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绸都育英才 科技传承赋新篇 ——吴江盛泽中学文化历史沿革与科技特色探索

吴春良
2025-07-03


在丝绸之都盛泽的土地上,有一所学校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繁华,她就是吴江盛泽中学,江苏省四星级高中。自1943年建校以来,吴江盛泽中学以培养出众多优秀的人才而蜚声江南,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与科技特色,书写了一部厚重的教育篇章。

一、八十余载办校路,根植绸都育英才

(一)追溯历史渊源,寻根丝绸文化

盛泽自古就以发达的丝绸织造和繁荣的丝绸贸易闻名遐迩,有“丝绸之都”的美称,工商业的繁荣、思想的开明使一批有识之士看到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抗战期间,因社会动荡、交通不畅,学生外出读书十分不便,盛泽工商各界人士集资筹措,1943年7月20日,成立校董事会,推举洪鸣韶为董事长,礼聘马蜚英为校长,学校就此诞生。1958年,学校增设高中班,后逐步开始面向全县招生。1992年,被列为吴江市重点中学,后异地重建。1999成为江苏省重点中学,后晋升为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2019年,学校在原址基础上启动校园改扩建工程,分三期进行建设。2022年,学校改扩建工程顺利完工,校园文化建设同步完成,校容校貌焕然一新。

八十载筚路蓝缕,万千人圆梦盛中。盛泽中学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两度易地新建,经历三个重要发展时期,形成了优良教学传统和现代办学理念。学校以“建设生态化特色校园,打造精致型苏南名校”为愿景,以“生态教育”为特色,构建“绿色和谐”的校园生态环境、打造“生长生趣”的生态特色课堂、构建 “自信成长”的生态德育体系,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稳步推进课程改革,聚焦学习品质,提升教学质量,已经形成了以“生活、生趣、生命、生长”为内涵的“生态教育”校园文化。

(二)丝绸文化底蕴,传承盛中文脉

在历史的长河中,吴江盛泽中学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办学特色,以丝绸文化为底蕴,注重科技教育,致力于培养综合性人才。这种特色不仅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也反映了盛泽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

丝绸文化是盛泽中学的一个重要特色。“蕴丝绸文化之气,显生态教育之功”。学校依托江苏省“生态丝绸文化”课程基地,精心打造了生态丝绸文化校本课程,使丝绸文化品质内化为学生的良好素质、丰富学识和文明行为。目前相关校本课程已经形成校本课程体系,共含八大课程,分别是:“丝之语”、“丝之绘”、“丝之影”、“丝之品”、“丝之绣”、“丝之创”、“丝之源”、“丝绸文化传习与寻踪”,已形成五本校本教材,分别是:《绸都雅韵》、《地面沉降与绸都生态》、《盛川文宗》、《丝路记忆·人物春秋》、《衣被天下·丝韵盛泽》。生态丝绸文化校本课程“文化研习”活动每年开展,课程相关的社团众多: 丝茗茶道社、丝语记者社、丝韵舞蹈社、丝馨书画社、丝熠科普社、丝粟集邮社、丝源青年志愿者、社丝慧校园电视台等。

唐氏助学义举,传承盛中文脉,这是盛泽中学独特的办学特色之一。唐氏家族不仅在经济上给予学校大力支持,更在精神层面上为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代盛泽名流、实业家唐炳麟先生曾任学校校董,并捐书2千多册成立“炳麟图书馆”。其后人唐仲英先生更是为学校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捐资50万美元易地重建图书馆,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依托丝绸文化,发展科技教育则是盛泽中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开展各种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同时,学校还积极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二、生态化特色校园,科技传承赋新篇

八十年风雨历练,盛中人上下求索。以生态教育特色理念为引领,依托绸都盛泽的地域特色文化,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学校逐渐形成丰富、多元的科技课程,成为我校改革创新的亮丽名片。2021年,我校以获评“江苏省计算机科普教育基地”和“江苏省青少年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为契机,成功申报了苏州市“STEAM科创教育”课程基地,这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主的科创类课程基地,2022年本项目在市级视导中获评“优秀”。

(一)生态兴校:扎根乡土的文化传承

90年代中后期,由于现代丝绸及纺织产业的特点,盛泽自然环境每况愈下,社会经济的强劲发展却带来环境质量的急剧下滑。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等社会发展中的矛盾被无形地引入课程,逐渐成为学校独特的课程资源,沉淀出“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的科技教育”的课程特色,由此开创了科技与人文相统一,传统与现代相融合,传承与发展相促进的学校发展新局面。

为了能积极合理分析“丝绸文化”与现代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为“科技教育”寻找理念支撑与文化依托,学校在课程实践活动中发现传统的丝绸文化对于教育的意义,我们将地方历史与文化内涵融入教育,诞生了一些列校本课程,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生态丝绸文化”的概念。课程设置具体层次关系与达成目标如下图:

聚力课程建设是我校推动“生态教育”特色特色发展的重点。学校从文化建设、学科发展和科技探索三个方向探索“生态教育”课程体系,并成功申报了“生态丝绸文化课程基地”(省级)、“现象教学课程基地”(苏州市级)、“STEAM科创教育课程基地”(苏州市级)三个课程基地项目。

(二)现象教学:生态延展的教学范式

“生态课堂”就是在常规课堂上展开面向真实生活和现实世界的“学习”。遵循“生态课堂”理念,我校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孙四周老师提出“现象教学”主张,以此引领学校课堂教学变革的实践。2019年,学校创建了苏州市级课程基地“数学学科现象教学”课程基地,这也是我区第一个学科教学类的课程基地,本项目2021年的市级视导中获评“示范”等级(最高级)。

继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规划课题《“用数学现象启发问题意识”的课堂教学》结项后,我校又成功申报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生活教育视域下“现象教学”的基本范式研究》和省中小学教学研究专项(第15期)课题《学科育人视域下现象教学引领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2020年,“现象教学的理论基础”荣获了江苏省第五届(2020)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特等奖;2021年,“常规课堂中的现象教学:理论架构与实践探索”获江苏省基础教育类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我校出版“现象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专著4本,案例集5本。现象教学全学科已经深入展开,覆盖所有学科,中国教育报、省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现象教学进行了报道,现象教学在区域内也产生较强的影响力。

(三)科技育人:面向时代的办学追求

将“生态”文化与核心素养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相融合,将“生态”文化与科创精神“理想与智慧,超越与创新”相辉映,我们在“生态”底色上加入了“科技”与“创新”的元素,催生出学校发展的新思路:在生态教育理念下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开展“科技教育”。

“科技教育”特色曾是我校传统特色项目,有较好的基础和传统建设优势。我校的科技教育活动呈现主题化、系列化和阶段化的特点:每年9月,开展全体学生参与的主题科技节系列活动;每年10月,开展科普教育进校园活动;每年10月-11月,成立科普教育小分队,参观东纺城等具有地区特色的科普教育活动。我校科技社团数量较多,如:智能机器人社、航海模型社、无人机社、创新发明社、3D打印社等,学校每年都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课外活动,并组织优秀学生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类比赛,获得成果丰富。

特色发展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文化无声育人,盛中校园以生态丝绸文化课程基地“一场四馆”为核心彰显生态美、和谐美;特色发展推动课程丰富完善,形成能够链接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盛泽中学具有生态科技特色的“STEAM”课程体系;特色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特色建设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增强了课程改革内在动力;特色发展促进学生品格提升,特色建设致力于培养自信成长、个性突出、开拓创新、和谐发展的“盛中人”;特色发展助推学校内涵建设,近年来,学校获得了多项综合荣誉,发展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得到宣传与推广。

八十余载办校路,根植绸都育英才。吴江盛泽中学,这所见证了历史沧桑与繁华的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将继续秉承着““建设生态化特色校园,打造精致型苏南名校””的办学愿景,以生态化特色校园为引领,以科技传承赋新篇,培养出更多具有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盛泽的土地和未来的世界,贡献出更多的力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