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融合思政教育 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王锦
2025-07-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郑重指出:“立德树人应当深刻融入教学实践之中,我们需积极开展德育工作,在学生心田播种真善美的理念,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贡献坚实力量。”语文,作为民族之根基,国家之灵魂,承载着思政教育的核心阵地。学习语文,实质上即是学习如何塑造品格。因此,优化语文学科中的思政教育,深化其内涵,提高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的实效性,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与职责所在。

坚持深挖教材 发掘思政资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明确阐述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即促进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其独特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一过程依赖于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有效解析,是塑造学生良好品格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实际上,小学语文教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使其成为了德育教育的宝贵资源。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经过精心挑选,不仅文质兼美,而且内涵丰富,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良好品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为实现这些目标,教师需对教材进行深入剖析,挖掘其中的深层意蕴,并将这些思想精髓传递给学生,以陶冶其情感,净化其心灵,最终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因此,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教师应深入挖掘课文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将课文内容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以此在学生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例如,在讲授《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雨来这一形象,将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案例。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思辨和表达,深入挖掘雨来身上所展现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坚强不屈等品质。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问:“是什么原因让雨来成为了小英雄?”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雨来成长的原因。学生可能会提出多种观点,如夜校老师的教育、雨来父亲的影响等。教师应继续引导学生从课文情境出发,关注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使学生理解雨来成为小英雄并非偶然,而是其爱国主义情怀的必然体现。通过这样的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与十二岁的雨来在心灵上产生共鸣,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使“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语文课堂上得以实现。

立足课堂教学 融入思政教育

叶圣陶先生曾言:“千教万教,教做真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课堂,特别是语文课堂,作为学科育人的核心阵地,承载着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寄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即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使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针对学生的成长需求,我们需根据不同的单元学习任务、人文主题和文本特征,精心设计多样化的任务活动,旨在丰富学生的思维角度和层次。通过情景任务的设计,将教学与思政教育自然融合,力求使学生在阅读、交流、冲突辨析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文本背后的品质与思想,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学科育人的深远目标。

以一年级《升国旗》一课为例,我们采取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首先,播放天安门升国旗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旗手的服饰、表情、动作等,使其深刻感受升国旗的庄重与神圣。接着,展示奥运健儿夺冠后升国旗、奏国歌的画面,强化学生对国旗含义的理解。此外,还让学生亲手触摸、观察实物国旗,拉近他们与国旗的距离,再次唤起对国旗的热爱之情。通过多种形式的品读,特别是聚焦于“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这一核心语句,渗透了情感教育,使学生深刻理解国旗的含义,学会尊重与热爱国旗,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这一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在知识上有所收获,更在情感上得到了熏陶和升华,实现了学科育人的最终目标。

科内课外结合 开展实践活动

语文学科的魅力遍及生活各个角落,其独特的表达与交际功能赋予了其无尽的延展性。因此,语文学科的思政教育不仅应限于课堂之内,更应与课外实践活动深度融合,实现知识与行为的统一。儿童的心灵如同春天的沃土,播种何种思想,便会孕育何种果实。辩论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课本剧表演、整本书阅读以及假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均可作为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学生在成长的关键阶段,通过参与这些语文实践活动,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感悟高尚精神品质,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实现思想的升华。

例如,国庆节前夕,我们组织开展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诗歌朗诵活动。孩子们以激昂的情怀,歌颂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赞扬了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与自豪。这种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浓厚的主题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进一步坚定了他们成为新时代优秀青少年的决心与信念。又如,清明前夕,组织了一次以“传承红色基因,牢记革命历史”为主题的八路军办事处红色研学之旅。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孩子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了“八路军办事处”的光辉岁月。他们亲眼目睹了革命先辈们的工作环境与生活状态,聆听了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一件件展品,一幕幕场景,唤醒了孩子们的爱国情怀,使他们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此次瞻仰革命旧址,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革命历史,红色基因深植血脉,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通过每一次课外实践活动,每一次情感熏陶,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提升,思政教育也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强化教师素质 坚守初心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指出,立德树人对于党的事业延续和国家未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任何时刻,我们都必须坚守为党培育人才的初心,不改为国培育英才的坚定立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除需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外,还需具备坚实的政治理论素养。应提高政治站位,与时俱进、持续学习、以身作则,方能在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发挥引领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应避免空洞的说教和机械的政治理论灌输。这需要语文教师具备强烈的思政意识,在教学实践中始终高举立德树人的旗帜,深入钻研教材,精准把握学情,创新教学方法,探寻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与滋养,确保思政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真正深入人心。

在当今社会,教育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思想道德的培育。因此,将语文学科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正是一种极具诗意的教学方式,也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深入思考和实践的方向。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所包含的不仅仅是文字和语言,更是人类的思想、文化、道德和价值观。这些内容,正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这个时代,面临着“双减”政策的实施,这是对教育的一次深刻改革,也是对语文教师的一次挑战。我们需要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发掘和深化其中的思政元素,以此来培育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人。成风化人,润物无声。语文学科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正是这种理念的最好体现。通过阅读一篇篇优美文章,品味一首首动人的诗歌,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语言能力,更能让我们在无形中接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语文学科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我们需要在教学中,通过课程的深度融合丰富小学语文的教学形式,开辟思政教育的新途径,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