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是家校社共育的凝聚。习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我校致力于“和悦”教育,以“和”修身,也正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我校深刻认识到,在新时代背景下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内涵式变革,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根育人的根本任务。
一、健全机制,加强管理
我校为完善学校主导的联席共议机制,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校长马艳萍为总负责人、家委会组长及学校骨干教师为成员、法治副校长、科技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及校外辅导员为顾问团队的家校社联席共议工作委员会定期开展家校社共育研究,同时进行顶层设计,整体建构共育工作模式,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长出来的方式开展家庭教育师资培育,专业引领和指导工作。为完善协同育人的评价导向机制,我校以《张掖路小学家校社共育工作评价办法(试行)》引领,推行“以评促建”的工作体系。通过“三化”评价指标具体化,每月考核时效化,评价结果可视化等举措推动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为完善社会资源的集聚共享机制,我校积极响应政策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家庭与社区的实际情况,主动寻求相关部门、单位的配合,与城关区人民法院、城关区健康卫生所、张掖路派出所、陇西路社区、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西北民族大学等部门和高校形成了亲密无间的协同联动体系,构建家校社共同体,通过聚合资源,多方发力,创建更多家校社育人平台,推动工作走深走实。
二、组建团队,提高能力
我校建立“家校社”讲师团队伍,积极建设家长学校,吸纳社会各界专家、本校不同学科教师、家长群体中有专业特长者组成“家校社”讲师团队伍,定期对全校家长进行分层面、分主题的培训,切实更新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一是面向家委会群体的指导培训;二是面向全体家长的集中培训;三是面向不同年级家长群体的分层培训。建立“家校社”助教、督教团队伍,以社会各行业专业人士、优秀家长和关工委“五老”工作人员为主体的助教、督教团队伍,面向全体学生开讲,让他们成为专题讲座、艺术节、社团课程、校外基地活动课堂的主力军。同时,督教团队定期走进课堂听评课,从家长、孩子的角度丈量课堂学习的成效,以此实现三方深度融合,形成育人合力。建立“家校社”护学团队伍,建立了一支由家长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片区责任民警组成的护学团队伍,除了入校时段,每逢学校举行重大活动,护学团成员都是重要安保资源,让学校、家庭、社区形成一张和谐的教育网格。建立“家校社”心育师队伍,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入到家校社共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引进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协同学校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及班主任队伍建立家社心育师队伍,探索以点带面,家校社心育联动的心育模式,全方位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力争培养心灵美的发展中的人。
三、开设课程,全面发展
我校围绕认知提升、习惯养成、情绪管理、品格发展、社会适应、家庭关系六个方面,以“面上铺开、线上深入、点上突破”的原则设计课程,构建全学段、全学年的系统性、实操性家庭教育课程,推进“和悦”教育。我校开设“家长讲堂”课程,邀请家长中各行各业的佼佼者走上讲台,为学生讲授课外的知识。我校借助学校“海量阅读”课程,以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载体,一是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读学校推荐的整本书,了解儿童的世界;二是设立亲子书社,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亲子读书交流活动;三是开展“晨诵午读暮省---月小结、月交流、月展示、学期沙龙”、读书节、整本书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让师生亲共读共写,促家庭教育水平提升。我校打造了一系列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亲子体验课程,每学期一个主题,由家委会主导策划,制定安全预案,发放家长意见征询单,组织开展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增长见识、磨练意志、培养品质,拉近师生亲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包容。依托我校“和悦”课程,围绕“年、月、日”课程内容,开设以“亲子游戏”为主要内容健体适能“日”课程,弥补了家庭中忽视学生体能的倾向;开设全员运动会、亲子运动会“年”课程,让孩子和家长在竞技运动中体验参与快乐,学会合作。同时我校的“开学礼、开笔礼、升旗礼、毕业礼”“四礼仪式”课程也是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创办活动,凝聚合力
我校落实“3344”家长督学制度。建立家长督学“三级管理”,赋予家长督学“三项职能”,履行家长督学“四项权利”,开展家长督学“四进活动”,走进班子看管理,走进活动看成长。“开学第一课”家长会。创新工作思路打破常规,老师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全面发展与成长,让家长了解学科教学特色及意义,携手培养孩子健康、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塑造他们阳光的性格品质。为持续深化家校沟通,不断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携手的“融教育”格局,我们组织领导班子及教师全部走出校门,走进家庭,对全校学生逐一进行不同形式的家访。通过广泛的家访活动,了解学生成长环境、在家表现、家庭氛围、家庭结构、亲子关系等,向家长宣传学校发展及“双减”工作落实等情况,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促进法》,明晰家校之间的职责,听取家长的意见、建议,和家长一起分析孩子心理、品德、学业上的问题与原因,寻找办法,共同制订帮扶方案。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讲话精神,让好家风可触可感可知,我校开展了“寻家族文化根”系列活动。学生和家长在寻姓氏来源、谈家族名人、聊家风家训、绘家谱亲族、思祖训传统活动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意识到家风家训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等,从而帮助每个家庭建立起“我的家族文化观”“我的好家风家训”,传承家族文化,整体提升家庭素养。我校发挥榜样示范引领的作用,开展典型案例评选活动,以评促发展。更新父母的家庭教育理念,提升家庭教育整体水平。因学校场地狭小,为克服活动室严重不足的短板,我们积极利用有效社会资源,建立了六个基地,定期开展实践活动。让社会实践基地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成为教师的第二讲台,成为父母的第二舞台,从而让社会资源更充分更稳定地发挥效用,拓宽家庭教育的空间。
五、取得成效,总结反思
我校探索实践,盘活资源,深耕家校社共育“过程链”,提升了学生素养;提升了教师课程研发力、执行力、沟通力和协调力;转变了家长认知,赢得了家长支持;融洽了师生亲关系;实现社会资源的融合;推动了家庭教育生态持续向好;家校社共育链更为紧密,学校“和悦教育”底蕴更深厚。相信在因“和”而“悦”,“和”而达“悦”,以“和”达“悦”的教育路上,我校开阔办学思路、放宽办学视野,家校社携手,就一定能在小空间里办大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在家校社共育的道路上,我们迈出了坚实的一小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信任困境、沟通困境、合作困境和组织困境,同时,直面近年来少年儿童犯罪低龄化等现象,也引发了我们的深思:一是家校社联动机制发力“不足”。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形成的教育合力始终不强大、不全面、不持续,管理机制和交流合作机制还需完善;二是角色“错位”。家校社三者的角色“错位”,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功能往学校转移;三是育人观“偏离”。学校教育被“分数论”掣肘,社会教育被商业利益绑架,家庭教育被社会教育机构绑架;四是理解认同还“不够”。因教育观念“落差”,导致社会、家长对发生在学校里的非故意性伤害事件容忍度、理解度太低;五是协同育人生态“局限”。教育空间狭小,资源有限,协同育人力量不够,教育生态受限;六是舆论“以点带面”。互联网、媒体舆论快速发酵、传播,带来的负面影响,给教育造成一定地困顿。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
我校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全面掌握并向家长及时沟通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情况,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同时依托社会育人资源,联合开发社会实践课程。打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