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共生办教育 守正出新育人才

2025-06-17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的重大部署,要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这是新时代新征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点任务。

海盐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回顾总结近几年教育集团建设的基础上,依托《海盐县义务教育阶段推进全域教共体(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教育共富”之路,做诗意教育,以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为根本,蹲下身来办教育,全面构建更高质量、公平优质的教育生态环境。

集团引领 共同发展

教育是一门科学,兴教办学、人才成长有客观的规律;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持续不懈的努力,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海盐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以“异质共生”为理念,积极开展集团化办学模式探索,实现整体联动,以党建统领、法人合一、统一管理、捆绑考核为管理模式,实现资源共享、教学共进、文化共生,促进各校区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优化,提升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实现百姓子女在家门口上好学的目标。

构建集团核心理念,创建生命成长的教育共同体。集团各校区及全体师生、家长,积极实现精神同向、实践同行;努力培养“有教养、有学识、有格局、有韧性”的阳光少年,努力塑造“有爱心、高素质、有活力”的专业化教师发展梯队,努力带动“主动学习、民主对话、有效协作”的幸福家长团队。集团化办学需要整体目标导向,但集团内不同学校基因各异,发展的诉求和目标也有别。针对不同校区办学历史和办学特质的差异,加强集团化办学的管理创新策略研究,统筹师资,汇聚品牌教育资源精准对接,通过专业引领、交流展示、过程管理,找到优势互补、互相借力的共生之路,深入推进各学校集群发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筑建集团管理架构,组建人人参与的管理完整体。我校发挥人人都是管理服务者的优势,创建“行政与学术并行”的集团管理架构。首先,进一步完善“一室四处三组”集团管理架构。其中,“一室”指校长室,“四处”即教导处、德育处、教科室、总务处,“三组”即年段组、学科组、德育组。一室做好顶层设计;四处做好资源统筹;各校区三组突破校区局限,以项目式推进落地生根,通过项目实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其次,建立集团四大发展中心。即学生发展中心(包括学生管理、德育、心理健康、卫生保健等)、教学科研中心(包括教学常规管理、校本研训、教学科研、课程建设等)、后勤保障中心(包括后勤服务、校园安全等)和教师发展中心(包括人事、师德师风建设等),以中心实现集团资源统筹、校区协作、指导引领的作用。再次,加强基层管理(段组)组织,积极探索段组成员聘任制和团队共建考核制,充分发挥基层管理的职能。最后,创建教育教学专业管理组织——教育研究中心(包括德育和教学)。教育研究中心包括以德育名优师资为核心的集团德育专业组织、以学科名优师资为核心的集团学科专业组织等,统筹集团内德育和同一学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专业发展、课堂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诊断与改进等工作。同时,我校构建各校校内纵向贯通与校际横向联合的以学术管理为核心的集团学科专业运行机制,以专业管理代替科层控制,实现了集团内行政与学术管理并行,突出学术管理的专业地位。

多措并举,活力优学

我校实行党组织领导的总校长负责制,推行“党建统领、班子统一、多个校区、法人合一、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管理模式。各校区设执行校长。在教育集团党组织领导下,各校区设立相应党支部。同时,建立“行政与学术并行”的集团管理架构,建立集团四大发展中心, 创建教育教学专业管理组织—教育研究中心,加强基层管理(段组)组织。多措并举,促进集团化办学融合发展,营造集团化办学的和谐教育生态。

一是完善领导管理机制。强化顶层设计,制定集团化办学的发展规则;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校,构建学校间教育理念、学校文化、教师培训等方面的交流平台,带动各校区教育质量的提升,实现互惠互助、共同成长;强化平衡管理,考虑各校在办学历史、校园文化、办学环境、生源背景等方面的千差万别,注重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坚持做到“一型一策”“一校一策”有序推进。

二是完善共建共享机制。通过“大空间、大调配、大整合”全面盘活集团资源,所属学校共同商议发展愿景,共同确立教育发展理念、办学思想等,在注入优秀基因的同时增进文化认同,从而孵化集团优质品牌学校,促进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各成员学校平等享有集团内的课堂教学、校本教研、课题研究等方面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共建共享的合作交流平台;建立和完善教师校区流动和中层、名优教师统筹机制,保障名师资源共建共享。

三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各校区独立参与县学校发展性评价考核,各校区教师参与本校区的考核与评价;中层及以上领导由集团统一考核,县教育局每学年对教共体工作予以考核,考核以各校区的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提升、教育特色形成等为主要内容。

四是完善自我创生机制。坚持主动发展机制,强调和激发集团和所属各校办学主体的积极性;创新数字赋能机制,为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集团管理效能,着力加强数字化教育集团建设,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拓展学习载体,更好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共研促教,笃行致远

搭建集团课程框架,利建尊重差异的课程联合体。我校提倡集团课程框架和尊重课程差异相结合。课程是教育集团的核心产品,也是打造教育集团特色的第一要素。我们要逐步构建穿越集团不同办学历史学校的集团课程框架(包括学生、教师、家长三类人的顶层课程框架)。其一,集团课程框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包括国家课程群、德育课程群、选修课程群、大朋友课程群、课后服务课程群五类课程,通过“单学科纵深探索”与“多学科板块重组”的模式,运用项目式学习、在线云课堂等课程学习形态。其二,基于框架,各校要建构不同培养重点、发展特色的课程体系,从而有机结合成一个联系紧密而又各具特色的育人整体。推进小中大课堂模块组合与实施,促进学生培养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其三,开展“共享、共研、共编课程”活动,培养集团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能力,最终形成序列化、体系化的集团特色课程群。

规建集团成长路径,营建个性成长的发展差异体。同时,我校注重统一成长路径和尊重团队差异相结合。一方面,着眼设计集团教师教育课程,从“齐步走”逐步转向对教师的因材施教,由“一步一形态”(纵向规划)到 “一师一课表”(横向规划),分阶段培育教师,关注人才特质并进行优势细分,推动教师团队在研究的状态下共同成长、个性成长。另一方面,遵循教师发展基本规律,从助力、协同到成长融合层层递进,从制度逻辑和实践逻辑为教师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以政治素养、专业素养为两大课程板块,其中,政治素养聚焦在红色理论和红色之旅两大类,专业素养聚焦在课堂教学、教育科研、学生管理、课程建设、项目学习五大类。在“五阶段四梯队多维度教师生长平台”的基础上,有效整合青年教师培训班、“双导师制”、未来三年名师班TCG工作室(通过双向选择、需求相契,打造集团强而有力的研究型学习共同体)、学术研究中心等实践载体,进一步深化校本研训一体化,扎实推进集团大教研,积极构建集团“内生性”教师发展体系。

此外,我校促进培育集团基因和尊重文化差异相结合。基于不同特质的各校个性,不断完善集团文化体系,形成相对完整的集团文化脉络,厘清集团可输出教育产品菜单,从而系统建构集团文化体系,明晰管理行动规程,扎实进行规范培训,分层分类进行文化通识培训。

教育是首要的民生工程,实现教育全域优质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期盼的重要路径。“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垒成泰华岑。”教育的“施”与“受”,伴随教育集团的发展与壮大,需要守正笃实、久久为功。海盐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秉承新时代新征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点任务,以人民为中心,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尊重与包容集团各校区,继续深化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探索,促进各校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异质共生、异中求同、美美与共,共育教育的美好明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