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无逸篇》说:“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的确,没有挥洒过劳动的汗水,没有体味过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珍视劳动的价值。环顾我们周边,因“课业忙”“没时间”“不重视”等原因,青少年越来越少有机会走进“实践的课堂”,“不识稼穑”的现象并不罕见。
其实,关于劳动教育,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之后,关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国家更是多次出台相关文件强调劳动教育的价值,指出劳动教育对学生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养成的重要作用,要求学校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立足于姚哥庄农村学生特点和本地产业链,高密经济开发区小学将劳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落实习总书记一直提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中国人的手里精神,以增加孩子的粮食安全教育和忧患意识教育为主线,以“少年农学院”为主阵地,以劳动项目为载体,融合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和科学课跨学科课程,构建了以大劳动课程为切入点的跨学科融合课程,全面培养勤快、俭朴、本色、坚韧的新时代好少年。
一、挖掘本土文化,构建跨学科融合课程
新课程标准要求从2022年9月1日劳动课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并且新课标要求跨学科融合课程达15%以上。姚哥庄镇是非遗文化“石磨牌”火烧的主产地,孩子们打小就跟随着自己的爷爷奶奶在家种麦子、用石磨磨面粉、做火烧长大的。故而,经济开发区小学有着开展劳动教育的天然优势。
从书房到厨房,从教室到坊间地头,从云端到现实,经济开发区小学依托姚哥庄农村学生特点和本地产业链,秉承“合以致远 乐以生慧”的办学理念,经过多方筹措资金,开垦8亩地,倾力打造了由种植、火烧、创美、养殖、食育五个工坊和红色研学院构成的“少年农学院”,并聘请专业教师融合了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科学、音体美等基础学科,开设了动物养殖、麦秆创意、火烧制作、智慧菜园等16种特色劳动教育课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让劳动教育在学校里落地生根。
如今,“五坊一院”成为了孩子们热爱、心向往之的乐园,五育并举的育人基地。其中小麦课程、火烧课程已成为学校名片课程,形成了神奇的种子——我们的试验田——小麦与24节气——收获小麦——参加小麦节——麦秸草编制——制作火烧——广告出售——美食分享等一套完整的闭环课程。
二、立足生产生活,打造精品化劳动课程
深研2022版新课标后,经济开发区小学注重挖掘劳动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育人价值,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贯穿课程实施全过程,根据学生经验基础和发展需要,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以劳动项目为载体,遵循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的原则,构建了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每周五下午的劳动实践课由本校教师和外聘专业教师共同开发,包含传统点心烘焙、舌尖上的高密、厨艺、智慧小菜园、美感插花、麦秆艺术、创意艺术品、手工缝纫、年饽饽制作、火烧制作等特色课程,让学生可能亲自体验实践割小麦、磨面粉、养鸡、做饭等过程,涵盖了非遗传承、科技体验、种植养殖、手工农事全过程,实现了农事养殖、烹饪全覆盖,已经成为了全校师生每周最为期待的课程。
小麦课。第一课是神奇的种子,让孩子们知道各类小麦种子及特点,知道种子虽小,却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国之大者”,知道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理解了只有拥有了好种子才能打出好粮食,才能实现“中国人的饭碗真正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的国之大策。孩子们通过对比、讨论,挑选出了济麦22、小偃麦和百农207播种,这几种小麦磨出的面粉适合制作火烧。第二课,计算小麦试验田的面积和需要的种子数量。由于试验田不是标准的长方形,而且还被分成了三块,所以孩子们在测量时,各显其能,想出来很多点子,这些都是在课本中学不到的。第三课时,研究小麦的各个生长期与24节气的关系,形成调查报告。第四课时,收获小麦。由于试验田面积较小,不能使用大型机械,所有孩子们全程用镰刀收割,用碾子、木棍脱粒,真正体会了劳动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第五课时,带领孩子们参加小麦节,孩子们试着驾驶大型机械收割小麦,学习无人机、现代机械高效助农,感受现代农业魅力。
火烧课。第一节课,老师教学生认识制作火烧的各种工具,并示范发面,教学生如何将一半发面一半死面揉和在一起;第二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火烧并总结不足,优化过程;第三节课,自行计算成本并商定火烧价格,制作后在学校售卖;第四节课,计算利润,交流并总结制作火烧和售卖火烧的经验。这个单元上完,学生学会了制作火烧,知道了在过程中,如何发面,如何将火烧两面烤熟而使用时间最短,一个火烧能使用多少面粉;还学会了售卖商品,在售卖过程中,学会了如何组织语言,如何展现产品的优势,如何了解买方的需求,回去如何优化自己的产品。更难能可贵的在火烧卖出后,拿到劳动果实的那一刻,他们发现,手中的几元钱是如此珍贵。
种植、养殖课。三年级四班在自己的菜园里种了韭菜,但是怎么也长不好,后来专门查阅资料,请教种菜专家才知道,韭菜栽种必须将老根掰掉,才能长出新根,生长茂盛。由此同学们才认识到种菜也需要有科学的种植方法,从选种到播种,到管理、收获,都蕴含着学问。怎么翻土松土,怎么播种浇水,怎么搂地养护,都需要一步步的实践。学生经历了出力流汗的过程,感受到劳动的艰辛,懂得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养殖课中,孩子们自己探究,如何使小动物的粪便不臭,探究出了食物中加酵素,同时粪便中撒酵素的办法。
其他手工课。传统点心烘焙、舌尖上的高密、美感插花、麦秆艺术、创意艺术品、手工缝纫、年饽饽制作等课程,都选取一个恰切的角度将劳动与学科融合,学生在实践中,加深了对学科概念的理解,加强了对劳动技能的锻炼。同时让今年毕业学生自行在农学院的小树林里搭建帐篷,住进毕业季的梦想小屋,在里面畅谈理想,回忆小学六年的美好时光。
劳动教育不仅训练了学科的知识点,同时对孩子品质、三观、毅力、生活态度的影响才是最难能可贵的,让孩子们眼里有光、心中有梦,讲良心、讲情义、讲诚信,培养勤快、俭朴、本色、坚韧的孩子。
三、总结有益经验,规划下一步发展方向
在劳动中,学生手脑并用,提升大脑的感知力;在劳动中,从观察到模仿,到解决实际情况,极大锻炼了学生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探究世界奥秘的热情,学生自主生活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深入理解能力得到提升。经济开发区小学将劳动课搬进校园里少年农学院的坊间地头,学生并没有因为这样的劳动课而影响学习,反而是激发了他们对学习对生活的热爱,学习成绩大幅提升。央视新闻频道《晚间新闻》、学习强国、中国教育发布、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网、潍坊教育发布等多家新闻媒体对学校创新劳动教育改革典型经验进行报道和宣传。
“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在今后的工作中,经济开发区小学将继续加强劳动课程与各学科融合,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同时适当引入体现新形态、新技术、新工艺的现代劳动内容,让学生体验从简单劳动走向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发展过程,体悟劳动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强化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