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研究型教师培养体系的构建

刘建英 吴国强
2025-06-19


教育是一场充满无限可能的旅行,不仅承载着知识的传递和智慧的启迪,更引领着我们探索那些塑造未来、激发创新的教育风景。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变得尤为关键。教师作为教育变革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其专业素养的提升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优劣和学生潜能的发掘。我校通过对教育旅行这一隐喻的深入剖析,期望唤起对教育新时代的深刻洞察,激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并为构建一个核心素养视域下研究型教师的培养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以期在教育的旅途中能够遇见更加绚丽的风景,实现更加卓越的教育理想。

一、构建核心素养视域下研究型教师培养体系的基础理论

在追求教育创新与个人成长的道路上,培养“研究型教师”已成为我们教师发展中心的核心目标。在教育的无限领域里,教师作为“研究者”,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教育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的探索者。他们引领课程革新,遵循个性化、数字化、开放性、多元化、主动性等原则,探索和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他们实施富有成效的教学,通过修炼跨学科整合的能力,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提供综合性的学习体验,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效;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争做专业成长与知识更新的先锋者、教学创新与实践深化的实践者、批判性思维与终身学习的引领者、教育领导力与共同体贡献的塑造者,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研究”对教师而言,不仅仅是完成工作任务的简单行为,也是教师个人成长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这一战略定位,不仅为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也为学校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设计研究型教师培养体系的“教科研双循环策略”

培养“研究型教师”不仅是一个目标,更是一次教育革新的宣言,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我们以“教科研双循环策略”为行动指南,基于深刻的教育理论洞察,将课堂置于改革的心脏,鼓励创新学习方式,旨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模式的全面转型,确保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应用和生动体现。

科研循环赋予教师在理论层面建构知识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不断丰富课程内容,服务于课堂教学促进学科的深度与广度。教研循环则让教师直面教学中的现实问题,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改进达到高效的实现课程目标的目的,以满足自身发展需求。这两个循环互为因果,以课堂为起点和归宿,在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的双向驱动下,实现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为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教科研双循环策略”是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的“研究型教师”的坚定信念,也是我校对教育深度和广度的不懈追求。通过这一战略的实施,我校将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激发教育的活力,为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三、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促进研究型教师培养体系的形成

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是一项深植于教育哲学土壤的战略举措,它体现了对教育生态深层次的理解与尊重。这一理念不仅是一项战略部署,更是对教师作为教育共同体核心成员成长与发展的重视,是推动教育创新和质量提升的坚实基石。

分层组建教师团队。基于教育心理学和职业发展理论,我校洞察到教师成长路径的多样性和阶段性,据此精心划分为学习型、研究型、引领型三个团队,并进一步细分为不同发展阶段,如:学习型教师区分为3年以下3-8年和8年以上。这种分层策略尊重了教师个体差异,为每位教师提供了清晰的成长路径。

设计教师发展共同体课程。课程是知识传递、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的综合过程。“教师发展共同体课程”的设计,以追求型目标为导向,在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领导力的由浅入深和相互驱动中形成一个闭环系统,确保每个发展阶段的教师都能获得针对性的培养。

“教师发展共同体”工具设计。在教育技术学和评估理论的指导下,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工具,包括物联网平台、成长记录册和评价体系等,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记录和分享的空间,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评估和反馈机制。互联网平台的建立,体现了教育信息化的趋势,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成长记录册的编制,体现了教育个性化的需求,记录了教师的成长轨迹;评价体系的建立,体现了教育公平性的原则,确保了教师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与共同体的目标保持一致。

通过这些措施,我校致力于构建一个充满活力、互相支持、共同成长的教师发展共同体,这不仅是对教师个人发展的重视,也是对教育事业未来的深远投资,能够为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创新管理模式形成“管理+科研双体系”

“管理+科研双体系”的构建,标志着我们对教育治理现代化和学术创新深度融合的全面推进。这一体系不仅是组织架构的创新,更是教育理念的升华,体现了我校对教育质量与学术研究双重重视的坚定立场。

体系架构的顶层设计:在我校的双体系中,校长不仅是管理体系的领导者,也是科研体系的领航者,担任科研中心主任一职,确保管理与科研的同频共振和高效协同。

科研体系的组织架构:科研中心组作为科研体系的执行触角,负责科研微课题的落地;科研中心项目规划组由管理体系中的环节领导班子成员构成,同时也是科研创新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科研与教研的无缝对接:微课题组长由教研组长兼任,确保教研活动与科研课题紧密结合,推动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的相互促进。形成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激发科研创新的活力。

项目规划与实施的科学化:每学期初,科研中心项目规划组召开研讨会,以科研视角审视学校工作与目标,将其转化为具体的科研项目,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系统规划和精准实施。

双体系运行的机制创新:确保管理体系和科研体系的目标高度一致,形成共同的发展愿景。实现人才、信息、设施等资源在两个体系间的高效流动和充分利用,并鼓励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

通过这一创新的“管理+科研”双体系,我校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协同、高效的教育治理和学术创新环境。这不仅是对教师个人发展的重视,也是对教育事业未来的深远投资。

五、构建“教科研一体化实施结构”培养"研究型教师"的实践路径

所有策略、机制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均需围绕“一体化实施结构”进行。这一结构不仅是理论到实践的桥梁,更是确保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指导步骤,扮演着核心枢纽的角色。它以“教科研双循环策略”为行动的指南针,不仅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更为教育实践与科研创新之间的无缝对接搭建了桥梁。

“大师徒”建设汲取孔子的教育哲学,将师徒制理念扩展至整个教师团队,通过“学问行思”项目实现跨团队的“传帮带”,促进教师的相互学习和成长。学科发展建设由各学科组围绕研究主题形成微课题组,将学科管理活动转变为以研究为导向的活动,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研究模式,形成合作交流的共同体。这些活动不仅是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的练兵场,更是教师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培养的孵化器,使得教师在明确的目标和有序的过程中完成整个研究型教师培养体系。

六、特色项目设计与研究氛围营造

在完成培养研究型教师目标的道路上,特色项目设计与研究氛围的营造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教育画卷,其中“领学项目”是一抹最为鲜明的色彩。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旗舰项目,“领学”项目不仅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更是智慧碰撞的熔炉。领学专家团以学校发展愿景为航标,绘制出未来3-5年的知识发展蓝图,吸引并依托高等院校教授专家的深厚智慧,为教师提供长期的知识滋养和专业导航;校内领学专项培训师是教师中的先行者,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通过线上线下的培训实现知识的校内传播和共享;校外区域内领学专项讲师是学校对外交流的使者,将学校的研究成果和教育理念,通过区域内的讲学推广实现教育经验的区域共享和影响力的扩散。

开放、合作、创新的研究氛围是激发教师研究兴趣和创新潜能的沃土,“破峰问道”“真享”等系列品牌活动,不仅是教师展示研究成果的舞台,更是思想交流的盛会,吸引教师积极参与,共同探索教育的无限可能。在这里,每一位教师都能感受到专业成长的喜悦,每一位教育者都能找到创新发展的动力。

七、迭代传承与教师发展评价体系

“迭代传承与教师发展评价体系”在高品质办学的探索中担负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一体系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更是确保教育智慧与研究成果得以保存、传承并启迪新一代教师的关键。

迭代传承的核心在于将教师在研究型教师培养体系中创造的宝贵成果和经验系统化地记录下来。通过建立“引领型教师经验集”和“学习型教师问题集”,为教师间的知识和智慧传承搭建一个平台,让每一位教师的洞见和实践都能成为后继者前进的灯塔。采用平台化管理,将教师的学习、研究和展示活动数字化记录于一个综合性的平台上,不仅记录了教师的每一步成长,也为教师发展提供了一个全面、透明的展示窗口。依托平台收集的大数据,开发数据检索和分析工具,将复杂的信息转化为直观的图表,为教师的个人发展和学校管理层的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基于大数据的教师综合评价体系,全面映射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轨迹,为教师的精准培养和教育创新实践指明了方向,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尊重与认可中实现自我超越,每一次教育实践都能获得公正的评价和及时的反馈。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不仅是一句格言,更是一种坚定不移的信仰。我们坚信,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而教育教学的方法、课程的深度与广度构成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坚实基石。教师作为这一切的推动者、实施者和创造者,其成长与进步直接映射着学校的未来与命运。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我们将继续以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努力构建一个开放、互助、持续创新的教育生态系统,让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突破、超越,使“做研究型教师”的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为推动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我们全部的智慧和力量。这是我校对教育未来的庄严承诺,也是我们对每一位教师成长之路的坚定支持和不懈追求。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