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校园内的“开心农场” ——石门罗坪乡完全小学创省级劳动实践基地申报报告

2025-05-30

罗坪乡完全小学深居湘鄂交界处的罗坪乡罗家坪社区,校园面积1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116平方米,学校现有7个教学班,270名学生,19名教职工。一直以来,学校坚守校园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农耕,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激发劳动热情,培养意志品质,丰富成长阅历,锻炼综合能力。11月2日,湖南日报要闻6版等多家媒体以《大山深处校园内的“开心农场”》为题,专题报道了学校劳动教育的成效,这是对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成绩的肯定,也是学校在“双减”背景下劳动教育的结晶。下面就从基地设施建设、基地管理与使用、课程体系设置、劳动育人效果等方面作简单介绍。

一、悉心耕耘劳动实践教育的“开心农场”

1.学校一直坚守着劳动实践教育基地

一块是校园西头山坡上的7亩茶叶基地,从建校以来,使用权一直归属学校所有;一块是2018年在校园东北角租用附近农户的4亩蔬菜园地。

两块基地,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学校把茶园和菜地划块分到班级,立着醒目的班级管理牌,利用每周一次的劳动课时间、课余时间和落实“双减”的课后服务时间,师生们共同打理。

2.茶叶基地是师生“户外课堂”的体验园地

根据基地的土质和学生年龄大小,学校将茶园基地划片分配到班级管理,以板报、讲座和现场指导等形式进行技术教学,利用劳动实践课组织学生松土、除草、施肥、剪枝、采摘。

春天,正是采茶的重要时节,山坡上茶叶正郁郁葱葱地抽芽。学校把两周的劳动实践课合并在一天的下午进行。待学生有序进入茶山后,各班班主任向学生们示范采摘茶叶的方法,孩子们边听边模仿,神情专注,兴趣高涨。

采完鲜叶,学生们提着竹蓝送到学校定点制作车间,浓浓的茶香沁人心脾。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参观茶叶的制作过程,向车间工人请教了一些他们不懂的制茶工艺。

3.菜地猪场是师生“绿色食品”的得意之作

学校的4亩菜地和占地90平方米的猪场,不仅是师生的劳动实践场所,更是该校师生自产自给“绿色食品”的得意之作。

学校菜地划块分到班级,根据时节种植黄瓜、南瓜、辣椒、马铃薯、白菜、萝卜、黄豆等瓜果蔬菜,品种丰富,搭配适宜。

学校猪场利用菜地的农作物作主要饲料,师生采扯的野菜作辅料进行牲猪饲养,每年出栏肉猪40头左右。饲养过程中,师生一同认识野菜,区分是否有毒,能否食用……观察牲猪成长的过程,吃上自己参与喂养的环保肉和自己亲手种的瓜果蔬菜,有味又有获得感。

4.中草药盆是“基地劳动”之外的创新园地

好的劳动教育应该是“大同而小异”,落实劳动教育培养目标需要通过开展打扫卫生、手工制作、综合实践等劳动形式来实现,这是“大同”;同时还要有“个性”,有“小异”,在基础劳动之外做出特色。如今,罗坪乡完小落实“双减”政策,全面实施课后服务,学生劳动实践的时间更充裕,学校不断拓展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如在校园内以班为单位,师生开辟“中草药盆”创新园地,300余名师生人人栽种一盆适合本地的草药,有百部、何首乌、舌根等,要求学生了解草药的适应条件、生长和药性等特征,冠名配管,写观察日记。经过一年实践,2021年春季在原蔬菜基地划出近3亩作为中药材百部种植基地,栽种药苗1200株,现在长势喜人,三年后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全面落实劳动实践教育的“户外课堂”

怎样开设开好劳动实践教育这个“户外课堂”呢?我们做实做活“组织管理”“课程设置”“学科融合”“服务三农”四篇文章。

1.健全管理机制,明职责强措施

为了加强和协调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学校成立了以校长陈俊武为组长,学校全体行政及各班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责任分工明确:组长负责基地全面管理工作,总务主任陕武飞负责基地建设和财物管理工作,少先队辅导员肖盛勇负责校园绿化、操场及校外公益活动等组织,教导主任李逢婧负责督查劳动实践课的开展情况,落实学生劳动实践能力评价。基地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基地建设工作,创新工作思路,更新工作方法,确保工作落地求实效。

2.合理课程设置,抓落实显特色

学校严格按照新课标要求,落实劳动实践教育课程。实施课后服务后,学校还因校制宜把每周星期一和星期二的课后服务时间统一增设为劳动实践教育。劳动实践教育的内容因地制宜包括:日常生活劳动,如洗碗、打扫卫生、洗衣、叠被等;实践基地劳动,根据时令由学校统一安排不同的劳动实践内容,如一年一度的春茶采摘,不同时节的蔬菜种植及收获等;创新形式劳动,如师生开辟“中草药盆”创新园地等。学校制定了“一条龙”教学实施方案,课程周期为一学年,还因时令在农忙之际(如采茶)灵活地将两周的劳动教育课合并在某天的下午进行。学校人员编制紧,没有劳动教育专职教师,有农耕经验的老教师和食堂工友师傅分配到年级或班级担任劳技指导员,许多热心家长也义务参与其中。

3.加强学科融合,获技能提素质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劳动实践基地这一平台,服务于学科教学。一是与品德教育相结合,教学生掌握采茶、播种、灌溉、除草等农业技能,教导处及德育处牵头按学校劳动教育教学计划组织劳动征文竞赛、读书活动、手抄报比赛、手工制作比赛、内务整理比赛等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每天的一日百分赛也没有落下,纪律、劳动卫生等情况通过扣分的形式展现在黑板上,对学生有较强的鼓励、激发作用。学生参与劳动实践达到了以劳育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促美的目的。二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要求学生写劳动体验作文和观察作物生长日记等,学生描绘劳动场景,体验劳动快乐,书写劳动感悟,文学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与数学学科结合,要求高年级学生测量土地面积,计算亩产量,收获劳动喜悦,提高测算能力。

4.贴心服务社会,既育人又增效

为了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学校还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打扫街道,扩大学生劳动范围,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奉献的含义;学校每年不定期组织学生观摩茶厂、榨油作坊等,让学生亲身了解茶叶菜油的制作过程。罗坪乡是著名的“茶叶之乡”,乡农科所依托学校劳动基地,根据农时不定期举办茶叶加工技术培训,使广大农民掌握摊青、杀青、清风、揉捻等8道工艺实用技术。农民兄弟来上课,学校可提供教室,基地可提供试验田,成为农民使用技术培训最给力的讲习场,增强了学校劳动实践基地的社会服务效能。

三、幸福采撷劳动实践教育的“秋华果实”

学校巧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耕耘播撒,收获了丰硕的“秋华果实”。

每个秋季,菜地也迎来了大丰收。在学校食堂储藏室里,大大的橙黄色南瓜、上了白灰的冬瓜堆得像小山似的。一年来,学校基地收入近10万元,主要用于基地扩大再生产,解决基地培管的人员工资,种子肥料,劳动设施工具,特困学生资助,补充学校公用经费不足。学校基地收支设立财务专账,账目完整清晰,基地收益使用分配规范合理。

劳技课教师韦纯苏在课改心得中写道:劳动课如何上,过去确实是一个老大难问题。现在学校结合基地开发校本课程,老师们在田间地头讲解劳动知识,那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手把手来教,学生自然特喜欢,不仅认真地学,学会以后还教家长。

“以前,我从没有参加过生产劳动,连四季豆和豆角都分不清。带学生采茶种地,我是边学边教。”从县城新分配的青年教师叶芳起初指导学生劳动实践时这样羞涩地说。

“采茶过程中,男女学生还展开“拉歌采茶”比赛,要歌唱得多唱得好、茶采得多采得好才能取胜。一时间,山坡上沸腾了,《挑担茶叶上北京》《采茶歌》……悠扬的歌声漫过山坡,飘向云天。”六年级学生唐雅姿在日记中这样描写采茶劳动的场景。

“采茶劳动让我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懂得要珍惜劳动成果。”“劳动中,心情得到了放松,身体得到了锻炼,还学到了不少知识。”“佩服俺村里茶叶专业户的创业精神,除了要有胆识外,还要懂市场、吃得苦。”采茶活动使学生们身有体会和启发。

我们巧借基地平台培养学生探究实践能力。比如9月份基地种植白菜,但是,部分白菜生长稀疏,于是老师带领学生们一起探究其中的原因,发现是9月份长时间干旱天气,导致种子缺少必要的水分而没有发芽。这样在实践探究中让学生理解掌握作物生长的三要素。

六年级学生唐淳的父亲对孩子参加适宜劳动十分满意,他说“娃儿搞哈劳动,吃哈亏,懂事些,要得。你看,现在俺的娃放学回家还常常下地帮我打下手,也少玩手机了。”

“以劳育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促美”是我们开展劳动实践教育的初衷、收获和追求,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突出成绩。二0一九、二0二0、二0二二年度分别获得石门县教育局“勤工俭学开源创收先进单位”,二0二一年十月学校劳动实践基地顺利通过市、县教育局专家组验收,二0二一年十二月被常德市教育局授予“2021年度常德市农村中小学劳动实践示范基地”。2022年获罗坪乡中心学校“劳动实践基地管理”、“财务后勤管理”先进单位。2023年3月,由陕武飞同志撰写的《浅谈小学中高年级劳动课的分层次教学》在教育部主办的《教学与研究》刊物上发表。并推荐参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3年全国教育教学优秀科研论文》评选活动,荣获壹等奖。罗坪乡完全小学正在将学校的“开心农场”创建成省级劳动社会实践基地和落实“双减”政策的成功“试验田”。我们将抓住创建机遇,加强管理,探索方法,创新形式,让学校的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发挥更大更好的育人效果。

分享