理学”、“学会交流与合作”、“提高执行力”、“双减之下 如何做好家长”等内容,为学生和家长开展心理培训和辅导工作,减轻学生焦虑情绪,促进学生身心愉悦,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升家校共育教育合力。
利用教育资源。除了专题培训以外,我校还借助市区级教育平台资源,向学生和家长推送“家长e学堂”和“家庭教育心理微课”的学习内容,组织学生和家长进行观看学习,并在班级群中进行学习分享,提高亲子交流互动,营造温馨、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家庭育人氛围。同时,教师通过实地走访、线上微信、电话、语音等方式开展家访和学生一对一心理辅导工作,了解学生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解决学生困惑和亲子问题,建立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夯实家校共育实效。
开展教学活动。我校为进一步提高家校合作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家校携手设计开展“家长小讲堂”活动,从健康知识讲堂到环保知识介绍,从动手制作蛋糕到走进花的世界,从讲解飞机的结构到树立自信。生动有趣、内容丰富的家长讲堂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也让学生学到了课本以外的知识和技能。居家线上学习期间,班级通过腾讯视频的方式,邀请家长开展“线上家长讲堂”活动,家长带领学生学习居家运动小游戏、防疫知识宣讲、动手小制作等等活动,丰富学生居家线上学习内容,增进学生居家学习时期的感情交流。
家校合作共育,能形成一个强大的教育磁场,让所有参与者实现精神共振,产生潜移默化的“不教之教”的良好效果,更有着辐射社会并提升全民素养的重要功效。激活这样的教育磁场,有利于家庭增强教育功能,促进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有利于学校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拓展教育教学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师生、亲子和相关参与者共同成长。我校通过家长与老师有效配合,形成家校共育的整合优势,帮助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主力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