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兴校促发展 砥砺奋进再扬帆

季玲 徐婷
2025-07-09


教育科研是一所学校前进和发展的强大助推器,也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一直以来,长安小学在“双亲心育”办学特色的引领下,不断深化教育实践研究,大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教研之路,使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显著提升,走出了一条“科研兴校”的发展之路。从“九五”到“十五”再到现在的“十四五”,长安小学每五年都有一个质的飞跃,每一次的创新突破、规划升级都在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

领导顶层设计,组建核心科研团队。学校领导以“双亲心育”特色办学为引领进行顶层设计,配备了专门的科研室和科研管理人员,成立了以校领导为组长、中层主任为组员的管理团队和以骨干教师为引领的课题研究团队,主抓教育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首先,由校领导牵头承担国家级、省级重点课题的研究,成为课题的主持人,确定课题研究方向及研究方法,确保科研工作开展规范有序,教师研究态度积极、效果良好,推动了学校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十四五”期间,学校已先后完成了3项国家级课题和4项省级课题的研究,还有3项省级课题在研。其次,由校领导牵头组建微课题研究团队,出台了学校微课题管理办法和微课题的研究选题,教师们一度掀起了微课题研究的热情,多项微课题研究的内容都能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展开,真正做到了以立足教学问题进行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老教师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形成了以老带新的微课题研修模式,提升了长安小学教师整体的科研素养。从2021年组建微课题研究团队以来,学校参与微课题研究的人数有70余人,进行了近二十项的微课题研究。再次,由校领导组建科研培训团队,指导课题研究和教育成果总结。学校每学期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教师科研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对成果征集和案例征集进行针对性指导,并组建评审小组对成果和案例进行评审和指导,学校的多项应用案例和论文荣获特等奖、一等奖,教师参与的黑龙江省成果征集荣获二等奖、优秀奖,总体参与率达到了49.7%。

聚焦课堂实践,名师领衔课题研究。在学本式成长教育的课堂实践研究中,学校融合信息化手段,升级打造思创课堂,以课题为抓手,让教师聚焦课堂实践总结经验做法,在不断地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研究材料。同时,学校建立科研骨干队伍,融合科研先进个人、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不断探索、实践、积累、更新,在学习与实践中螺旋上升增强研究本领。此外,学校还成立智慧教育平台工作室,以信息化平台的使用加持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创新研究理念,不断更迭科研观念。在黑龙江省楚晨光名师工作室和牡丹江市张欣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下,研究团队的教师查阅文献资料,撰写课题研究的文献检索和文献综述,对课题的研究内容进行深入的讨论。在与专家的互动中,老师们敢于提出研究中的困惑及思路,敢于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在工作室主持人的指导下,研究团队的教师先后在国家省市级的刊物发表了诸多具有研究意义的学术论文,有80余篇荣获奖项。

完善制度规划,有序开展相关研究。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建立健全科研工作制度和实施计划,使教师们能够明确科研方向、规范科研行为,为科研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同时,学校注重加强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充分认识到科研档案积累与整理的重要性,及时对科研过程中的各类资料进行系统收集、整理和归档,不仅为当前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可追溯的依据,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此外,学校还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和经费保障,使教师们能够顺利开展各项研究项目,购买必要的实验设备和资料。当然,丰富的图书报刊资源也为教师们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知识支持,拓宽了研究视野。

建设科研平台,有效推广科研成果。学校以建设科研平台为抓手,大力整合课题研究的优质资源和总结成果,并将其创新应用到实践中去,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互为融合,既提高了研究的厚度,也拓展了研究的广度。同时,在城乡共同体建设中,学校已结题的省级重点课题《大数据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精准定位》以及《小学线上教学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就借助这一活动使课题研究成果有了深入的推广和实践应用。课题研究成果《利用信息化巧妙融合,打造智慧校园新常态》荣获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牡丹江市长安小学 “双亲心育”办学特色 》被《黑龙江教育集萃》收录,也实现了科研成果的有效推广。

善用信息手段,拓展科研发展路径。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融入课堂教学,学校探索出了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的科研发展新路径,形成了以线上+线下双线并行的研修模式。特殊的“新冠”三年一度阻断了课题研究的途径,于是学校便从线上课教学的实践研究为切入点,通过信息化手段接续课题研究,拓展了科研发展的新路径,拓宽了科研实践的新思路。教师们通过在线课程、学术讲座、虚拟研讨会等形式,随时随地进行课题的研究和交流,拓宽了科研视野,提升了科研能力。同时,线上平台还便于教师们分享研究成果,促进科研合作与协同创新。例如,学校在作业设计的课题研究中拓宽了作业设计的思路,融入信息化手段,让实践研究的成果更加丰富了,同时也更加提升了教师的研究方式。线下研修则注重实践操作和面对面的交流互动,通过组织各种实地培训、教学观摩、课题研讨等活动,让教师们在实际情境中深入探讨科研问题,共同解决教学难题,无形中也增强了教师之间的情感联系和团队凝聚力,为科研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通过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教师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科研技术,使学校的科研工作得以高效推进。

规范推广机制,扩大科研成果影响。学校按照年度科研计划,结合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征集结果,建立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的工作机制,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将优秀教科研成果进行推广和应用。每月最后一次的集体备课会上,大家进行科研成果经验交流,扩大影响。“十四五”以来,学校的创新项目《基于大数据支撑下的混合式学习实践研究》入选全国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研究项目,成为省内为数不多的实验校之一。国家级课题《互联网+背景下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的子课题《小学线上教学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研究出色,学校因此被评为先进实验学校。省级重点课题《大数据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精准定位》《“双亲心育”特色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已全部结题。现在的3项在研课题《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教—学—评” 一体课堂研究与实践》《以“五项管理”为切口开展小学教育评价改革实践创新研究》《数字化背景下平台应用与小学学科教学创新融合的实践研究》顺利进行。《把握新机遇走好“一二三” 推动教师信息素养快提升》获2021年黑龙江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利用信息化巧妙融合 打造智慧校园新常态》荣获黑龙江省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21年度中国教育学会授予长安小学“课题研究先进实验学校”;2022年荣获“科创筑梦”助力“双减”科普行动省级试点单位。2023年荣获牡丹江市科研先进校,成为中国智慧中小学教育平台试点校;2024年申报的省教研专项课题《数字化背景下平台应用与小学学科教学创新融合的实践研究》也在筹备开题的过程中。据不完全统计,参与学校信息化科研课题项目的教师达100余人次,其中关于《大数据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精准定位》一项课题的论文就近20篇。“十四五”以来,科研课题的相关研讨课百余节。

找寻科研短板,打破瓶颈提档升级。人们总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然而于科研工作而言也是如此,长安小学在力求尽善尽美的科研工作中也会存在短板与缺憾。学校的档案资料整理规范度还需提高,科研室档案材料,再进行细化整理,至少近3年材料上架,近5年材料入柜;学习教育还需加强,要积极主动与市科研室联系,开展好专家交流;要提升教师使用视频、报刊提升理论学习水平的能力,提升转化成科研成果的比率;要创新科研管理,借助公众号展示相关的科研成果,提升成果的影响度;同时,还要提升科研的参与面,吸纳新鲜力量,注重省级及以上课题立项及研究。学校会在上述几个方面再用心钻研,打破发展瓶颈,实现科研工作的新突破。

“科研才能优师,优师才可兴校。”未来,长安小学会继续在“双亲心育”特色办学的引领下,以科研为抓手,坚定砥砺前行的决心和踔厉奋发的勇气,继续扬起科研兴校之帆,使学校教育呈现更高质量、更具特色的新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