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沂源县南鲁山中心小学坐落于风景如画的沂河源头、鲁山之阳。山,象征着坚韧与稳固,如同学校的办学根基;水,代表着灵活与善良,恰如学校的教育理念。学校以山水为依托,从中汲取丰富的教育价值。学校秉持“山水育人、文化立校”的办学宗旨,培养师生具有山水品格,让其既拥有山的坚韧与稳固,也具备水的灵活与善良,并将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追求,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孔子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将山水形象与人的品性相比,深刻揭示了自然与德行的内在联系。在孔子的观念中,山水不仅承载道德信念与人生追求,更蕴含着宇宙间的深邃真理。学校从山与水中观物取象、观象悟理,精心凝练了“让优秀成为习惯”的校风、“源洁流清博文有涵”的教风、“积流智通向善笃行”的学风、“品志如山行智如水”的校训,形成了山水校园文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发现原有的“三风一训”目标性略显不足,难以为师生日常行为提供明确指引。经过不断探索,学校将沂蒙人民的奉献、包容、忠厚、直率等品质融入师生日常行为规范,最终确定“塑造山水品格教师、培养山水品格学生”的教育目标。
为了让山水校园文化更加贴近师生,学校运用通俗易懂的词汇,使师生轻松理解并践行,有效解决了校园文化推广中“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从而更顺畅地将道德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学校还将山水校园文化的精髓延伸至班级文化建设,使山水校园文化得到更深层次的普及和提升,培育师生的文化自信。
教师提升是山,学生成长是水。学校倡导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每学期至少深入研读一本教育教学相关书籍,以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要求教师在读书过程中做到“三定二化”。“三定”即定内容、定时间、定地点,确保阅读活动的有序性和高效性。“二化”即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强化学习内容,帮助教师理解和记忆书中的知识要点;用读后感的形式内化学习成果,将阅读所得转化为教学中的智慧。教师通过阅读不断提升自我,为学生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彰显如山一样的榜样力量,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他们阅读更多如水一般滋养自身成长的书籍。
国家课程是山,校本课程是水。学校将山水校园文化融入国家课程,丰富教学内容,并在课堂上逐步渗透山水文化理念。学校倡导教师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定期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开展徒步远行、踏青采茶等自然教育活动,让学生感受自然魅力,体悟自然哲理,让教育自然而然地发生。学校以国家课程为主,同时开设剪纸、葫芦烙画、特色劳动教育等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学校还建立了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为主题的鲁山民俗博物馆和鲁山地质博物馆,创设博物馆特色课程,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深入了解家乡的文化和历史,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共同为培育学生的山水品格凝聚了力量,为培养新时代少年奠定了坚实基础。
立德树人是山,阵地建设是水。学校将立德树人看作稳固的山,为学生提供坚实的道德支撑;阵地建设则如同灵动的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活动平台。这两者相互融合,共同培育学生的山水品格。学校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各种主题性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以沂蒙山精神为主线,建立了“山水文化之爱国情怀厅”,不仅介绍沂蒙山的革命历史,还展示了井冈山、南湖红船、大别山、梁家河等地的红色文化。以“山水”为主题呈现红色文化,使学生的爱国情怀得到进一步的沉淀和外化。学校还收集整理了40个经典红色故事,以及与沂蒙山、井冈山有关的革命故事,利用每天午餐时间轮流让学生讲述这些故事,使学生从小就拥有一颗红心,在革命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学生在此过程中学到了知识,锤炼了品格,懂得了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学校是山,学生是水;山护佑水,水滋养山;山水交融,此生彼长,构筑了学校独特的教育生态。在山东省沂源县南鲁山镇中心小学,“敬业爱生”不仅是口号,更是行动准则;“师生相长”不只是一种理念,更是日常教育实践的真实写照。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相得益彰,共同塑造了一种积极向上、和谐共进的集体人格。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将继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在未来的教育海洋中探索更深更广的知识领域,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