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三披精神”,为雪域高原浇灌希望的花朵 ——以西藏墨竹工卡县中学为例

王克定
2025-07-04


曾几何时,雪域高原是梦境的地方,也是心向往之而未能达的区域。于此结缘竟未有预设,2023年8月,带着南京市鼓楼区区委区政府和区教育局的殷殷嘱托,我接任西藏墨竹工卡县中学校长,开启为期两年的援藏工作。

对在南京有三所学校任一把手校长经历的我来说,教育教学管理轻车熟路,但在墨竹工卡县中学发展的使命和现实的顾虑交织并存。墨竹工卡县的教育现状毕竟不熟,县中学的教情和学情也不甚了解,更何况学校有46个教学班,近2400名学生,其中99%以上是藏族;170余名教师,三分之二以上是藏族;学校是全寄宿制,每周五下午要用32辆公交车把他们送到所在乡镇,周日下午再把他们接回学校来,加之又是边疆地区,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看着这些顿感压力山大,好在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给了我足够的信任和支持,南京的工作经历给了奋进的信心,加上我不服输的性格给了我让学校崛起的动力。自此,我坚守着披星戴月、披荆斩棘、披肝沥胆的“三披精神”,开启了教育援藏之行。

一、文化立校,从顶层设计做起

一所学校有文化才能引领全校师生赓续精神、不断前行,而一所有文化的学校才能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墨竹工卡县中学始建于1976年,是一所有历史、有故事、有成就的老校,必然有他特有的精神内核和文化根脉。为此,我带领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和老师们梳理办学历史,寻求文化基因,凝练文化标识,最终把学校文化之魂落实在“实”上,文化之根脉明确为“我们就是要扎扎实实,一届循着一届的脚步,一代跟着一代实干,方能成其大道”,并进一步细化为“三实十二知”。三“实”,即为人信实一诚信、敦实,为师厚实—厚德、平实,为学踏实一踏逐、坚实;十二“知”,为人方面要知礼、知止、知言、知德,为师方面要知文、知慧、知贤、知章,为学方面要知新、知行、知方、知实。

为将文化外化于形,最终内化于心,学校将“三‘实’十二‘知’”做成汉藏双语的宣传标识,悬于一进校门的主干道两侧的灯杆上,并以“十二知”来为楼宇、道路和桥梁命名。同时,围绕“三‘实’十二‘知’”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让全体师生谨记于心、笃之于行,形成墨中人特有的精神内核,做到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以文弘业。例如,我们把校园内的植被最茂盛最有风景的小园林命名为“琢石苑”,寓意为“我们的学生可能都是一块块顽石般的璞玉,需要我们用爱心和匠心将之雕琢成美玉”;编订了独属于墨竹县中的校刊《琢石苑》,也已出版两期,既对外展示墨竹县中的风采,也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

二、夯实根基,从教育规范抓起

教育本就是个“农业”,农业是讲规律的行业,教育也必须要讲规律重规范,这一点尤为重要。接任校长一年来,只要有空,我必进课堂听课,一年来共听取了80余名教师的课,并与他们深入交流,提出希望和要求。不仅如此,虽然行政事务比较繁忙,我仍然坚持在一线教学,为的是进一步了解各年级学情。结合学校教师实际状况和学情,我提出了“教育无非是发展教师,成长学生;只有教师发展了,才能惠及广大学生”的理念,首开墨竹县中校本培训之风——隔周一次的《建一所理想的学校,走近最理想的教育》系列培训,从上好课到管好班,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到如何把这些经验运用到我们的实际操作中去,从理想信念的提升到职业道德的坚守,现已开了12讲讲座,赢得了广大教师的广泛认可和赞誉。不仅如此,我还提议开设了墨中“卡东讲坛”,在这里,能听到中层领导的管理经验分享,能听到班主任的带班之道,能听到读书心得,也能听到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这一系列做法,不仅让老师们不出校门就能学到教育教学知识,提高了自身素质和专业发展,也因此提振了士气,坚定了信心。老师们也充分达成共识,为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了让墨竹县中的教育教学水平更上层楼,我非常注重教育的规范化建设。教学上,推行“讲-练-考-评”一体化建设;教科研发展方面,成立教师发展中心,争创设“名师工作室”,积极实施“青蓝工程”,做好传帮带;尝试区域合作,学科建设要见成效;聘请专家顾问,校本教研要提档升级;参与论文评比和发表,科研意识要逐步觉醒;积极申报课题,科研能力要逐步增强;学校“实”文化引领师生认同和归属,教学的常态课规范、教研教科研的目标和要求让老师们方向明确,《工作周历》让老师们一学期行而有范,校刊《琢石苑》和文学社刊《山那边》给学校和师生创设展示的平台。

要办好教育,抓好课堂教学和教研教科研固然重要,校本课程建设也是教育教学必要的补充。我们尝试开设了男子篮球、女子篮球、男子足球、女子足球、汉文书法、藏文书法、跆拳道、轮滑、羽毛球、美术绘画、电子琴等十一门校本课程,吸引了七八年级大批学生参与进来,老师们利用中午时间进行教学,既丰富了学生们在校期间的生活,又增进了他们的学识,提升了他们的素质。

这些规范化新举措让老师们有理由相信,墨中未来一定更美好!

三、以行润心,从育人铸魂做起

教书育人,育人为先。教育就是要始终把学生的成长放在首位,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一年来,我带领德育口领导和班主任踏遍了墨竹工卡县七乡一镇,到五六十户学生家里进行家访;通过和学生家长交流沟通,宣传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和中学的教育政策和措施,以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经常深入班级和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学生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学校的关爱。

墨竹工卡县的孩子们是淳朴的、懂礼的,但也许是因为环境、家庭等原因,部分孩子的行为习惯相对薄弱,尤其是卫生习惯(随手丢垃圾、就餐共用餐具等坏习惯),还有不关水龙头甚至拧掉水龙头致使水长流、随意破坏公共设施等不良甚至恶劣习惯亟待教育。好在县中这一支教师队伍总体师德高尚、工作作风优良,他们除了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外,还要为全校学生的衣食住行操心,起早贪黑,披星戴月,轮番值班,确保安全。以党建带团建,团建带队建,德育部成立学校学生会,各年级组成立学生分会,加强学生自主管理,安卫办和德教处会同总务处,对于上述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要重点教育,会同各年级组各班主任乃至学生会干部、各班班干部、团委团支部委员严管到位,要让部分学生的不良甚至恶劣习惯在学校无所遁形直至消失。还有七年级的军训和建队仪式、八年级的青春仪式、九年级的学考前的壮行仪式和毕业典礼、重大节日或纪念日的活动等,进一步增强学生重要时间节点的仪式感,以此丰润心灵。

虽然艰难,但我们要相信,久久为功,只要坚持三五年,哪怕是一代人的努力,终将会改变这些学生身上的不良习惯;只有我们相信,才能让学生相信,让家长相信!

四、追根溯源,从中小学协同教育做起

毋庸置疑,西藏孩子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目前所使用教材为统一的部编版教材,加之汉语不是他们的母语,因此知识体系于他们来说有一定难度。也因为西藏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目前一般是每个县只有一所初中,每个县下辖的几个乡或镇有一所小学,基本呈准九年一贯制架构。也就是说,各县的几所小学的学生除少量考入内地西藏班和拉萨市的初中外,基本整建制升入县中学。而西藏对于“小考”非常重视(每年大约6月16-17日,全自治区组织的优等生的小升初考试),虽然每年内地西藏班录取率不超过5%,但在这根指挥棒的指挥下,各县教育局和各小学均对“小考”异常重视,尤其到小学高年级,各小学对于校内有志于考内地西藏班的所谓“优等生”也自然格外重视,这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中等以及中等以下的群体,这就导致部分学生的基础大受影响,比如数学学科到了初中甚至初二初三,还有连基本的50以内甚至20以内加减法仍有困难的学生大有人在;再如英语学科,是捆在综合学科中的,且占比较小(只有15分值),于是不少综合科教师便干脆放弃了英语课的教学,以致学生到了初中26个字母不会的普遍存在。

再说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因为西藏特殊的地理原因,从小学就开始的几乎全寄宿制,学校教育(主要是义务阶段教育)对于学生们的各种习惯养成甚至学生的成人成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小学阶段,各种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做好了,基础打牢了,那么升入初中后不仅适应快,对于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也会起到强大的助力;反之,则会陷入恶性循环的圈子,难以进步。

因此,无论从学习上还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上,抓好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确实是我们教育的重中之重。而这有赖于县教育局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在做好相关小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专项培训后,重点抓落实、抓考核。我们也将进一步主动对接各小学,从教育教学各方面提请相关意见和建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茁壮成长。

回望过往,唏嘘蹉跎岁月;置身高原,牢记使命重托。一年来,我竭力将墨竹工卡县中学打造为孩子们的桃花源,在披星戴月、披荆斩棘、披肝沥胆“三披精神”的激励下,和墨竹工卡县中的老师们一起将一腔热血奉献给雪域高原的孩子们,使他们真正成为“高原的一抹红”,也期望墨竹工卡县中学成为高原的教育明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