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乡村学校教育质量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乡村学校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家庭背景较差等。然而,通过改革创新和加大投入,我们可以有效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开展德育工作 打造幸福校园
四年前,历经镇、区、市级多岗位锻炼的我,来到了我校长生涯的第一站,离家30多公里之外的潼南区卧佛镇新生小学校——一所由218名留守儿童和21名教职工组成的农村寄宿制完全小学。
面对全新的挑战,我首先给自己定下了“受得了落差,看得到变化,装得下牵挂,做得出规划”的工作基调,带头驻扎学校,变身“留守校长”,心甘情愿的当一名“麦田的守望者”,利用工作之余了解学校之前和现在的现状,了解学生和教职工情况,确立了将德育置于学校全部工作的首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德育教育在农村小学的教育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农村地区由于其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教育资源分布,德育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在一些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重知识轻德育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会影响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使得德育课程形同虚设。农村小学的德育方式往往单一,缺乏创新。传统的说教式教育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由于资源限制,农村小学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相对较少。这使得学生们难以通过实践来加深对德育的理解和应用。
于是,我带头倡导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的德育管理理念,以住校学生日常为规范为抓手,把发生在学校的所有事件都视为教育事件,把教师的所有言行都看成是具有示范作用的教育影响。从授课教师到保安人员,学校注重强化每一员工和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逐渐形成了人人注重自身品格修养,人人关心学生成长发展的全员德育氛围,同时以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为辅助手段。
德育教育应该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在农村小学,除了思想品德课程外,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也应该注重德育渗透。例如,语文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道德故事、寓言等,数学课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探索自然规律、培养科学精神等。
德育教育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更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农村小学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义务劳动、环保行动、文化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社会知识、培养责任感、增强团队合作意识等。
渐渐地,留守儿童身边有了“留守教师”的陪伴守望,“留守校园”变成了孩子们向往、教职工眷恋的学习、工作乐园,“留守”一词,在新生小学重获“新生”,被赋予了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的新含义。
创办优质学校 开启崭新篇章
今年8月,受组织重托,我秉持“搬之即动,换岗即用”的政治素养,履新来到校长生涯的第二站——潼南区田家九年一贯制学校,依然是更多的乡镇教师守望着更多的留守儿童,我不禁想起了西安交大校长王树国先生寄语2023级研究生的一段话:要做新时代开辟新赛道的拓荒者。
我们的教育光有守望是不够的,使命于我们而言,是一种没有血缘关系的羁绊,这种羁绊,不是绊住了我们的使命,而是让我们真正明白,我们是谁,要去做什么,为什么而做。而教育使命的最大价值,就是我们在履行教育使命的过程中,给那些毫无血缘关系的学生们,带去改变,带去希望。而要承担起新时代的教育使命,就得为孩子们开辟出新时代成才的新赛道,为孩子们注入个人发展的新动力。
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的水平是影响办学水平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同时,要关注教师的福利待遇和生活条件,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工作。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因此需要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水平。同时,可以通过实施城乡教育对口支援、区域教育资源共享等措施,提高农村学校的资源利用效率。
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农村学校应该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探索适合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开展实验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加强家校合作和社会支持。农村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社区、企业的合作,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开展家长会、社区教育等活动,增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加强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农村学校应该加强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要关注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乡村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发展状况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和支持,提高乡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同时,我们也需要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教育中来,共同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