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三进”锚定老年大学幸福感

周炜
2025-06-18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老年人不再单纯满足于“老有所养”,而是追求“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年教育正成为很多老年人的新需求。近年来,我市不断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从学文化知识、培育兴趣爱好、参加各种活动入手,全面提高养老服务精细化水平。如今,退休之后上重庆市老年大学已然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

一、提高广大老年人的幸福供给

要帮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树立积极老龄观,首先要努力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在重庆市老年大学器乐演奏班,我们的小提琴手们正在合奏前彩排。在重庆市老年大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虽然离正式上课还有一个多小时,但学员们早早来到了学校。68岁的学员陈智宇,提着自己心爱的小提琴,步履匆匆。为了要跟班上的同学来一场开学合奏,大家在上课前,在教室里、走廊中、楼梯间,互相交流,共同探讨,从一次次排练到一回回磨合,无一不彰显着大家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完善老年大学课程设置                            (一)岁月无痕,舞者别样青春。“叮铃铃”上课铃声敲响,重庆市老年大学开学第一课正式开课。我们民族舞九班的教室里,学员们翘首以盼,相互议论着什么。随着系主任刘试可走进教室,议论声一顿,紧接着变得更大了些。刘试可双手举过头顶,轻轻拍击,示意大家安静,然后笑着说:“大家放心,本学期为大家授课的还是年轻帅气的黄老师,不是我。”一席话令大家忍俊不禁。见气氛轻松下来,刘试可补充道:“可能大家都知道,再过不久我就要退休了,借此机会提前和大家道个别,也希望大家继续努力跳好民族舞,舞出年轻、舞出健康……”在一句句祝福声中,刘试可离开了教室,大家也走到教室门口目送她离去。这时,拍击声再次响起,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别送啦,她还没退休,大家别急,快回来上课。”大家回头看到“年轻帅气”的黄老师,纷纷回到原位。“退休前,系主任希望大家跳好咱们自己的民族舞,要不我们就在她退休的那天送一支舞祝福她,大家有没有信心?”80后老师黄凯,面对台下40名比自己大20多岁的学生,一点也不慌。黄老师的开场白,一下把气氛调动起来了。“我就说,我们民族舞系的学生肯定年轻、肯定健康嘛。咱们今天进行新疆舞基础训练,学习上半身动作,主要在于手和眼,来,大家跟着我,咚哒哒—咚哒—哒哒。”学员们跟着节拍,一点点模仿着黄老师的动作。起初,不时有同学出错,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大家的动作越来越灵活,舞姿也越来越优美。教室里,岁月的痕迹似乎正在一点点被剥落,只留下舞者们优雅灵动的身影。

(二)灵动优雅,收货别样时光。今年是刘先进在重庆市老年大学上课的第七年。退休前,他在机关工作,目前是我校的学委会主席、器乐系学生。在老年大学的7年里,刘先进学过钢琴、爵士舞、声乐,享受到了党委和政府对老年人的关怀,同时也结识了很多朋友,收获了浪漫感受到了老年幸福。

(三)多姿多彩,丰富耄耋年华。59岁的周晓清是一名企业负责人,平常喜欢打太极拳。通过在我校的学习,她把自己的退休生活安排的很好,让身心都健健康康的,也让子女也能安心工作。60岁的新学员陈平是一名国企退休职工,他认为,老年大学是离退休人员的向往之地,能够满足老年人对知识、艺术、技能的渴望。

三、提高老年大学宣传力度

我校创办于1986年,最初设在重庆市委大院,借用市委大饭堂上课,开设3个班、首批学员178人,主要以部、委、局以上离退休干部、老红军和抗战时期老同志为主。当时,重庆市老年大学开设了老年卫生保健、健身和法律知识等必修课和书法、绘画、花卉等选修课。在第一个五年,我校师资不固定、教室不固定,也没有教材。从1989年起,我校试行按专业、分层次教学,如文学、书法、国画等专业先后实现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的分层教学。到2000年,又增设了5个专业18个教学班,在校学员扩大到1900人次。不久,我校在上清寺紧邻重庆市委的地方建设了一座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校区,有电脑、舞蹈等专业教室和多媒体教室,还有多功能小礼堂,在校学员增加到近3000人次。2016年,位于星辰路的校区建成投用,建筑面积达1.89万平方米,设施设备一应俱全。今年,我校招生规模达330个班、1.8万人次。全市老年大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各区县几乎都有老年大学,成为老年朋友们向往的乐土。

通过不断地发展壮大,我校先后获得“全国示范老年大学”“全国先进老年大学”。截止目前,我校共开设了47个专业、97门课程、330个班。如文史语言系开设有名著赏析(红楼梦专题)、文学欣赏与写作、中外影视经典赏析、英语基础、古典文学等班次;书法系开设有书法基础欧体、赵体、颜体、柳体等班次;美术系开设有水粉、水彩、花鸟基础、山水基础等班次;健身系开设有太极、瑜伽、花式柔力球等班次;风采体艺系开设有交谊舞、拉丁舞、摩登舞等班次;应用技术系开设有电脑使用与维护、数码影像处理等班次。在渝北区冉家坝太阳园校区,还开设了普通话、素描、民族舞等10个班次。在师资力量方面,我校采取“专业教师+名家名师”的方式。每个学员每年最多只能选四个专业,一个专业每周上半天课,一学期上10多次课,学员们不仅在课堂里可以学知识、学到技能,还可以走出去,通过搞社会活动的方式扩大自己的眼界范围。

通过不断创新,我校推出了很多温馨、暖心的服务。如联系社区卫生等机构主动上门为学员开展免费健康体检、防诈骗知识讲座、消防安全演练等,免费发放学习教材,组织学员参加茶艺课堂、读书活动和手工体验课,观看各类演出、参观诗书画摄影展等,通过贴心服务,切实增强学员们的幸福感。今年暑假期间,还开设了为期一个月的暑假班,有100多名学员报名。大家在平均气温只有27℃的大木花谷健身、学习,收获了不一样的体验。同时,我们将“适老性”放在首位。如在厕所安装坐便器;每一个厕位配备紧急求助按钮;对教室进行隔音改造、在教室吊顶处增加隔断,最大限度减少上课时的噪声干扰等;保留必要人工服务,逐步帮助老同志跨越数字鸿沟;对不方便参加线下学习的学员,除链接国家开放大学老年教育资源外,还挑选合适课程进行同步录播,免费提供线上教育资源。

未来,我们将持续引导退休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注重发挥低龄老年人互助养老作用,壮大助老人才服务队伍。积极传达老年人力资源的优势和价值,在社会认知充分尊敬老年人的意愿且自身身体条件符合就业要求的情况下,合理规划、持续做好老年大学相关服务提升工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