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劳动教育与“双减”政策的融合之道

2025-06-11

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持续深化,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目前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一是教育理念的变革。新时代要求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然而,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理念仍然存在,这制约了学校管理的创新和发展。二是信息化建设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方向。但是,信息化设施不完善、信息化应用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制约了学校管理效率的提升。三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挑战。新时代要求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然而,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培训机制不完善等是许多学校都面临的问题,这影响了学校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四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挑战。学校文化是学校管理的灵魂,对于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缺乏特色、缺乏凝聚力等,这制约了学校管理的创新和发展。五是学校管理内容的拓展,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五育并举”。然而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还是偏向知识教学为主。如何强化劳动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学校管理也成了核心问题。

2022年9月劳动课正式走进大中小学的课堂,开启了“五育并举”的新篇单。我中心校地处乡镇所在地,对开展劳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何利用好这一有利条件,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是我们中心校今后的研究方向。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开辟了一条符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劳动教育与“双减”政策的融合之路,并初具成效。2024年3月附城小学被评为山西省首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学校。

创新思路:

一、构建劳动教育体系

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设置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劳动实践机会。同时,学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培养劳动习惯和实践能力。

结合我们中心校的实际情况来谈,我中心校共有七所小学,这些学校都在村上,所以因地制宜,我们先从建立种植基地开始。以附城小学为例,经过和村委的沟通协商,附城村委将操场的绿化带划给学校,附城小学班级“小农场”开荒正式上线。在家长的帮助下,附城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建成了。

劳动实践基地满足学生的户外活动需求,室内劳动课也需要跟上。附城小学打开了新的思路,决定在室内建立一个劳动教室。依据劳动课程标准、劳动课开设内容以及劳动教材,这个劳动教室被分割成三大块,种植区、手工区和烹饪区,还根据教学需要置办了手工工具、烹饪工具,种植工具。

开设劳动课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没有专业的劳动课教师。中心校经过慎重考虑,决定由各班主任为劳动课兼职教师,其他学科教师则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在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群策群力、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二、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采用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还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方式下得到发展。

我们以劳动实践基地为平台,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劳动实践基地是按班级划分,实行班级负责制,每班一块,采用“技术指导+教师+学生”模式进行种植。与之对应的是在劳动教室让学生把春季种植作物的一些种子进行了收集。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注重过程性资料的收集,例如图片、观察记录、观察日记等。

三、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引导家长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业成绩和未来发展。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劳动教育和“双减”政策实施,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劳动实践基地也仅仅是校内开展劳动课程的一个缩影。为了拓宽学生的实践基地,我们把家庭纳入实施劳动课程的主阵地。如家务劳动。劳动课程内容中的第一大块日常生活劳动,里面有4个任务群: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庭器具使用与维护。在教学后,我们会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又比如,秋收季节,我们让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使他们懂得劳动在孩子学习、生活和未来长远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四、注重学科融合

劳动教育具有综合育人的功能,是“五育融合”的天然载体。在学科课程中融入、渗透劳动教育也是实施“双减”的一种新途径。

我们挖掘教材中显性或隐性的劳动教育元素,分类梳理各个学科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并提出劳动教育的主要融入方式,根据学科特点设计不同的劳动教育内容,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比如,语文、道德与法治学科,可以渗透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劳动意识等内容;数学、科学学科,教师可以加强对劳动技能、劳动思维的培养。每门学科的课程安排中都有跨学科综合实践主题的内容,学校鼓励教师选择与劳动相关的主题进行设计,以跨学科的视野开展主题性劳动实践活动,将劳动教育无痕融入各个学科的日常教学。

以“语文+劳动”课程为例,教师利用语文教材中的相关资源进行劳动价值观的渗透,培育学生的劳动情感,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统编语文教材这样的课文比比皆是,比如歌颂劳动人民智慧与创造的课文《纸的发明》《千年梦圆在今朝》,学习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千人糕》。赞美精益求精、坚持不懈劳动精神的《纪昌学射》等等。我们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资源,根据劳动教育的目标及各学科学段目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进行梳理归纳,形成了较完整、可操作的“学科+劳动”教育体系,开启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的以“一育”带“全育”的“五育”融合路径的探索。

新时代学校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通过融合劳动教育与“双减”政策,创新学校管理策略,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宽松、健康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学校应继续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完善管理体系,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教育、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