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突出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地位,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作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战略部署。
陶行知先生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师生有了共甘苦的生活,就能渐渐的发生相亲相爱的关系。”这句话一直警醒着我们,教育是人学,是塑造人的心灵艺术,而要教育人、塑造人、发展人,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必须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明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出: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五育并举”,注重全面培养。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
具体到基层学校,本人认为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一定是明确学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力军。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一定是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倾听孩子的需要,助力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必须要有科学且丰富的教育观、管理观、课堂观、家校观。
教育观: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领导,首先是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让每一位孩子都得到自身最
好的发展,这应成为学校的办学宗旨。以劳动教育和美育为例,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为充分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在永乐小学,校外学校通过小学生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和劳动基地,通过职业体验,蔬菜种植等方式开展“劳动美”实践教育;校内广泛开展先进劳动模范事迹学习宣传实践活动;在家倡导学生积极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多渠道并举开展劳动教育。同时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首先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其次广泛开展各类校园艺术活动,如国画、戏曲、书法、非遗进校园活动,一年一次的校园艺术节。“童乐谷”绿色综合测评是学校落实五育并举工作的一大特色。利用“看图说话”“图形摆放”“运动达人”等学生乐于参加的游戏项目开展测试。教师依据学生参与活动时的语言、思维、仪态等给予等级的评价。活动以绿色、多元评价为抓手,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一系列活动和课程的开展,让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不再只是口号,而是真真实实的落地生根。
管理观:保持共性、接纳个性
永乐小学的校风是“平等 包容”。这样的校风是有温度的,它倡导的管理观是和谐与稳定的,又是自由与创新,即包含“成人之美”“美美与共”,又体现做好“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平衡,在保持共性的同时允许个体有独特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在永乐小学,“青蓝工程”为年轻教师提供专业成长的指导平台;请进来的专家讲座以发展教师教学智慧为中心,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走出去的培训活动,以拓展视野提升专业素养为目的,支持教师不断发展;每年的教科研项目申报,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自主组建项目小组,自发形成研究团队;每年的教师研学活动以教师身心保健和团队和谐为落脚点,不断提升团队凝聚力。
在引领教师发展中要一方面允许教师可以似绿叶般平凡而质朴,另一方面鼓励教师踊跃进取,独秀一枝!
课堂观:自然生成、多元共存
在全面实施“双减”的大背景下,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要关注儿童生活,顺应儿童天性,追求自然生成、多元共存、师生互进、和谐高效的课堂境界。通过加强三方面研究:一是要加强备课、上课、评价等常规教学建设,努力做到教师教、学生学、课后评相一致;二是要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向课堂40分钟教学要效率;三是要坚持“精心选题、课前先做、课后全批”原则,对作业布置加强研究,做到“减负不减质”,来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尤其在作业设计方面,一是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每年的基础教育作业设计大赛,以赛提质,二是学校积极组织学习获奖的作业设计作品,学习优秀,提升自我,完善课堂。教师依据学情,通过选题、改题、创题来设计作业。从“预设性作业”走向“动态生成性作业”,理顺预习性作业、巩固性作业、探究性作业、拓展性作业之间的关系;挖掘作业文化育人功能;重视作业对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及全面成长发展的作用,变“事后监控”为“事前提醒、服务”。
其次是不断丰富课后服务课程,精心打造特色课后服务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一是要开设科技、体育、艺术、劳动等方面课程,促进学生走班上课,丰富学习生活;二是不局限于“1+X”模式,要积极探索多种模式,不断提高学生课后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永乐小学正在开展的陶艺课和轮滑课,就受到了全校孩子们的广泛欢迎,其中轮滑班多次在省级比赛中斩获佳绩,陶艺课程在安徽新闻中展播。
学校还创新开展“童乐谷”七卡争章长效活动。“争章”即是在集齐指定的七张卡后,获得一枚“一星章”。结合学校实际,队员们在获得“一星章”的同时,少先大队还为其配发学校吉祥物一个——“永永”或“乐乐”。“七卡争章”切实发挥奖章激励在增强少先队光荣感中的积极作用,构建了人人可行、天天可为、阶梯式成长地激励体系,为少先队员提供了全面发展的绿色通道。
家校观:家校共育,携手同行
“家校共育”是以家校密切交流合作、凝聚教育合力为立足点,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新时代教育模式。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家庭教育已不单纯是一个家庭的事情,而是国家未来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也为学校发挥主导作用提供了强力支撑。
针对家庭教育的突出问题、亲子关系等家长关心的热门话题,永乐小学邀请专家通过专题讲座形式及时为家长答疑解惑,提供高质量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得到了家长的普遍好评。
创新开展活动,凝聚家校共识。永乐小学在传统的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活动基础上,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开展“教育叙事比赛”“我的家风故事”“家长进课堂、食堂”“优秀家长育儿经”等一系列家校共育活动,让家校凝聚力越来越强,家校协作已经成为一种教育自觉。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事关千千万万少年儿童成长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静心教书,潜心育人,让学生们“仰望星空 追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