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出台,劳动正式成为一门国家课程,在一到九年级全面开展。阜康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一至六年级开设劳动课程,每周不少于1课时。阜康市一小教育集团将劳动教育视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劳育模式,点亮五育融合,发展学生素养”的育人策略。为达到劳动教育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效果,我们在实施中努力做到:
一、聚焦学生劳动教育价值观,构建“仁智”劳动课程体系
坚持培根铸魂、启智润心、锻造能力的劳动教育本质,学校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根据学生经验基础和发展需要,以劳动项目为载体,以十大任务群为单元,以学生经历体验劳动过程为基本要求,构建覆盖四类劳动、学段进阶安排、有所侧重的课程结构。分学段建立由自理劳动课程、服务劳动课程、生产劳动课程与创新劳动课程构成的“仁智”劳动课程体系,共计12个类别的课程。
“学习型劳动课程”是让学生能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自立自强,掌握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生活技能;让学生了解职业、主动探索职业发展方向、尊重劳动并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实践型劳动课程”是让学生利用知识、技能、工具等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现代服务业劳动中强化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创新劳动课程”是在劳动课程的基础上,着力于学生创新精神、创美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突出解决挑战性问题的创造性能力和生命个性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精心选择具有典型性的劳动项目,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接受劳动锻炼,掌握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尽可能深度挖掘劳动项目的实践育人价值,让学生经历“创设劳动情境、产生劳动需要—教给劳动方法、进行劳动探究—设计劳动方案—开展劳动实践—获取劳动成果—对劳动经历和收获进行反思和评价—运用所学所历进行劳动创新”的全过程,从而获得相关劳动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对榜样激励的所起到的劳动观有较全面的认识。
二、聚焦劳动与学科融合,整体提升劳动课程品质
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融合,是“仁智”劳动课程实现知行合一的内在要求。加强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将劳动教育与艺术、数学、语文、科学等多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以真实问题驱动,精心设计项目化劳动课程,通过项目式跨学科实践,让劳动实践深度化,真正体现了真情景、真劳动、真体验、真感悟的过程。
1、落实任务群,构建实践为主的劳动课程
学校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劳动老师为各年级学生设计了家庭任务清单,利用家庭便利的劳动环境,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习惯,同时也增强亲子之间的互动,学生通过参与家务劳动,体会家长的艰辛,做一个爱劳动、懂感恩的孩子。
2、建设劳动实践场所,劳动教育有宽度
为保障劳动教育的持续发展,学校建立和开发了多个劳动场所。我们以蒙正园、以乐动手实践基地为基础,校内新疆野生植物种植基地、以蔬菜种植,花卉养植、中草药种植、动物养殖、谷物种植为内容,把劳动课堂搬进校园,让学生参入种植、管理等农事活动,学习了解农具的用法、掌握农作物的管理常识,引导学生双脚踏进泥土中,根植自然田园。实现学科融合,落实劳动教育核心素养。
3、实现学科融合,落实劳动教育核心素养
学生经历劳动过程就是经历丰富的生活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不同学科的老师主动和劳动科组联合起来,开展场景学习和跨学科融合教学。
(1)课程与学科融合
科学老师带着学生在蒙正园观察植物,了解不同植物的特征和生长周期,美术老师带着学生到蒙正园写生,把蒙正园的菊花画出来,剪出来。数学老师让学生测量大蒜生长的高度,利用数据学习统计知识,通过举办图书跳蚤市场,让学生担任销售员的角色,体验商品采购和销售的过程。英语老师指导学生在整理收纳的情境中学习英语。
(2)课程与活动融合
阜康市第一小学结合重大节日,有机将艺术教育、体育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每年5月我们学校会举办劳动周,在劳动周活动中,将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展示,同时通过游园的方式让孩子们体验学校开展的各式各样的劳动项目和特色项目,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到劳动中,感悟劳动的价值,体会劳动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学校发挥学生主人翁意识,通过设立班级、学校“职业体验”岗,先后利用学校值周、班级值日区、班级植物角、等场域,组织学生开展服务性劳动项目,建构以习惯养成为主的“家园百岗”德育习惯培养体系,激发学生积极的内心体验,自主养成好习惯,实现全面和谐发展。
学校还结合各级各类活动,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劳动成果展示、劳动技能竞赛,全面客观地记录学生参与课内外劳动的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
三、聚焦劳动教育家校协同,形成劳动教育联动常态
建立了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联动机制,学校充分利用劳动清单,依托劳动日、劳动周、劳动月等契机积极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班级依托微信群、公众号等平台,在家校互动、展评成果、榜样示范中更新和提升家长劳育理念;教师结合教学盘活家庭劳动教育资源,鼓励学生“日行常事”“周行孝事”“月有一技”“年有一能”,使劳动教育体验常态化。他们走进烈士纪念馆,参观博物馆、科技园、参加志愿者活动,通过亲身体验感受自己担负的责任,树立了坚定的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
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挖掘社会资源,建立多个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为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创造条件,将劳动教育内容拓展、延伸。
四、聚焦师生成长多维评价,拓宽劳动教育深度广度
采用多维度评价,鼓励学生在劳动中获得幸福感、成就感,看见自己的成长。劳动教育就是要培养“手中有活、眼中有光、心中有爱”的孩子。
1.注重过程性评价。每一节劳动课我们都会对学生的劳动成果和劳动所得进行分享,组内还会相互评价,找到组内的劳动榜样,讲述他们的故事,利用星级评定方式.既让学生学会自己对自己劳动的真实评价,也让组内成员学会相互欣赏和鼓励,鼓励学生学会诚信劳动,真实的审视自己。
2.强化终结性评价。将劳动素养评价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养评价范畴,提高学生和家长对劳育的重视。
在一小,学生们快乐地劳动着、体验着、成长着,他们开阔了视野、经历了美好……学校也将继续构建深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劳动教育课程内涵,让“自主、探究、创新”成为一小仁智学子独特的劳动基因,找寻到开启幸福人生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