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庙西行,来到澜沧江源头的最后一个县城—杂多县。杂多县第二完全小学就坐落在这美丽的澜沧江畔,神奇的瓦里圣山脚下。 我校始建于2010年玉树地震之后,是灾后重建的重大项目之一。学校占地面积为513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4267平方米。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民族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教育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以及实现教育公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校始终立足推进民族教育发展,始终保持创新探索的精神,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打造属于杂多县第二完全小学的创新发展之路。
学校求真、务实、团结、奋进,学校和谐、幸福、诚信、文明,这里是千千万万的牧区孩子向梦想启航的地方,这里是千千万万的梦想汇聚成我们美丽的中国梦的地方,实现我们伟大的教育梦从这里开始。
改善管理制度 紧抓质量提升
改革学校管理制度可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提高教育质量,激发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营造和谐的学校氛围。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声誉和竞争力。
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先后进行了多项改革,效果显著,突破了近几年杂多县中考成绩的瓶颈,得到了上级的肯定与社会的赞誉。学校提出“质量立校、教学强校、特色兴校、文化美校”的办学方针,认真落实学校制订的“努力把我校办成全县一流、州内知名的品牌学校”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强化学校管理,不断加强两个队伍建设,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常规管理,实行月考激励制度,对以前的一系列考试制度进行细化并完善。并根据每次月考的平均成绩,对高于平均成绩的教师进行奖励,反之进行罚款,这样极大的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培养了教师的竞争意识。
自2017年9月始开设特色、特长班——即“两个特色三个特长”班级(格萨尔文化特色班、体育特长班、美术特长班、音乐特长班)。特色班级的设立让学校的特色化教学之路走上了新的台阶,打开了新的天地。
传承民族文化 丰富校园生活
格萨尔王在藏族的传说里是神子推巴噶瓦的化身,一生戎马,扬善惩恶,弘扬佛法,保护藏族人民。《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在藏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歌和谚语的丰厚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格萨尔史诗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校结合地区特色、学校实际情况,于2017年9月成立了民族文化传承班,学生在学习正常科目的同时,由本地藏文教师或从外面聘请格萨尔文化传承人来给学生授课,每周利用午休时间进行说唱训练和学习,主要包括演习格萨尔剧本、学习格萨尔理论知识及格萨尔舞蹈。学生可以更好地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开设的课程有格萨尔说唱艺术、民间文化收集与传习等内容。此外我校积极开办书法班,专门教授学生学习、临摹藏族独有的书法艺术,通过写字能够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以及学识涵养的提高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孩子们自愿报名,现在班里有100多名学生。他们大多都很有天赋,像是天生就会讲格萨尔的故事。”布尕松说。六年级的义才最擅长扮演的角色就是格萨尔王,在上小学之前,他的爸爸经常讲一些格萨尔的故事,当知道学校开办兴趣班后,义才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我从来没有落下一节课,课余时间我也在练习,确实很辛苦。但作为一名藏族人,我有责任传承藏族文化,让更多人知道格萨尔王的故事。”他说。
《格萨尔》史诗在千年的演进中,融汇了藏族和兄弟民族的历史、社会、自然、科学、宗教、道德、风俗、文化、艺术的丰富知识,被誉为雪域民族的百科全书,学生们也能在说唱中得到智慧。多样化的保护手段将从整体上对《格萨尔》这部代表了古代藏族文化最高成就的英雄史诗及其周边文化进行系统保护和传承,这种既传统又现代的“活态化”文化保护现象已经遍及诸多领域,史诗的“自我超越”使得格萨尔文化更“活”。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们熟悉了解格萨尔史诗故事、掌握了格萨尔史诗人物的基本唱腔唱调,还要让学生们从不了解格萨尔故事,到学习、了解,到人人喜欢学、喜欢说、喜欢唱,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了学习、说唱格萨尔史诗的良好文化传播、传承的氛围,让更多的师生了解和熟悉了格萨尔文化,进一步加强了师生对格萨尔文化的认同感,更多的师生自觉参与到格萨尔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中来。”
省格办和州格协历时两年多的调研后,正式授我校“青海省格萨尔文化传承基地和格萨尔百科知识传习基地”,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学校格萨尔文化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使学校成为了史诗研究单位与民间保护者之间的纽带,对于《格萨尔》研究工作的全面发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标志着玉树格萨尔文化保护事业又向前推进一步。
创新德育制度 完善德育体系
德育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知晓做人的规矩,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公正、宽容、和谐、善良,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因此,学校重视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引入到学校,把德育教育纳入到学校文化和教学活动中,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以“育人,必先育德”为理念,自2017年开始,实行“一卡治校”制度,由政教处负责,将每班学生承包给各任课教师,每名教师负责自己承包的十几名学生的学习及思想教育,教师们可在全校内针对学生的学习、品行发放“加减分卡”,政教处每月进行统计,各教师承包学生的得分高低,关系到该教师的年底考核结果。这一举措使学校形成了“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的良好局面。
为了深化广大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自觉加强文明修养,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竞争力,在校党支部工作安排下,学校有计划、系统地开展“四爱三有”活动,爱领袖、爱党、爱国家、爱家乡。有担当、有理想、有本领。此项活动是以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重点,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课堂教学、社会活动、校园生活等各个环节中,帮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思想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行为得到规范;帮助和教育广大学生在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向着快乐和成功的目标,迈出坚实的一步
学校积极构建学生责任教育、感恩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体系,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感恩意识、诚信意识和自尊自爱自律意识,促进学生文化素质与思想工作道德素质同步发展。
落实具体行动 推进生态教育
生态教育对于培养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它不仅关乎个人的素质和修养,更关乎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通过加强生态教育,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推动创新和发展、培养生态文明建设人才,为构建美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做出贡献。
学校以“爱惜自然,做生态环境忠实的保护者”为生态理念,在杂多县率先开展了“垃圾换文具 小手拉大手”的环保活动,设立生态教育示范基地,编辑校本环保教材,积极践行生态教育的理念,使我校师生的环保理念落地生根,处处开花,使环保理念通过学生传递给家人,进而传递给每一个杂多人民,使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民族教育发展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以及实现教育公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学校领导责任,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管理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民族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学校将努力推动民族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