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及其它有关专门文件精神,以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为基础,努力适应新时代中学生心理发展新特点、新要求,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助力“双减”政策落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已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有计划、按步骤、分学段、讲层次,利用关键时间节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新生入学心理适应主题教育、精神卫生知识主题科普宣传、团体心理手语舞比赛、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生命主题教育、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中高考考前心理调适暨心理素质拓展、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以及心理社团活动等,有力促进了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现综述如下。
问题提出
我校是一所完全中学,生源一般,初、高中生有很多是留守学生,甚至来自单亲家庭,其中一部分孩子进取心不强、逆反心理重、对学习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基于这种现状,在大力落实“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我校开始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施路径,切实优化心理健康服务,有效疏导、破解学生的心理障碍,着力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全体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主要措施
一、健全专门组织机构。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总支书记、校长任组长,其他有关行政人员参加,统筹、规划、协调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设立专门指导机构校学生发展指导中心,遴选并确定专人负责,聘请8位校外有资质的专业人员担任学术指导,具体指导、策划、组织并管理全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整合校内富余师资,聘任7位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并定期加强专业培训,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完善心理辅导室设施及功能建设,安排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轮流值守,及时为有需求的师生提供暖心陪伴与专业疏导。不仅开通了学生心理咨询服务热线和邮箱,还在各班级增设了心理委员,定期接受培训,专门负责收集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信息,掌握班级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敏锐观察并及时记录班级同学的心理变化动态。在学生心理现状研判、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中,心理委员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定期启动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以培养积极心态、成就幸福人生为主题,旨在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塑造积极心理品质。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组织学生观看江苏教育频道原创品牌《成长》和《凡事讲礼》两个栏目,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成长》和《凡事讲礼》两个栏目进入我校课后服务内容,让同学们学好文明礼仪、心理健康知识,成长为一名文明有礼、心理健康的学生,打好人生的精神底色,做新时代好少年。在每年的世界精神卫生日,定期开展精神卫生知识科普暨师生心理健康促进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心理健康促进专题论坛,邀请池州学院、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等高校专家学者以及其他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代表参与研讨。
三、组织心理素质拓展。 通过一系列心理拓展活动,包括异掌同声、抓乌龟、激情节拍、学会微笑、记录三件好事、引导冥想练习、励志手语舞以及其它心理拓展游戏活动,引导学生们参与、体验、分享、调适,培育积极心态,增强抗压能力。 活动中,辅导老师还结合视频资源、示范指导、练习活动介绍了一些常见的减压方法与技巧,激励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要勇往直前,不断超越自我。此外,心理辅导教师还与体育教师合作,利用体育课及课外活动时间,积极开形式多样的室外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四、强化考前心理辅导。中、高考成功是实力和心态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成功的因素中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考试中的心理状态”和“考试前的心理状态”,强调考前状态的调整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到学习的效率,以及最后迎战中、高考的状态。为此,我校定期举办中、高考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广大考生学会如何正确看待考试,学会感知和调控自己的状态,减少焦虑,释放压力,增加应对的方法,增强心理能量,让学生能够以良好的状态和积极的心态备战中、高考。
五、开展心理社团自助。我校于2020年9月成立第一届心理社团,精心遴选并培训社团指导教师,定期招募并及时调整社团成员。心理社团主要从事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宣传,开展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活动,维护和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由学生自主管理,助人自助,共同成长。其宗旨是积极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中间的影响,协助社员解决自身遇到的心理问题,学习朋辈心理辅导的技巧。我校心理社团成立后,扎实开展各项活动,如:积极组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定期开展心理素质拓展活动,举办团体心理手语舞比赛和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加强校内外交流,并做好社区服务工作等。
六、实施积极教育赋能。我校自2021年初开始探索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积极教育课程,在起始年级实施积极教育系列课程,着力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终身幸福能力,旨在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之预防功能,自课程实施以来,受到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先后举办《建立品格优势与美德,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培养积极情绪,拥抱美好人生》、《善用习得性乐观,激发生命的潜能》、《塑造成长型思维,成就更好的自己》等积极心理学专题讲座。定期开展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主题涉及减压练习、感恩教育、积极情绪、人际交往、应对挑战、成长型思维等。科学实证研究已充分表明,实施积极教育,不仅大大降低了消极情绪以及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同时还有效提升了主观幸福感,对于预防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也起到积极保护作用。
七、促进专业团队成长。定期组织班主任、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精心选派教师参加高、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优质课评选活动。统筹安排各年级心理健康公开课活动。我校心理辅导团队在专业培训、优质课评选、公开课、团体辅导课、社团指导、科普宣讲等活动中不断学习提高、获得成长。如我校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吴文琴、张庆霞等在市级心理健康活动优质课大赛、省级心理健康活动优质课大赛团体赛、个人赛中获奖,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苏学英在第一届安徽省青少年心理发展大会上获得“2023年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八、指导家校教育融合。为了加强家校联系,促进家校教育融合,定期举办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论坛活动或者专题培训。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青少年出现哪些情况可能预示患有心理障碍、青少年的哪些思维行为模式容易形成心理问题,并提供临床的真实案例,具体解析、改善不良心理状态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积极健康的心理学知识更好地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阐述,现场与参会家长友好互动,解惑答疑,并组织家长进行心理减压体验活动。
八、推进课题研究转化。我校先后申报两项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其中《普及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对策研究》于2013年9月结题,《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于2016年7月结题。2020年我校心理辅导教师苏学英申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指导师认证项目《积极教育在初中生中的应用》,经过项目理论培训、研究实践、报告撰写、认证答辩、职业伦理考核以及基础理论考试,经有关专家综合评定通过考核,最终获得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指导师认证资格。2021年苏学英老师以第二作者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教育研究与实验》(2021.3)发表研究论文《流动儿童感知学校气氛对学习投入的影响: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P92)。2021年12月,我校签约加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发起的“积极教育百城计划”项目研究,结合教育实际推进相关课题研究成果转化取得一定成效。在第一届安徽省青少年心理发展大会上,苏学英老师撰写的研究论文《探索积极教育,助力“双减”落地》在优秀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评选中评定为二等奖。
十、扩大社会传播影响。我校微信公众号定期刊发校内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报道并普及相关科学知识,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送相关工作信息,并通过贵池区人民政府网、宝地贵池微信公众号、池州市教育体育局微信公众号、池州日报等官方媒体以及今日头条、抖音、微信视频号等自媒体平台广泛传播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信息,以此提高社会知晓度以及扩大此项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十一、借力校际交流推广。我校积极组织校际交流活动,安排心理辅导教师苏学英先后赴城区学校如贵池区月亮湖初中、人民路小学、绿地小学,农村学校如贵池区乌沙中学、刘街中心学校、里山中心学校,开展积极心理学科普活动,大力推广积极教育理念,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教育成效
实践表明,我校将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与落实“双减”工作同频共振、协调推进,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2022-2023学年度,我们在部分年级开展了3次积极心理品质测评活动,测试结果显示,孩子们能够适应发展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拥有正常的调控能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案例获得第三届安徽省中小学优秀德育实践案例评选二等奖。近几年来,我校各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包括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齐头并进,在全区教育系统综合目标考核中名列前茅,连续两年取得综合目标考核一等奖等次。2023年6月我校获得清华大 学心理健康课题组表扬信鼓励和肯定。在2023年10月14-15日召开的第一届安徽省青少年心理发展大会上,我校获得“2023年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荣誉称号。
未来展望
我们将着力推深做实校园及学生安全管理举措,多措并举持续强化学生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全力落实常态化工作机制,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纳入校本课程管理,确保初高中起始年级开足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贯穿到各学科和各类课程教学中,将劳动教育、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贯穿全科全类型课堂教育。充分借助有关教育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快速构建科学系统的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障体系,逐步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