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战略部署,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我校以“自我革命,提档升级”为引领,坚持“党建强校、文化治校、教师兴校、质量立校、特色明校”的办学策略,坚持把党的建设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办学治校、铸魂育人全过程。打造校“同心圆”党建,聚焦于“立心”,立足于“同心”,着眼于“走心”,指向于“入心”,建设新时代的的党建文化。
强化政治建设:党建筑牢校园文化之基
党建引领发展,净化校园风气。我校做到六个融合,即把党的领导融入学校治理、思想建设融入师生教育、组织建设融入教育教学、队伍建设融入师德师风、廉洁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法治思想融入平安建设。实施“七心”工程,即实施“核心工程”,着力把牢办学方向;实施“良心工程”,着力提升思政工作实效;实施“立心工程”,着力提增基层组织政治功能;实施“真心工程”,着力打造干部综合治理能力;实施“润心工程”,着力构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实施“齐心工程”,着力构建凝心聚力发展大局;实施“暖心工程”,着力优质服务解民忧。以建设“五好党支部”为核心,争做“四个合格”党员为主线,“三学、三亮、三比”为实践载体,引领党员走进管理、走进教学、走进级部、走进班级、走进师生心里。开展“五清”工程,打造“清廉校园”,坚持党风政风、师德师风、校风学风一起抓,建设清明党风、塑造清静校风、营建清正教风、培育清新学风、涵养清和家风,以清廉的党风政风带动良好学风校风蔚然成风。
德育作为抓手,沁润校园文化。我校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定位和“以德立校、以德立身、以德促教、以德育德”的办学理念,实现办学追求从“教书”到“教育”,从“成绩”到“成长”,从“成功”到“成人”的回归。聚焦内涵强校,提升学校办学能力;优化职教类型定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发展教学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党建引领,努力打造全方位育人新格局。不断充实、完善和落实由“给学生终身有用的教育 做学生终身难忘的教师”的办学目标、“以父母之心育人、为每个学生负责”的办学宗旨、“致良知”的校训、“守护良心”的校风、“每天不虚度”的学风、“过不重复的教育生活”的教风、“身正身先 向上向善”的干部作风、“主动想到,服务周到,努力做到”的后勤作风构建的校园文化理念体系,加强校园文化的课堂浸润、管理浸润、服务浸润、行动浸润。构建相应的实践管理体系,“崇德崇能,惟实惟新”,让师管校聘、绩效工资、评优评先、岗位聘任、干部提拔、荣誉体系等日常管理、工作、评价处处体现价值追求,用制度和行动告诉师生正气比和气重要、业绩比人际重要、努力比实力重要、方向比方法重要、身教比说教重要。
守好教育阵地:“良知教育”负担育才使命
创新育人模式,学生自主管理。教育当以良知为本,教育是培养和守护良知的事业,培育和守护良知是教育之根本任务。我校把“良知作为最有效的教育资源”,实现“教师有良知、课堂传良知、学生习良知、共同致良知”的办学愿景,让学生成为有良知的中国人。“致良知”的校园可以让人停得下来,把教育目的寄寓于环境中,让一草一木充满明示或暗示。我校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把学校管理水平立起来;把以教改和学生管理为关键重点,把人才培养质量提起来;以产教融合为核心路径,把可职办学特色亮起来;以平台建设为重要支撑,让关键办学能力强起来;以能力提升为关键抓手,把干事创业队伍强起来。坚持落实“一个目标、一个根本、一条主线、一个课堂、四道工程”的育人模式,即培育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承兵团精神;良知课堂;知道—认道—上道—行道。不断规范和完善学校管理轮值、班级岗位轮值、小组自主管理,如学生家访、学生组织活动等,卫生绿化自包、社团组织自为、各项活动自组、个人发展自省等学生自主管理体系。
弘扬传统文化,校园氛围浓厚。我校探索“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教师对学生的真爱应该具体表现在回应学生真实的、合理的需求,打造有情、有趣、有效、有料、有魂的“良知”课堂。在“良知”课堂里,每个孩子都得到尊重、信任和关注,每个孩子都得到包容、欣赏和帮助,每个孩子都在互爱互助的氛围中积极学习,实现知识和美德的同步成长。我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用中华经典润泽学子,打通教育的任督二脉。通过阅读使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在教师中积极倡导“书香为伴”的思想,将“读书是一种需要”上升为“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促进教师提高业务素质,享受阅读,享受教育,享受人生。在学生中倡导“与好书为友”的思想,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为其终身学习打下根底。
以活动为载体,德育为先育人。活动是最好的德育载体,“致良知”的学校应该让学生每天生活在仪式之中,我校不断规范校服、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誓师大会、运动会、军训、佩戴校徽、升旗仪式、就餐礼仪、颁奖典礼、入楼仪式等序列化的日常礼仪,形成“吃得爽、玩得嗨、聊得畅、学得乐、做得实、评得妙”的“良知教育”实践和思想体系。学生在这里不仅懂得享受一切,更懂得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参与一切,建设和创造一切;他们不仅是受教育者,更是自我教育者。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大格局,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
推动团队建设:厚植情怀共筑和谐关系
打造教师队伍,加强业务水平。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我校坚持“培养一支有责任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对教育有真热情、对学生有真感情”的教师队伍。教师个性化培养将管理、培训、自修(炼)等三种培养方式有机结合,侧重于引导教师加强以“明确定位、规范管理、标杆引领、读书学习、团队互助、登台展示、压担锻炼、自主反思”为途径的自我管理,推进实现教师业务的提高和精神境界的提升。打造一批“德技双馨、创新协作、结构合理”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引领“能说会做善导”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进行“教师减负”“教法共享”“教材增值”的“三教”改革。教师方面做到师德师风、四有教师、一专多能;教材方面做到需求引领、课岗融通、深度融合;教法方面因材施教、工学结合、学做合一。“引、聘、送、下、带、赛”多措并举,提升团队综合能力,通过团队引领——凝结人、团结人、锻炼人、鼓舞人、造就人。
制定岗位标准,营造和谐关系。我校将岗位工作标准化,逐步完善符合学校办学实际的校园系列“好”标准,让学校各项岗位工作皆有标准可依。以“真诚”和“善良”为构建校园人际关系的根本,努力构建“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班子关系、“相互谅解,彼此支持”的干群关系、“互尊互助,互赏互学”的同事关系、“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的同学关系、“求同存异,共同育人”的家校关系,尤其要发挥好班子关系的关键性示范,学校领导班子与老师等距离交往,戒亲疏,甘孤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我校始终守好教育“主阵地”,打造“良知教育”体系,担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加强党建引领,努力打造全方位育人新格局;坚持产教融合、双主体办学模式,以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五育并举为根本,全校上下一盘棋,继续发扬戮力同心、追求卓越的团队精神,把建设自治区知名、兵团一流、特色鲜明的双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总蓝图”变成波澜壮阔的“实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