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数学越学越有味道,数学很有趣,很好玩,数学就像马拉松长跑,数学学习就像玩游戏机一样快乐。”“我非常喜欢数学,学习数学很开心,数学的味道是香甜的,我已经能够帮助我的同桌。”“我感受到了温暖的味道。我爱刘老师,她的课上得很好,她很温柔,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解题方法。”“数学的味道是快乐的,美好的,它就像一个果子,越努力它就会变得又大又甜。”“数学的味道是百花的芳香,数学的蝴蝶在无边的数学花丛中飞舞。”“我感觉数学是一切的一小半……”也许您不太敢相信,这是刚刚结束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的真情流露和伴着很多拼音的真心表达。这是本人在学生最后一个在校日给他们的“命题作文”——“数学的味道”,提示语是这样的:“亲爱的同学们,祝贺你们一年级顺利度过!相伴你成长的还有好玩有趣的数学和喜欢你们的刘老师。细品数学学习,她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你是否喜欢她?是否品出了她的独特芳香?请你把你感受到的数学味道,写下来吧,可以配图。”这是我继上学期结束后再次以这样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深刻反思。本次表达无论是语言的组织还是思想内涵以及师生情谊方面都较上学期有了质的飞跃。他们不仅对数学学习本身有了更多的收获和感悟,还更多地表达出了自己在数学学习中所获得的愉悦体验和独特感受,他们对数学和对老师由衷地喜爱将成为前进路上不竭的动力,尤其他们将努力与数学学习的果实进行联结,将自己的学习与帮助同桌克服困难进行关联,并将数学与世间的一切进行感知、觉知,都是难能可贵、弥足珍贵的,这或许可以作为本人一年来潜心教书、精心以待、悉心施教的一份馈赠。回首来时路,总结如下几点,供各位同仁切磋。
一、爱数学·爱中学
我常常对新教师说:爱学生就像爱自己孩子一样应该成为教师本能。可以想象,一个不爱学生的教师是怎样的度日如年。看到淘气的孩子气得脸红脖子粗,看到贪玩的孩子恨铁不成钢,一天天板着面孔没个笑容,冷漠和不屑的语气充斥于耳的老师,试问有几个孩子能喜欢?学生不愿意看你的脸,就不会愿意听你的话,进而不喜欢听你的课,这是无声的抗拒和抵御,也是儿童的自我保护,殊不知,这个种子一旦种下,就会扎根,甚至是后患无穷。教师不得知,还以为学生智商不够呢!学生不得知,还以为自己“笨”呢!学生不怨而怨带来了学习动力不足、效率低下。
专家教师非常看重学生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因素,我们熟知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就是典型例子,她的春风拂面、循循善诱,对学生的不吝赞美何尝不是在将爱学生转化成学生爱数学的力量呢!你爱学生,学生才会爱你,学生爱你才会爱你教的学科。学生很简单,很直接,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不会想那么多的未来,他们也不会将自己不爱的后果与未来的发展关联,他们活在当下,活在当下的教育情景里,而这个教育情景首先是教师营造的。
在教育这件事情上,我们一直倡导“以人为本”,难道这里的“人”,教师能置身事外吗?而“人”的培养,教师不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吗?课堂教学无论如何改革,教师都不能因为彰显学生主体地位而轻视或忽视自己的主导作用。学生再自主还需要教师的设计、组织、引导和激励,教师要始终保持清醒并付诸教育行动。而在我看来,教师首要的教育行动就是要学会“爱”,要有爱的意识,爱的能力,爱的智慧等。教师爱得深沉且真诚,学生会敏锐地捕捉到、感知到。实际上,这种爱的表达和传递,也许没那么难,保持微笑的表情,肯定的神态和赞赏的目光以及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有力、有向、有法的指导,潜移默化中学生就会由爱你转向爱你教的学科。我认为师生间流淌的爱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前提和克服一切障碍的利剑。
二、爱生活·做中学
“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和生命的美好”是德国恩雅﹒瑞格著作《最好的教育》一书中体现和践行的教育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的土壤便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将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转化为数学故事或数学问题,就会增强数学的直观性和具体化。本人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融入真实生活中解决真实的数学问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着生活的气息,并在生活情境中玩转数学,看见思维成长。
本人教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图形”时,设计了3个有趣的进阶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充分体验和探究时间,让学生在做中学,以建立起平面图形的表象和三维和二维图形之间想象和转化的空间观念。
学习任务1:观察、辨析活动,感悟知识本质。
首先请学生辨认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物品是什么立体图形,询问学生困惑或拿不准的问题,进而聚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辨析,尤其针对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的识别活动,纠正了看到有一个正方形的面就认为是正方体的错误思维。
针对如何确认接近于正方体却不是正方体的图形问题,是学生发挥想象和才能的有趣问题,确定其“真实身份”的问题,学生展开了充分交流,想到了用手比量、用细绳比对或尺子测量等不同的办法,这样的“较真”经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趣味性。这样的观察和思考经验对学生未来进一步学习长度、面积、体积等度量内容起到了孕伏作用。
学习任务2:从“脚印”到“图形”,深度探究。
教师出示“雪地里的小画家”语文课文插图,体会不同的事物印到雪地上的“脚印”形状是不同的。想象A4纸是一片“雪地”,组织学生用笔描画出手中物品踩在“雪地”上“脚印”的样子。学生纷纷行动,留下了满满一张纸的“脚印”。
与此同时,教师以黑板为“雪地”同步活动,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以及可以留下椭圆、任意四边形等物体的“脚印”描画在黑板上,作为学生接下来观察、归类、概括和认识平面图形的学习资源,将椭圆和任意四边形掺杂其中,有利于学生把握不同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
透过大大小小的图形表象,请学生观察辨析“脚印”的特点,由此感知、概括、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几类平面图形的特点以及基于特点的图形名称的含义。带着对不同平面图形的特点的感知和理解,组织学生回头观察自己印制在A4纸上的图形属于哪类图形,巩固和拓展思维,有效完成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兴趣盎然的探究活动,学生经历了从生活实物到立体图形再到平面图形的神奇有趣的学习、发现的过程。出乎意料的是,有的孩子通过场景想象和不断的描画尝试,他发现长方体或正方体在雪地上可能会留下一条“线”或一个“点”。惊喜于学生的发现,本人带领全体学生体验了这种发现存在的可能性。这样宝贵的活动经验为学生未来认识长、正方体的棱和顶点等内容奠定了一定的认知基础。
学习任务3:聚焦知识内核,再度推进深度学习。
趁热打铁,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脚印”的形状再次组织深度学习。请学生实践探索3个相关子问题,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会留下什么图形的“脚印”?2.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会有几个不同的“脚印”?3.长方体是否会留下正方形的“脚印”?学生兴致勃勃,继续展开深度实践、观察和思考。经过一番研究,学生发现,正方体留下的“脚印”都一样,6个都是正方形;长方体留下的“脚印”不完全一样,有3种不同的大小,有时会留下正方形的“脚印”。这些问题的实践探索对于学生未来感知和学习长、正方体的特征和表面积等内容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
当看到一个孩子准备的学具是包装的三明治糕点时,心生一计,本人将糕点高高举起,请学生想象它会留下什么图形“脚印”,学生的热情再度被点燃,观察和思维的条理性、全面性溢于言表。
可以说,整节课学生一直在做中观察,在做中探究,不断进阶的学习活动将学生踩脚印的生活经验与图形直观认知紧密关联,而聚焦知识的连接处和临界点展开的观察、辨析、归纳等探究活动,促进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爱表现·创中学
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积极热情,在言语、态度和行为上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特别爱展示自我,喜欢分享自己的见解。本人充分利用这个阶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为他们提供舞台和机会。
1.争当小老师的创意活动
我发现一年级学生虽然同龄,但是种种原因,孩子们在完成学习任务上存在着一定差异。面对一些领悟力强,完成速度快的孩子,如何让他们有更多的事可做呢?针对课堂上教师分身乏术的问题,在检查学生完成任务时,决定让先完成任务且没有错误的同学做我的助手,当小老师去协助检查其他同学。这种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为了争当小老师,我发现有更多的同学开始变得专注和高效。于是,我有意提高当小老师条件:一要写得好,二要做得对,三要速度快。这样的要求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准确程度和做事效率,做小老师的经历无疑增强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鉴于学生爱表现的心理特点,暑假期间,针对一年级学生除了一两项实践作业外没有其他任务的情况,为了让学生能持续学习和思考,巩固一年级数学学习成果,继续搭建学生成长平台。我设计了“趣题分享”自愿作业,每天安排两个小朋友来完成,学生自己选题、定题,确定分享内容,家长帮忙录制分享视频,传至“分享群”内,供大家观看学习。目前放假已有20余天,共收到40多份趣题分享视频。毫无疑问,学生在分享前后一定做了大量的准备和反思工作,这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必是巨大的锻炼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2.利用七巧板创编故事活动
一年级下学期有七巧板的认识内容,很多老师面对课后练习题,即利用七巧板创编故事一带而过、草草了事,我却极力放大此项实践活动,设计了长程亲子作业,请家长参与七巧板故事的设计、创编过程,最终完成学生讲故事的视频录制工作。班级学生创编了“火箭飞天”“小山羊欣欣去做客”“小菱形变形记”“小娃娃拜祭先人”等有趣的故事。学生充分利用图形的特点大胆想象,将图形拟人化、形象化,一个个脍炙人口的小故事应运而生。如“小菱形变形记”,讲述了一个小菱形上学路上摔了一跤,头变成了正方形,上学后老师、同学都不认识它了,于是求助树精爷爷,照镜子后把头扭呀扭变回菱形的故事,特别生动有趣。创编故事的过程是学生进一步观察图形、洞察关联的过程,也是学生感受人情世故、深入体察内心情感、高阶思维发展的创造过程,更是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并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核心素养生长的过程,可谓是一举多得。
数学教育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不断依据教学内容,基于育人目标精心设计和积极创造的实践过程,为此,我们一直在探索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