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湖小学秉承“润泽教育”的核心理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打造“党建+”育人工作新品牌,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修养,持续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扎实开展德育工作“三大行动”(即“教师信仰初心锻造”行动,“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行动,“社会育人力量凝聚”行动),引导师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文明实践中,弘扬雷锋志愿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教师信仰初心锻造”行动
我校以抓实党建引领立“根”,以强化思想政治素质铸“魂”,通过“党建+”模式,大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一是党建+师德师风建设。依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结合“教育报国守初心、铸魂育人担使命”师德师风提升专项教育,举行了师德师风演讲、寻找身边榜样、评选最美教师等活动,号召全体教师守初心、担使命,守底线、提修养,践行“向上、向善”正能之风;二是党建+业务素质提升。学校教研组中,组长是党员业务骨干,一言一行都是示范和引领。先让党员组长佩戴党徽亮身份,增强工作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带领本教研组老师积极向上向善,自律奋起,带出品学兼优、脱颖而出的优秀教师团队;接下来是压担子,党员组长必须在本教研组中,各项业务评比、检查中遥遥领先。这种“双培养双提高”抱团发展模式,既把党员培养成优秀教师,又把优秀教师吸纳为党员积极分子,壮大党员教师队伍,形成了“三个一”的良性互动,即一名党员一个组长带动一个团队;三是党建+青蓝工程建设。党支部成员实行“青蓝工程”,分级部帮包教研组,落实党员队伍层层相连工作责任,党支部成员全部是“蓝”,既要引领“青”学习前沿教育思想、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师德师品,更是“青”向党组织靠拢的引路人和推荐人。
二、“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行动
(一)传承雷锋精神,积极培育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说:“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我校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结合学校优质独有位置,传承以“雷锋精神”为魂的红色革命文化,与“上善若水 向上向善”的学校文化建设相融合,成功创建了首批枣庄雷锋学校。2019年3月5日,全市雷锋学校授牌仪式暨现场会在我校召开,为全市创建工作提供范例。
具体工作中,强化“四个融入”:融入教师队伍建设。传承“雷锋精神”,做到“两个坚持”和“四个方面”。“两个坚持”即一是坚持全体教师“立足岗位学雷锋”,二是坚持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学雷锋;“四个方面”即一是团结——“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形成富有凝聚力的教师队伍;二是奉献——“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们服务中去”,强化教师的奉献意识和敬业态度;三是勤奋——“要有钉子的钻劲和挤劲”,使教师在文化素质和专业能力提高上勤于钻研、善于创新;四是进取——“工作向标准最高的同志看齐”,使教师在工作中具有前进目标,形成内在动力。融入学生队伍建设。开展以“相约雷锋,争做向上向善文明好少年”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从学生思想面貌抓起,把学雷锋活动和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活动相结合,培育出一个向上向善、做雷锋使者的学生群体。融入课程建设。将雷锋活动融入德育课程的全过程、全领域,有“学雷锋”每月一事、“学雷锋”五个一系列、“学雷锋”影视课程等等。融入班级管理。将雷锋精神与班级日常管理结合起来,让学生时时以雷锋为榜样,规范自己的言行,倡导自我管理、自主管理。
(二)开发德育课程,提升学生德育内涵
一是实施德育课程一体化。根据《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学校多措并举,“双管”齐下,既提倡学科知识德育渗透,又推进德育活动课程化,建构德育课程、学科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格局,形成了升旗仪式课程、每月一事行为课程、法制导航课程、成长体验课程、感恩课程、影视课程、毕业课程、社团课程等德育课程体系,实现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全面提高学生们的道德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020年春季复学第一天,学校邀请了三年级四班学生家长抗疫英雄——许彪,一位支援湖北的“最美逆行者”,为学校全体师生做了主题为“弘扬抗疫精神,厚植家国情怀”英雄事迹报告会,结合疫情防控对学生进行一场生命教育,一场思政大课。
二是抓实文明行为习惯。学生良好习惯和品德的养成,是学校教育工作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也是文明校园的中心环节,是反映学校立德树人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学校本着大处着眼和小处着手的原则,编制《东湖小学德育教育成长学材》,系统的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和礼仪教育。1.路队习惯养成:44个班级学生全部按照制定路线,做到伴音乐、走直线、转直角、大摆臂,背诵《东湖小学文明礼仪歌》走出精气神;2.卫生养成教育:东湖小学校园在卫生区域划分上,设计出七大责任区,需要每天维护和清洁,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经常举行卫生劳动,开展“劳动日”比赛活动,以此提升学生爱校如家的意识;3.教室物品常规习惯养成:桌椅板凳借助地板砖线摆放整齐,学生离位随手就会把凳子放到桌子下面,图书也摆放整齐,每一个隔断的书都从大到小、从高到矮排列。学生水杯放到柜内西北角(最里面靠左),雨衣或外套叠放整齐,这些细节学生现在都已经养成良好的习惯;4.良好品德养成:学校充分利用少先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如开展的“丝雨润东湖,文明你我他”活动月,“我以我心爱东湖,我以我行创文明”活动,传播“小手拉大手,共筑碧水蓝天”环保活动等,通过活动发展学生个性、挖掘学习潜能、培养良好品格,争做“向上向善东湖文明美少年”;5.行为习惯养成:学校制定和实施《东湖小学行为课程—学生一日常规行动标准》,通过师生共同学习使师生熟知并达到学校行为课程中具体的标准要求;在班级中创设产生良好行为的情境,杜绝不规范行为的发生,形成“他律”。有了严格的他律,还要辅之以受教育者的内心自律,让孩子们在文明中成长,在活动中陶冶情操,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三是拓展德育阵地载体。1.发挥少先队组织理想信念教育引领作用,举行少代会、建队节等活动加强队伍建设。2. 以少先队主题班队会、少先队活动等为载体,在学生中深入开展新时代、新思想等教育,排查和揭批“非法宗教”、“网络反动”等的危害性。3.举行多形式实践活动,做到抓早、抓小、抓苗头,杜绝校园意识形态工作出现问题。在学生中举行了“崇尚科学反邪教手抄报评比活动”、“喜迎十九大我向习爷爷说句心里话活动”、“小手拉大手活动”、“扫黑除恶排查活动”、“拒绝广告进校园排查活动”等等。4.用好教育主阵地:如每周一的升国旗充满正能量的主题演讲活动,聘请法制副校长的专题讲座(以“法制进校园”引导和促进师生学法、守法,进行普法教育,增强依法治教和自觉性,培养师生社会责任感)。5.建有红色文化长廊,设有“雷锋展室”“党员活动室”“少先队室”三大展室,突出“延安精神”“长征精神” “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抗战精神”和“抗美援朝”六大精神,并培养出一批小小雷锋宣传员,定期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的教育培训,2019年8月成功创建枣庄市少先队工作“规范化学校”“山东省优秀少先队集体”等荣誉称号。
三、“社会育人力量凝聚”行动
学校高度重视与家长及周边单位、社区的沟通联系,积极争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理解与支持,经过竞选、演讲,成立了东湖小学家委会,建立了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的合作育人网络。一是建立家访制度,构建家校联系纽带。学校常态化推进“万师访万家”活动,从部署会议,研究部署家访工作的实施步骤,到明确家访的目的、对象、时间、内容和人员安排等,确保做到学校干部全程参与,任课老师全员参家,学生家访全覆盖。切实做到送“教育”上门,送“服务”上门,送“关爱”上门,密切家校联系,推动形成和谐、优质的合力育人环境。二是开展亲子活动,打造家校育人共同体。定期召开家长会及家长学校培训活动,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多次召开家委会座谈会,共商学校发展大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在家委会的协助组织下,精心打造了“亲子共参与”的特色升旗仪式,开展了精彩纷呈的亲子爱心行动,孩子们走出校园走进山区共进行了数百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小手拉大手”的亲子活动中,不仅增进孩子们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同时家长在参与的过程中,也得到了自身思想的净化、精神境界的提升,爱校、爱家、爱国和文明的火种不断传递开来,家校合作、共同育人的理念由学校逐步推向社会,促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大德育格局快速的得到整合与发展。
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通过全方位立体化地贯彻落实德育工作“三大行动”,德育之花已在我校的每个角落、每个家庭初放光彩,校园内外、家庭社会处处洋溢着和谐与温暖。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我校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德育工作“三大行动”长效体制机制,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师德修养,提升育人本领,凝聚社会合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