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雅教育承古韵 文化深耕育英才

2025-07-01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每一所学校都是一方独特的文化沃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与梦想。我校秉承“传承优秀文化,实施儒雅教育”的核心理念,深耕文化土壤,致力于打造一个既充满历史底蕴又焕发时代新貌的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坐落于全国八大海岸线之一,历史文化名镇——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崇武镇区中心,学校所在村——崇武镇潮乐村,是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前身为1926年由邓柏松创办的崇武公立女子小学校,迄今已有98年,学校几经风雨,近百年的筚路蓝缕、栉风沐雨,不负时光,踔厉前行,2001年9月搬进新村校区。2006年5月,经崇武镇政府提议,惠安县教育局批准,学校更名为“惠安县潮乐实验小学”,隶属惠安县崇武中心小学。

通过深入挖掘和融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我们不断探索与实践,以期在学生的心中播下文化的种子,滋养他们成长为博学多才、温文尔雅的栋梁之才。

书香校园育儒雅   六化工程映新颜

学校全力推进“书香文化校园”建设,近十年来,积极筹措资金,精心打造“校园文化”硬件设施,包括庄严的“孔子塑像”、梦幻的“‘梦想·天空’校园雕塑群”、镌刻着校魂的“校歌及三风一训石刻”、激励人心的“强国复兴有我”公益景观、洋溢着书香的“儒雅·书韵”雕刻、蕴含智慧的楹联文化墙、温馨的红领巾楼道书吧、趣味横生的灯谜文化墙、主旨引领的“潮生因海阔、乐在有书香”灯饰文化,以及充满生机的“春潮”乡村少年宫文化阵地。这些设施共同营造了“儒雅”文化校园,熏陶着学生,使他们逐渐变得博学多识、温文尔雅。在此基础上,学校围绕“六化”工程,持续加强和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净化方面,学校严格卫生管理,培养师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每周晨检制度落实到位,勤洗手、勤剪指甲、不留长发成为常态;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成为自觉;教室、校园每日清扫,垃圾定点堆放、及时清理,确保窗明几净;桌面、墙壁无涂画痕迹,桌兜、书包整洁有序;地面无垃圾、果核、纸屑、烟蒂;绿化带洁净如新,文化墙面一尘不染。

绿化方面,学校加强绿化养护,确保绿植成活率。校园布局科学规划,花团锦簇、绿草如茵,四季花开不败、常年绿意盎然,让人心旷神怡、如沐春风。

美化方面,学校宣传栏、学习园地定期更新,内容主题鲜明、教育意义深远,版面布局合理、色彩搭配和谐,既展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先进事迹、重大活动精彩瞬间,又美化了校园环境,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

校园交通方面,学校实现道路硬化、四通八达,晴天路面干净整洁,雨天无泥泞积水;值周工作严谨细致,严格执行接送规定;校园车辆管理规范有序,确保校门口交通安全顺畅。

亮化方面,学校墙壁粉刷一新、房屋整洁明亮,校园亮化设施完善,教室、楼道、厕所灯光通明、节能高效,满足了师生工作和生活的正常需求。

文化方面,校园标语内容积极向上、贴近生活、彰显办学理念。走进校园,随处可见崇德、乐学、积极、向上的标语;操场围墙上,体育提醒语栩栩如生;草坪上,宣传牌温馨提醒;花圃里,人性化标语彰显关爱。这些标语和提醒共同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每一位师生都能感受到校园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积淀传薪火   德育实践铸校魂

我们不断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专业特长,解决师资供需矛盾,激发教师参与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兴趣小组,促进师生思想道德建设与技能提升。

校训校风是校园文化的精髓,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我们深入宣传“传承优秀文化、实施儒雅教育”的理念,培养“儒雅、有礼”的学校精神,明确“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乡村优质实验小学”的奋斗目标,以及“以文化人、精细管理”的管理策略。以“儒雅有礼、积极向上”的校训,“崇德、乐学、健体、臻美”的校风,“爱生、奉献、严谨、创新”的教风和“尊师、好学、励志、求真”的学风,时刻激励师生,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彰显学校精神风貌与特色。

依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要求,我们在教师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鼓励教师比师德、比作风、比敬业、比奉献,努力成为社会文明的典范、学生效仿的榜样、家长信赖的朋友。成立家委会,加强家庭教育工作,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每年进行两次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建立辅导、转介及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我们坚持长期开展养成教育,规范学生言行,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如学习、工作、考勤、竞职、教研、安全、奖惩、财务、学籍等,认真组织会议,定期举办制度学习与检查活动,落实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德育教育全过程,以民族精神教育和时代精神为着力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主线,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基本道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注重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通过考核评价、管理人员日检查、周评比、升旗仪式点评等形式,树立榜样,落实行为规范养成工作。依托市级试点乡村少年宫,我们拓展校本课程资源的综合实践研究,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构建“518”活动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闪光点,在实践中挖掘潜能。同时,为纪念明末轰动京城的“诗书画三绝”布衣诗人黄吾野,学校成立了“吾野”文学社,吸引众多师生加入,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学景观。我们通过“文明班级”评选等形式,创建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暗示、自我激励、自我教育,完善自我。班主任在“帮促”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协调任课教师与“帮促”对象沟通,提高“帮促”实效。

我们牢固树立全员德育思想,增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意识。加强校刊、公众号、橱窗、广播站等窗口建设,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健康上网。重视挖掘、保护校内自然、人文历史景观,建设学校荣誉室。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为载体,形成民族精神教育的长效机制,将民族精神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惜时教育、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有计划地组织读书、演讲、志愿者、军训、唱红歌等活动,建立文学、艺术、科技、德育、小记者等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在共同兴趣与爱好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探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文化铸魂育桃李   和谐校园展新篇

学校秉承“传承与创新并重,追求先进育人、个性化与整体性相结合”的原则,精心打造班级文化,美化班级环境,图文并茂,让班级成为师生学习、活动的乐园。

各班根据班级特色,师生共同制定目标、班训、文明公约及纪律、安全、卫生等管理制度,以制度促管理,以良好班风校纪为保障,确保目标和计划顺利实施。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班级设计,共同营造团结、和谐、奋进的班级氛围。

让每一面墙壁都充满生机与活力。各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精心设计教室布置,兼顾共性与个性,打造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通过班训、班风、学风建设等隐性文化体现班级特色,让教室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

学校充分利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及“五一”、“六一”、“七一”、“十一”、“教师节”等重要节日,举办大课间趣味运动会、“恩民杯”年度班级足球联赛、“潮韵”学生篮球班级联赛、“春潮”乡村学校少年宫才艺大比拼、学校文化艺术节及“元旦艺术汇报演出”等文娱活动。通过竞赛活动的开展和作品的展示,丰富和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学校制定《班级文化建设评价细则》,评选“校园文化建设示范班级”,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全方位目标考核内容,作为专项工作给予奖惩。采取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式,对达到规定要求的班级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对表现不佳的班级给予批评。通过定期检查、评价、奖惩等措施,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学校连续多年获得“崇武中心小学教育管理先进单位”“崇武中心小学‘书香校园’建设先进单位”,“惠安县2021-2023年度文明校园”“福建省第二批义务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设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23年11月参加惠安县首届“惠尔康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获小学女子组二等奖、小学男子组三等奖。2023年12月参加泉州市中小学校园足球联赛沿海片区赛获小学女子组三等奖。2024年4月,学校女子足球代表队参加泉州市小学生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并获得“2023-2024学年泉州市小学生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体育道德风尚奖”。2023年10月学校《依托乡村少年宫,打造课后趣时光》课后服务工作案例,是惠安县中小学首个“泉州市课后服务工作典型案例”。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文化为引领,以育人为根本,不断深化学校文化建设,推动校园文化内涵的持续提升。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校园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文化光芒,成为培育新时代英才的摇篮,书写教育事业的新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